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只出国过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目的地也全部都是苏联,再无他处。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一生酷爱运动,还曾经在70岁高龄的时候遨游长江,身体非常好,主席所做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写了很多中国的名山大川,风景秀丽跃然纸上,但是,为什么一代伟人却很少出国呢?

这里面其实有很深的缘由,那两次出国也是有着重要工作,才进行了国事访问,第一次的时候是在1949年的12月,主席乘坐火车前往苏联,第二次是1957年的11月,这次则是乘坐飞机前往,两次间隔了8年,苏联的领导人也从斯大林换成了赫鲁晓夫。
这两次访苏,每次都无比艰辛,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其中以强大的魄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甚至还曾经出现了毛主席被斯大林软禁的超级乌龙事件。
毛主席仅有的两次出国,全部都是为了新中国。
我们这次就来谈谈毛主席两次访苏的历史背景,以及毛主席在苏联做了什么,而苏联人又对主席是什么态度,为什么还疑似被苏联软禁了呢?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出国
1921年7月23日至8月,上海法租界到浙江嘉兴的那条游船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照亮了中国的前程。
毛主席正是这一次中共一大的几十人代表中的其中一位,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青年时走出国门,比如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都曾经在年轻时旅法、旅苏等国家,寻找中国的出路,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出去?
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毛主席正是在青葱岁月,那个年代的莘莘学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毛主席拥有出国的全部条件,主席甚至还曾经与勤工俭学赴法的学生们合影,但是还是没有走出去,留在了中国。
在人们前往法国思潮最热烈、最热衷的1919和1920这两年的时间中,据统计有20批的人走出了国门,人数将近1600多人,这些人中,有很多名字我们非常熟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客观上来讲,以主席当时的状况,他甚至比这些人还有更多的出国优势。
但是主席没有这么做,而是作为赴法留学的组织者,领导湖南籍的学生们前往法国,给他们筹集资金,而且还亲自在上海从这些学生出国。
人们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集中在毛主席经济拮据,没有出国的钱,以及毛主席有着“语言关”,最后一点似乎更能让人信服——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比起“革命老区”法国,毛主席更想去俄国。
实际上,以上这几点原因都站不住脚,第一点,说道毛主席的经济问题,虽然主席家庭并不大富大贵,但是绝对能称得上很殷实,虽然毛主席在这两年经历了双亲逝世,可剩下的田亩仍旧可以支持他出国。
毛主席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用这些资产为自己换取出国的金钱,而是劝说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共同把家产变卖了,把钱都分给了穷人,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即便是身无长物之后,毛泽东同志当时依旧可以接受恩师杨昌济给他提供出国的经费,要知道毛主席可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当时毛主席还认识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如果说这些关系都不能给毛主席出国的帮助的话,那其他人更不可能出国了,所以说,毛主席经济上有问题完全是无稽之谈。
还有毛主席语言不过关的说法,这也是一种误解,毛主席的求学精神令人感到钦佩,不仅在北京大学的时候,他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就勇于和新文化运动领袖与大儒傅斯年、胡适等人交谈。
而且在1912年的时候,毛主席退学,一头扎在了湖南图书馆中,一呆就是半年,每天第一个进,每天最后一个出,就是为了读书,而且各种学科各类书籍来者不拒,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半年后,毛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
一代伟人从小就吃苦,而且一生都在学习知识,在学业上不断精进,如果说这样的人都学不好语言,那就有失偏颇了。
至于想去苏联,只能说当时毛主席确实有此想法,还曾经在1920年给其他人的信上如此写道:“我觉得俄国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家,很可能就在两三年后,我们要组成一个游俄队,去那里看看。”
很可惜,毛主席曾经确实想前往苏俄学习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因为党内的事物太过繁重了,那个时候国内的形势也是变幻莫测,所以没有成行。
最根本的原因是,毛主席的内在思想还是觉得在中国呆着,更能看出这个国家问题的根源,当时毛主席说道:“我对自己的国家了解还不够,如果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加有益处。”
