修昔底德陷阱几乎被看作是国际关系的“铁律”。据发现,自1500年以来,就已经有15起新兴大国挑战现有大国的案例,其中11起处于战争状态。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德国统一后,它取代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1914年和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源于德国的侵略和英国的反应。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日本崛起后,野心蓬勃企图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秩序或是正在建立的秩序,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后,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的名义侵略了其他亚洲国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何为修昔底德陷阱</h1>
“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来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修昔底德觉得,当一个大国刚崛起时与现有的统治霸权竞争时,双方都面临着与19世纪末德国人和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所面临的处境,还有相同的危险。
这些挑战大多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迅速崛起震惊了强大的陆地国家斯巴达。双方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了竞争,两国都在30年战争后被摧毁。
修昔底德的结论是:“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不断增长的力量和它在斯巴达引起的恐惧。”。
用现在的话来说,“修昔底德陷阱”意味着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有的大国,而现有的大国必然会对这种威胁做出反应,因此战争成为必然。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将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应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中国应对方式一:对不友善的行动坚决反击</h1>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迅速跃居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地位。中美摩擦越来越多,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对抗频繁,贸易冲突不断升级。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不少学者认为,要解决中美之间的陷阱问题,应该加强沟通,消除对中国崛起的恐惧,通过合作共赢把蛋糕做大,平衡双方利益。听起来有道理,但我认为中美之间的沟通和共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原因是:国家不仅重视绝对利益,而且重视相对利益。
一国的崛起必然导致另一国相对地位的下降。从相对利益的角度来看,利益冲突与蛋糕的大小无关。无论蛋糕有多大,只要中国在蛋糕中的份额不断增加,中美两国就无法避免国际地位和权力秩序的变化。
面对相对利益的变化,再多的沟通也无法平息美国对中国的恐惧。此外,由于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中美之间存在着猜疑和不信任。由此可见,沟通与合作并不能完全打破修昔底德的陷阱。
身在中国的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就应该把地球画成一座监狱,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避免修昔底德的陷阱而放弃快速发展。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兼得这两个世界的优点呢?
二战后,美苏争霸,北约阵营与华约阵营的对峙和冷战正好给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机会。这些不都是“鹬蚌相争逐利”的生动例子吗?
除了中国和美国,谁会是“渔夫”?苏联解体后,只有欧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欧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政治逐渐融合,经济规模仅仅次于美国。欧元曾经发起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
由此可见,欧盟是最有资格成为“渔夫”的。美国也必须意识到欧盟“渔夫”的存在。
首先,英国脱欧大大削弱了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渔夫”的力量被削弱。美国及时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对中国发动贸易战。
其次,美国在对华贸易冲突前将钢材进口关税提高到25%,这对欧盟的钢材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很可能利用关税豁免来胁迫欧盟与中国共同应对。即使欧盟不遵守,美国也可以在利用贸易战削弱欧盟的同时,减少欧盟在经济地位方面对美国的潜在威胁。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蛤蜊”向“鹬”指出“渔夫”的存在,并向“鹬”发出被攻击后永不松壳的强烈信号时,“鹬会攻击蛤蜊吗?
可以看出,如果中国想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就会发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让美国相信中国会对美国的不友好行为进行最坚决的反击,会让美国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将使美国的实力落后于欧盟的“渔夫”。
换言之,就是要让美国意识到遏制中国的代价将高于中国崛起的痛苦。
此外,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欧盟的利益,确保欧盟作为“渔夫”永远处于良好状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中国应对方式二:明确两国利益差异,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h1>
坚持改革开放战略,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崛起。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企图依靠战争掠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以促进权力的发展和崛起,显然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战争的代价,不仅包括经济代价,还包括政治代价,越来越高,对战争利益的期望越来越不现实。以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虽然赢得了战场,其经济成本高达3万亿美元,但其政治和安全效益并不明显。
2003年以来,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预算赤字急剧上升。此外,伊拉克战争的代价也对关系美国长远发展的科教和基础设施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对于大小国家之间的战争来说,情况仍然如此。对于一个又一个大国来说,对战争利益的期待更是不切实际。
当今世界,大国间的“核恐怖平衡”机制已经转变为更为全面的“战争恐怖平衡”。大国不仅害怕“核战争”,而且害怕全面战争。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转向“内功”的竞争和改革。一个国家只有“改革开放并举”,才能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和崛起动力。中国和美国尤其如此。
1978年至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改革”一词2857次。“Reform”一词与改革相对应,279次都在美国国情咨文中出现。
可见,中美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改革。因此,站在中国第一轮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大发展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内外形势,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经历了联盟模式、非联盟模式、伙伴模式和命运共同体模式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积极与世界大国或地区重要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中国崛起步伐在加快,崛起困境也随着的日益严峻,中国的外交改革在学术界争论颇多,其中一个焦点是不结盟原则的选择或调整。中国一直采取不结盟战略,但在崛起和全球扩张中需要战略伙伴。
在新形势下,构建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不结盟与战略伙伴之间的平衡。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基于大国间传统安全重要性的下降和核大国间的破坏性制衡,中国与保守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冲突,很有可能转变或升级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或是战争。
因此,必须厘清中美核心利益分歧,积极构建邻里命运共同体。国家核心利益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根本利益和战略利益。在其层面上,它包括主权、安全和发展。但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内容、战略和手段。
