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家孩子”的教育,不少家长难免一把辛酸泪:这孩子太特殊了!在他身上,所有教育方法,无论是书里教的还是朋友传授的,似乎都失效了!我太难了!

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常听到如此的抱怨,善解人意的我总是会极尽安慰。
安慰之余,热心而又好学的我人不免陷入深深的思考:为啥那么多家长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甚至自己有时也会冒出类似的感受?
经过一大番思考和文献查证,我觉得我差不多找到了答案,现在我想借着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先概括一下我思考的结论:“自家孩子过于特殊”的想法不完全符合事实,产生这个错觉,与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家长的心理行为都有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一下原因,找对了原因也许能让我们更平和地教育孩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孩子“问题行为”的复杂表现及升阶规律</h1>
孩子“问题行为”的复杂表现显然是最重要原因,如果孩子像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家长们肯定不会有“这孩子太特殊了”的感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句话没错,所以家长的抱怨并非毫无道理。
但是,“独一无二”并不代表“孩子”们没有共性,尽管他们的“共性”看起来没有流水线产品那么明显。
关于孩子的共性,尤其是在“问题行为”方面的共性,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两位泰斗级人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早有观察和研究。
阿德勒是德雷克斯的老师,可以说,正是这对师徒奠定了整个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根基,现在多数教育方法的源头都指向了他们师徒。
这对师徒发现,独一无二的孩子们在“制造问题行为”方面其实是基本一致的。都有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寻求关注、寻求过度关注、权力斗争、报复、自暴自弃五个阶段。
单看这五个阶段的名字,我们也能知道孩子“问题行为”有多复杂多样,家长们有抱怨也可以理解,不过,毕竟还算是有规律了。
第一个阶段算不上“问题”,所以,也可以说“问题行为”只包括后四个阶段。这个理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受了时间的充分洗礼,被很多教育学家引用和重新阐述,也是很多科学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与家长们的抱怨其实也并不矛盾,前者甚至还对解释做出解释。很多家长们眼中“自家孩子的特殊”,就是孩子的行为处于相对特殊的“阶段”。
乖巧的“别人家孩子”一般就处于第一阶段(寻求关注),偶尔“震荡”到第二阶段(寻求过度关注)和第三阶段(权力斗争)也不会让家长们太过烦恼。
而家长眼中特殊的“自家孩子”可能更多时候处于第三阶段(权力斗争),可能稍有刺激,就“震荡”到了第四阶段(报复)甚至第五阶段(自暴自弃)。
所以,“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在“本性”上并无很大不同,他们只是处于不同的“阶段”。
以孩子在商城“临时起意”要买一件家长并不愿意马上为之买单的玩具为例,若从心理学上解释,孩子的这种“临时起意”极有可能就发自孩子寻求关注、寻求被爱感觉的潜意识,这与“蓄谋已久”的“真正喜欢”有很大不同。
“别人家孩子”可能很容易被家长说服,能够比较平和地离开;而“自家孩子”往往在确认家长不愿意购买后,开始大吵大闹(权力斗争)甚至言语攻击家长(报复)。
家长们感慨“自家”与“别家”孩子的差异时,可能会忽视了这样一些基本事实:任性的“自家孩子”其实也是从懂事的“别人家孩子”发展过来的,而且家长对这个发展过程负有责任。
负责任的事我们暂且放到一边,先说个好消息:孩子问题行为的“进阶过程”是可逆的!
也就是说,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可以让问题孩子退回正常状态。当然,孩子所处的阶段越“高”,“退回”的难度也会越大。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心理防御机制让家长们一叶障目</h1>
另一方面,家长们觉得自家孩子特殊,也是因为他们在不自觉间启动了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被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简单而言,就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会通过压抑、否认、合理化、退行等方式,让自己心里好受些。
人人都有心理防御机制,通常说来,心理防御机制的益远大于弊。即便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看,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性也显而易见,若非它的“精心守护”,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会“精神抑郁”。
然而,过度的心理防御对教育孩子极为不利,甚至有把孩子教“坏”的危险。
对照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回顾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多数家长通常不难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权力斗争”阶段或之后的阶段曾经开启过心理防御。
当时,甚至在事后,家长们的想法通常是:我没问题,是这个孩子太奇葩,既然这样,我只能祭出打骂的杀手锏了。
“我没问题,孩子太奇葩”的想法就是心理防御机制里面的“否认”,对很多人而言,这比承认自己当前或之前犯有错误更让人安心,也能“合理化”自己可能会有的“退行”行为。
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出现在被文明熏陶过的成年人身上,就是一种“退行”。我们退回了童年甚至野蛮状态,这种状态事实上并不比“权力斗争”中的孩子更“高级”或理性。
或许“退行”这种防御机制能够让家长们获得一时之快,但是,这种本质上极为低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教育这种高级问题,只能给孩子问题行为的“进阶”推波助澜。
在孩子的“权力斗争”或更高阶段发生的事情往往能给家长留下深刻记忆,而在前两个阶段(寻求关注和寻求过度关注),由于孩子的表现不那么“抢眼”,发生的事情可能会被家长们“忘记”。
比如,不少家长在孩子“寻求过度关注”甚至“寻求关注”这两个阶段已经开始“过度防御”了,但家长们往往“忘记”这些。
家长在这两个阶段的多数防御行为与更高阶段发生的相差不大,不过过程“烈度”一般更低一些,而且“获胜方”往往还是家长们,此时的“自家孩子”还是其他家长们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家长在这两个阶段会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从心理学上分析,家长的这种做法背后仍有心理防御的影子。
家长们这么做的心理动机通常有两个:一是为了“补偿”自己在童年遭受过的亏欠或匮乏,一是为了“回避”与孩子讲道理的“痛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家长们过度的防御心理及其支配下的言行把正常的、仅仅在寻求关注的孩子逐步“逼”成“问题孩子”,而后,再次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将这一切归因为孩子的“特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结束语</h1>
这篇文章从孩子和家长两个方面揭示了“自家孩子特殊”这个问题的“真相”,可能会引起心理相对敏感的家长的不适。然而,
一切的关键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它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乔治·奥威尔,英国作家)。
这个“真相”可能还算让家长们欣慰和心怀希望。我们的孩子并未“特殊”到让教育方法失效的程度,即使他们当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能帮助他们回归“正常”。
至于具体方法,我之前写文章讨论过(以后可能还会写),别人给出的方法也很多,此篇重点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毕竟,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关于心理防御机制,我也想再说明一下,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略,我们不应该完全放弃它,只是不应过度使用它。
我觉得,在与孩子的直接“冲突”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警惕它;而在我们对孩子的不当言行发生之后,我们一方面应该反思、应该向孩子道歉,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心理防御机制抚慰一下我们受伤的心。
本篇重点分析家长教养孩子时的一个常见“错觉”,限于篇幅,未涉及具体方法,我写过文章里有讨论具体方法的(不必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两个招式,一个心法,帮你开心地教养孩子),有兴趣可以看看,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