是的,当时毛主席是在“吃饭睡觉都想着把中国搞好”,他在中国已经能读到像是《物种起源》、《国富论》这些国外经典书籍,哲学社会学的书看了一大堆,但是问题的症结就在中国国内,他掌握了中外的很多知识,但是如果想要写出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种传世之作,就必须亲自深入中国的肌理,去剖析,去理解,这是“留洋”所不能做到的。
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广大穷苦人民的生活状态,所以一路走来,毛主席才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解,更愿意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扎根在湖南的农村地区,研究《资治通鉴》等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新中国前进的方向。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人中比较普遍地出国休养或者治疗疾病,毛主席也没有积极地前往,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毛主席当时已经是中央里最重要的人物,一方面形势不允许主席随便出去走动,更何况毛主席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毛泽东思想体系,就是扎根在泥土中,扎根在中国当下,也就没有出国的需求了。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一生中的两次出国也就显得格外特殊,而且毛主席在出国后的表现也令人深思和敬佩。
二、1949年,毛主席前往苏联
1949年12月发生了很多事,笔者在此举出两件事,只是在那时候的中国形势下格外显眼,第一件事就是12月10日这天,衣复恩机场驾驶着中美号飞机,从成都的凤凰山机场出发,前往台湾。
乘客的名字叫蒋介石,他输掉了解放战争,从来没有想过最后仓皇逃窜的人是自己。他全程一言不发,从此之后,蒋介石一生再未踏足中国大陆的土地上一步,在台湾风雨飘摇、孤独终老,26年中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我们主要展开说的,是另一件事,就在同一个月,中国大局已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主席在建国后出访苏联,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前往。
这是毛主席人生中第一次出国访问,这次出访,一项任务是给斯大林祝寿,以及同属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想要就两国之间的重要经济、政治问题进行商谈,解决中苏条约、贸易、贷款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是否签订一份重要的中苏条约。
其实这次前往,已经推迟了足足五次,在1947年的时候,毛主席就曾想前往苏联与斯大林进行会谈,当时斯大林甚至许诺还可以派飞机去接毛主席,但是后来因为战事紧张,斯大林暂缓毛主席前往苏联的建议,只是在电报上说“暂推迟毛泽东的出行为宜”。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终于坐上了前往苏联的专列,中央非常重视这一次的出访,随毛主席一同上车的,还有很多礼品礼物,包括山东白菜、北京鸭梨、天津萝卜等,最重要的是一幅湘绣斯大林的大幅画像,还有很多随行人员,不过因为国内事务繁忙,周总理却没有出行。
可没想到,到了1950年的1月,苏联却突然传来消息,需要周总理马上前往苏联、前往莫斯科——出现什么事情了?
甚至还有传言,毛主席被斯大林软禁起了起来,两个人闹得非常不愉快,斯大林甚至还说道:“不行,这些具体事情我和你没有办法谈,你叫周恩来过来谈。”
这是因为毛主席是“帅”,而周恩来总理是“将”的原因,毛主席运筹帷幄之中,将整件事都从宏观角度看透,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招制敌。
但是周恩来是绝对的实践人才,周总理自己也自我评价过,他觉得自己能够将小事处理地非常好,但是自己并非帅才,只能够称得上举轻若重,并非是举重若轻。
斯大林并不懂得毛主席中国式纵横家与理论家的语言方式,另一边,毛主席也不太能接受斯大林的领导风格,因为毛主席这次前往,就是想要废止1945年签订的那一版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为这个条约,本质上就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当时蒋介石签订了这份条约,出让了我国的外蒙古、旅顺口、大连港等重要领土,就连蒋介石在1952年的时候,也曾承认这件事是他自己的一大罪责。
所以,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有必要就这件事发出中国人的声音,但是斯大林并不想谈论这个,还说“目前不适合改变原有的中苏条约的合法性”。
尝到了远东不冻港的好处,所以他完全不想放弃大连旅顺这些地方,所以,两个世界上的风云人物针锋相对,只能以不欢而散结束。
到了12月21日的那天晚上,就是斯大林的寿宴,毛主席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重视,被安排在了斯大林的身边,而且还是第一个上台致辞,但是毛主席依旧很生气,非常不满。
又过了3天,是12月24日,毛主席和斯大林进行了第二次会谈。这次的会谈依旧让主席大失所望,因为斯大林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说了半天越南、日本、印度共产党的话题,但是没有一句提及中苏条约的事情。
毛主席再次表达了不满,后来还对苏联人说道,每一次都提议签订条约,但是斯大林同志总是避而不谈,或者是找借口拒绝。
这些事情让毛主席非常生气,后来主席决定就待在住处哪里也不去,甚至宁肯一直“睡大觉”。
毛主席后来还对苏联的联络员发了大火,直接对他说道:“我到这莫斯科来,可不是为斯大林同志祝寿的,现在一天就干三件事:吃饭、拉屎、睡觉。”
莫斯科的气氛突然诡异起来了,而且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多国家想和我们建交,英国的通讯社甚至还炮制出了“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的新闻,让国际都震荡了起来。