尤其是对中国和美国来说,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关于中国的核心利益。
2011年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这使海外国家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有了新的、更清晰的、系统的认识。核心利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调整和进步,对于突破修昔底德陷阱,确保健康稳定地发展国际关系十分重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1">中国应对方式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h1>
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和世界治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伊朗核问题、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南苏丹、阿富汗、中东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都需要通过中美双方的共同调解来解决。气候变化、反恐、维和、减贫、发展等几乎所有全球性挑战,也都需要中美共同应对。
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分歧,但从中美关系大局来看,两国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边合作始终是主流。
中国历代领导人一再强调的“强国必胜”不是中国发展的逻辑。就中国的记忆而言,近代以来惨烈的战争史,使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懂得发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中国所追求的“中国梦”与举世闻名的“美国梦”之间也有着共同的空间。
大多数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国都是由于战略判断失误。在这种误判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不信任可能导致局势逐步升级,从遏制和限制走向军备竞争、摩擦和对抗甚至战争。
我们看中美两国的关系,不能只看两国的分歧,要看大局。正所谓“得最多者得最少”。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3,人口占世界的1/4,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5。
如果这两个“大人物”不合作,世界会怎么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在合作中受益,在斗争中互相伤害,“如果你想穿越过去,体验未来,参与过去,你可以决定”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答案是建立新的中美关系。
什么是新型大国关系?答案是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说,在这方面,中美应该这样做:“第一,正确判断对方的战略意图。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要实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愿同美国加深对彼此战略方向和发展道路的了解,防止战略的误会和误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三个人变成老虎。我们不应该怀疑我们的邻居在偷斧子。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互相观察。”
两天后,习近平在会见奥巴马时进一步提出,下一阶段,双方应继续加强高层交往,积极扩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加强舆论引导,在中美关系发展中保持良好势头,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奥巴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不同意修昔底德的陷阱,即保守势力和新兴势力必然会发生冲突。”
大国,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应该尽最大努力避免冲突。我相信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处理他们之间的分歧。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建设性的,具有积极意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中国应对方式四: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h1>
在金融方面,中国应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弱化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在长期债务周期的萧条期,全球信贷处于收缩状态,美国负债累累。对疫情的经济刺激以及美联储的放水,将美国债务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美国财政部门统计,从2020年初以来,美国的国债总额增加了近3万亿的美元,在历史上首次超过26万亿美元。美联储发行货币和购买国债的政策决定增加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用来促进GDP增长。但这也有可能导致通胀急剧上升,削弱美元的长期地位。
作为美国国债的第二大买家,中国自身的外汇收入也在减少,因此可以考虑调整持有美国国债的策略。
中国还需要发行债券来刺激经济,平衡汇率也是中国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但贬值过快会导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计价资产贬值,不利于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优秀初创企业在美国股市的融资受到中国上市公司要求的限制。
对于技术先进但尚未盈利的企业,中国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这些企业回国或同时在海外上市,使中国股东也能享受到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红利,减少对海外资本的依赖。
在债务周期较长的萧条期大大增加了,债务违约的风险。除去正常的压力测试,中国的金融业还应收缩新增的信贷规模,减少向高风险外债国家发行无担保债务。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让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这可以大大减少中美金融脱钩和美国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对中国实施的全面金融制裁。
为了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昔底德陷阱的后果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老一辈人对二战的直接经历非常熟悉,甚至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他们也逐渐对核战争的后果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们了解大国之间失控竞争的后果。也许我们的进步让很多人对此感到兴奋,但大国竞争和冲突的后果才是他们更应该关注的。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上大国之间失控竞争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来避免和摆脱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必须互相学习。在20世纪初,美国的生产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方面,今天的中美两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一是企业要追求专业化。二是改善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事实上,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从美国商业和政府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认为保持开放的心态,互相学习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有冲突也有很多共同利益,但这与之前的一战、二战、及冷战的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真正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地球人也许应该是和未来火星人又或是太空人竞争,而不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们将人类送入太空,也许作为地球人,生活在地球村,我们真的需要结伴同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7">参考资料:</h1>
[1] 余永定.中美是否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评《直面中美贸易冲突》[J].新金融评论,2020(04):1-7.
[2] 周金凯.美国对华贸易政治的实施策略分析——中美经贸摩擦视角[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1,28(03):49-59.
[3] 孙晓鹤. 中美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认知差异及其影响[D].燕山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