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庄河是老家那里的一条老河,是古沭水东犯的一个支流,属古水之河。过去的颜庄河,源起沙河镇西新沭河边的蒋庄西北,流经蒋庄、唐园、戚园、颜庄、老庄、旧庄、下河口、渊子埃、前朱圩、何园、许顶等庄村,一路东流,于罗阳东北方向与芦水河汇流,进入临洪河入海。
颜庄河毁于1964--1975年农田水利旱改水的平整土地和村庄集中排房建设的热潮,这条东西横跨好几个乡的千年古河彻底从此消失。
我老家原是沙河镇上横街村的,解放初土改时候,我父亲被派去到沙河东乡搞土改宣传、办小学教育,看好了这个村子的水土好人脉好,经过一位姓朱的区干部介绍,于是定居在这个村庄。
当时村里分给我家是四间瓦屋,大门拐子旁还有一个两层的土炮楼,大门朝东,出大门左转几十米就是跨村而过的颜庄河。我家住的是村子最东头,这个地方人家不是太多,叫“东文圩”,它是村庄的其中一个部分,村东的河口有个很大的芦苇荡,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文家圩度过的。
小时候,不知道这条河叫啥名字,也很少有人叫它的名字,但是我印象深刻,从村子西头邻村的朱家大竹林,到我们村东头河口的大芦苇荡,这几里路的河边环境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河面虽然不是太宽,最宽的地方也就是二三十米,窄的地方只有七八米,但是河水比较深,河水清澈,水面上游鱼可数,到处可见到野生的菱角和一片片开着黄花白花的水芙蓉,我们孩子都叫它“咣咣叉”,因为它的叶子是不大的圆形,一个个平贴在水面上,很像孩子们玩的小铜钹儿,非常好看。
毕竟是个古老的河流,它的两岸有很多的树木和各种各样灌木丛、竹林。老竹林里就像个百草园,那里啥都有,竹林靠近河边的埃上有许多野生的葛藤、爬山虎,有四季墨绿的麦冬草,还有好多开着紫花的地丁、半夏、车前草、野草莓等。
到了夏天,这河里上游都要来几次洪水,洪水时,大人们往往是一伙一伙的到村子东头的河口那里用旋网、抬网捕鱼。听大人们说,大水是石梁河水库泄洪下来的,所以夏天经常捕能到10几斤重的大翘嘴,大鲤鱼、大黑鱼,还有平时少见的大“牛鱼”,其实这牛鱼就是“鱤鱼”,是很凶猛的一种淡水鱼,普通渔网逮到它很不容易, 一般的渔网它是穿网而过,弄的鱼跑网破。
那时候我年龄小,没有捕鱼那本事,等过了夏天,到了稻子黄熟,芦荻花放的九、十月,河里的水少了,水流也稳定下来,我们一些孩子都去河边找个地方钓鱼玩,在有水草和芦苇的岸边,经常钓到三四两或半斤以上的大板鲫,也可能突然钓上来一条大鲶鱼大黑鱼。秋天是钓鲫鱼最好的季节,“十月金秋小阳春”,这是一年里钓鲫鱼的大好时间。
那个时候我们钓鱼,没有现在这样多的钓具,就是砍来一根竹竿,扣上一根普通的缝衣服的棉线,没有现成的铅坠,用牙膏皮自己剪成细条裹在线上,鱼钩是货郎担子上买的,一分钱一个,鱼漂更是简单,找一根高粱穗下边的细梗子切成七星浮漂穿在线上,感觉是一样的好用,一点不比现在的商品浮漂效果差。说实话,还是那个时候河里的鱼多,经常是一把米或玉米碴子一撒打个窝子,不用像现在这样讲究,添加这个味那个味的添加剂,就用一把米打窝,能连续钓上半天都有鱼。
我从小就喜欢钓鱼,慢慢的也开始研究起改革自己的钓具,因为竹子的来源容易,我尝试制作四节可插拔连接的鱼竿,最上边的竿稍,用一根弹性好而结实的南方毛竹枝,没有合适的材料时,干脆从家里买来的细毛竹枝做的扫帚上抽下一根来加工。这样的鱼竿带出去钓鱼非常方便,不用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了。到了70年代,已经能买到维尼纶线,这线非常结实,再不用担心钓到大鱼断线的事情了。
那些年,这河里的黑鱼很多,可是因为黑鱼怕人,河边稍微有点动静,原本在岸边水草下潜伏的大黑鱼,突然哗啦一个大水花蹿的没影了。一个邻居告诉我一个夜钓黑鱼的好方法,用一根两米多长的纳鞋底的细麻绳,扣一个钓黑鱼的鹰嘴大钩子,穿上一条青色的粗蚯蚓,天黑之前把线放到经常有黑鱼出没的水里,绳子的一头拴在岸边的小树上,或者扣在几根芦苇上,然后尽管回家睡觉,第二天早上去河边收线,一拉绳子,还真是有鱼,一条吃了钩的大黑鱼,肯定是折腾一夜也没有挣脱,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顺淌淌的拉上岸来。这种放夜钩的办法还真行,于是我多做了几个,每天晚上放下六七个钩子,第二天早上去看,起码有一半钩上中鱼。
春天到了,河里的小鱼最为欢跃,成群结队的在近岸游弋,而且是旁若无人,有一种小鱼,特别喜欢在岸边觅食,尤其是有人天天洗菜淘米的地方最多,而且以春天桃花开放的前后最多,经常是一群一群的在水面上蹿下跳的。我们把它叫“面狗子鱼”或叫“面疙瘩鱼”,这鱼长不大,最多就是四指长,但是浑身是肉,肥嘟嘟的,半透明的身子,很像一根麦面做的面疙瘩。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个竹篮子,篮子口蒙一块纱布扎好,纱布中间剪一个不大的口子,再往篮子里丢几块掰碎的玉米面饼子,一根绳子系在篮子提梁上,这边扣在岸边树根上,篮子往水里一扔,该做啥做啥去,赶等过去个把两个小时后,去拉出竹篮,篮子里钻进的基本都是面疙瘩鱼。一个下午打捞几次,经常能逮到大半盆小鱼。
还是那句话,那个时候河里没有任何污染,野生的鱼太多了。
1991年暑假,我去沙河土地站帮忙绘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有幸看到了一张50年代的赣榆县地图,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条源于新沭河,流经全乡东西的这条河流叫“颜庄河”。颜庄,确实是这河流流经的一个村庄,但是沿途那么多村庄,为什么当时地图上标它为“颜庄河”呢?不得而知。也许这条古河本来就没有名字,是不是测绘地图的时候新加的名字呢?
我们的村庄叫下河口,真不愧是“河口”,河底基本都是沙质底子。这一带河两岸地下的沙子储量非常丰富,而且村子里有些地段的田间,挖下一米多深,全是黄沙,地下水也很丰富,而且沙子里还有很多本地没有的石英石小石子,也有好多瓦砾滚磨出来的小卵石子,不难想象,这些黄沙,很早很早以前,就是这古老的河流上游的山东客水冲刷下来沉积而成的黄沙层。也可以想象到,这条古河当年可能是很宽很大,也可能这里曾经有过遍地洪水的历史。
颜庄河,这条历史的古河,如今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现在除了年龄大些的人,还能大约说出它曾经的位置和足迹。70年代以后的赣榆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的痕迹了。
离开故乡几十年没有回去过,但是故乡的影子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那条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欢乐的颜庄河,它在我脑海里仍然时常的浮现。
2021.10 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