这种国际丑闻苏联可不想见到,但是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中国外交使团的智慧了,只见王稼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把毛主席的目的都见报了,完全地向世人公布,这下,地球都知道了中国的合理目标。
所以,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在元旦的时候,苏联人突然找到了我们,表示愿意废除旧的约定,而且签一份新的合约。
正因此,毛主席需要周总理前来,在周总理在中间的调和沟通之下,1月22日,毛主席、周总理与斯大林举行了第三次的会谈,这次的会谈终于谈了一些实际的问题,而且非常深入。
这次签订的合约对中国来说真的是非常丰厚,虽然外蒙古依旧在保持着独立,但是原来约定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很多都被取消了,没取消的也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而且苏联还准备给中国贷款、援助中国建设一些重要的企业。
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席很高兴,而且,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在莫斯科酒店举行了盛大的晚宴。
晚宴上,甚至斯大林也亲自来了,要知道,斯大林从来不在克里姆林宫外出席任何宴会,这次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换句话说,能让斯大林都让步的人,也就是毛主席了。
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完成了这一次的任务,一行人坐上了返程的火车,完成了主席一生中的第一次访问,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三、毛主席的第二次访问苏联
其实毛主席第二次出发前往苏联,建立在当时震惊整个世界的一件事的背景上。
那是1956年,苏联召开了苏共二十大,大会即将结束的时候,赫鲁晓夫发表了一篇引起巨大轰动的报告,这篇报告从头至尾否定了斯大林这个人,当时各国的代表都被震惊了,全场鸦雀无声,直到很久很久,才有人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人们的思绪产生了极大动荡,有人在鼓掌、有人很愤怒,甚至还有昏倒的人,当时的波兰共产党总书记甚至直接心脏病发,死在了苏联。
当时的斯大林和列宁就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偶像,他们的思想不知道让多少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赫鲁晓夫今天在苏联否定了一切,这是怎么回事?
毛主席非常愤怒,他对赫鲁晓夫直言不讳道:“你事先是不是应该和我商量,你想批就能批,但是你没做好准备工作,一夜之间让斯大林变成这样,谁能接受!”
作为当时仅次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紧急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是《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及《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雄文,为赫鲁晓夫挽回了一些面子,赫鲁晓夫这个粗人见这两篇文章如此之好,竟然让真理报进行转载,还引发了百万份在党内学习。
当时世界上共产主义者都在学习毛主席的思想,甚至很多学校还需要进行考试,当时的主席已经成为了继列宁斯大林后新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有着极高的威望。
1957年,赫鲁晓夫邀请毛主席前往苏联,这一次,是赫鲁晓夫邀请毛主席去的,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就是需要主席帮忙统一国际共产主义者的思想,为了大局。
就这样,主席前去了苏联,而且这次苏联给了他们所能给的最高待遇,最好的飞机、最精湛的王牌飞行员,最顶级尊贵的叶卡捷琳娜寝宫,比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要好,赫鲁晓夫给予主席最高的重视。
而且赫鲁晓夫还向所有人介绍毛主席,当时赫鲁晓夫主张一个口号,叫做“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毛主席坚持叫“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持不下,好久之后赫鲁晓夫才同意,可见赫鲁晓夫对毛主席和中国的尊敬。
在与赫鲁晓夫闲聊的时候,主席还对赫鲁晓夫说,自己已经想好了接班人选,自己还有意辞去国家主席的职位。
赫鲁晓夫忙问道谁是合适的人选?只见毛主席一个个数道,政治立场坚定的刘少奇同志,很早就加入了党派,原则性非常强,而且刘少奇还曾经数次在危急情况下,代理过毛主席中央主席的职位。
第二个人选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邓小平同志了,毛主席为什么提到邓小平呢?因为邓公当时虽然不是党内最有资历的同志,但是却有非常强的政治性,而且和别人不一样,做事灵活,粗中有细,而且还非常年轻,前途似海。
第三名就是上一次访问苏联时后来赶到的周总理,周总理不仅留过学,擅于处理国际事务,而且也曾经在做过谍报工作等无数复杂的事情,什么事情交给周总理绝对放心。
最后一位就是朱德朱老总了,和毛主席一同打天下,是红军的建设者,多少次的危险是因为有朱老总坐镇,才万无一失。
就这样,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吐露了心迹,这一次的访问苏联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毛主席当时确实卸任了自己的主席职位,但是毛主席依旧每天为了中国做着工作,也仍旧是人民爱戴的领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