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家孩子”的教育,不少家長難免一把辛酸淚:這孩子太特殊了!在他身上,所有教育方法,無論是書裡教的還是朋友傳授的,似乎都失效了!我太難了!

現實生活中,我也經常聽到如此的抱怨,善解人意的我總是會極盡安慰。
安慰之餘,熱心而又好學的我人不免陷入深深的思考:為啥那麼多家長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甚至自己有時也會冒出類似的感受?
經過一大番思考和文獻查證,我覺得我差不多找到了答案,現在我想借着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先概括一下我思考的結論:“自家孩子過于特殊”的想法不完全符合事實,産生這個錯覺,與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家長的心理行為都有關系。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原因,找對了原因也許能讓我們更平和地教育孩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孩子“問題行為”的複雜表現及升階規律</h1>
孩子“問題行為”的複雜表現顯然是最重要原因,如果孩子像流水線上的工業産品那樣“标準”,家長們肯定不會有“這孩子太特殊了”的感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句話沒錯,是以家長的抱怨并非毫無道理。
但是,“獨一無二”并不代表“孩子”們沒有共性,盡管他們的“共性”看起來沒有流水線産品那麼明顯。
關于孩子的共性,尤其是在“問題行為”方面的共性,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兩位泰鬥級人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早有觀察和研究。
阿德勒是德雷克斯的老師,可以說,正是這對師徒奠定了整個現代教育理論體系的根基,現在多數教育方法的源頭都指向了他們師徒。
這對師徒發現,獨一無二的孩子們在“制造問題行為”方面其實是基本一緻的。都有個逐漸更新的過程,一般可分為尋求關注、尋求過度關注、權力鬥争、報複、自暴自棄五個階段。
單看這五個階段的名字,我們也能知道孩子“問題行為”有多複雜多樣,家長們有抱怨也可以了解,不過,畢竟還算是有規律了。
第一個階段算不上“問題”,是以,也可以說“問題行為”隻包括後四個階段。這個理論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曆史,經受了時間的充分洗禮,被很多教育學家引用和重新闡述,也是很多科學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
這個理論與家長們的抱怨其實也并不沖突,前者甚至還對解釋做出解釋。很多家長們眼中“自家孩子的特殊”,就是孩子的行為處于相對特殊的“階段”。
乖巧的“别人家孩子”一般就處于第一階段(尋求關注),偶爾“震蕩”到第二階段(尋求過度關注)和第三階段(權力鬥争)也不會讓家長們太過煩惱。
而家長眼中特殊的“自家孩子”可能更多時候處于第三階段(權力鬥争),可能稍有刺激,就“震蕩”到了第四階段(報複)甚至第五階段(自暴自棄)。
是以,“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在“本性”上并無很大不同,他們隻是處于不同的“階段”。
以孩子在商城“臨時起意”要買一件家長并不願意馬上為之買單的玩具為例,若從心理學上解釋,孩子的這種“臨時起意”極有可能就發自孩子尋求關注、尋求被愛感覺的潛意識,這與“蓄謀已久”的“真正喜歡”有很大不同。
“别人家孩子”可能很容易被家長說服,能夠比較平和地離開;而“自家孩子”往往在确認家長不願意購買後,開始大吵大鬧(權力鬥争)甚至言語攻擊家長(報複)。
家長們感慨“自家”與“别家”孩子的差異時,可能會忽視了這樣一些基本事實:任性的“自家孩子”其實也是從懂事的“别人家孩子”發展過來的,而且家長對這個發展過程負有責任。
負責任的事我們暫且放到一邊,先說個好消息:孩子問題行為的“進階過程”是可逆的!
也就是說,隻要方法得當,我們可以讓問題孩子退回正常狀态。當然,孩子所處的階段越“高”,“退回”的難度也會越大。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心理防禦機制讓家長們一葉障目</h1>
另一方面,家長們覺得自家孩子特殊,也是因為他們在不自覺間啟動了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現在已被心理學界廣為接受。簡單而言,就是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會通過壓抑、否認、合理化、退行等方式,讓自己心裡好受些。
人人都有心理防禦機制,通常說來,心理防禦機制的益遠大于弊。即便從教育孩子的角度看,心理防禦機制的積極性也顯而易見,若非它的“精心守護”,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精神抑郁”。
然而,過度的心理防禦對教育孩子極為不利,甚至有把孩子教“壞”的危險。
對照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回顧自己教育孩子的經曆,多數家長通常不難發現自己在孩子的“權力鬥争”階段或之後的階段曾經開啟過心理防禦。
當時,甚至在事後,家長們的想法通常是:我沒問題,是這個孩子太奇葩,既然這樣,我隻能祭出打罵的殺手锏了。
“我沒問題,孩子太奇葩”的想法就是心理防禦機制裡面的“否認”,對很多人而言,這比承認自己目前或之前犯有錯誤更讓人安心,也能“合理化”自己可能會有的“退行”行為。
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出現在被文明熏陶過的成年人身上,就是一種“退行”。我們退回了童年甚至野蠻狀态,這種狀态事實上并不比“權力鬥争”中的孩子更“進階”或理性。
或許“退行”這種防禦機制能夠讓家長們獲得一時之快,但是,這種本質上極為低級的方法不可能解決教育這種進階問題,隻能給孩子問題行為的“進階”推波助瀾。
在孩子的“權力鬥争”或更高階段發生的事情往往能給家長留下深刻記憶,而在前兩個階段(尋求關注和尋求過度關注),由于孩子的表現不那麼“搶眼”,發生的事情可能會被家長們“忘記”。
比如,不少家長在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甚至“尋求關注”這兩個階段已經開始“過度防禦”了,但家長們往往“忘記”這些。
家長在這兩個階段的多數防禦行為與更高階段發生的相差不大,不過過程“烈度”一般更低一些,而且“獲勝方”往往還是家長們,此時的“自家孩子”還是其他家長們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家長在這兩個階段會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從心理學上分析,家長的這種做法背後仍有心理防禦的影子。
家長們這麼做的心理動機通常有兩個:一是為了“補償”自己在童年遭受過的虧欠或匮乏,一是為了“回避”與孩子講道理的“痛苦”。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家長們過度的防禦心理及其支配下的言行把正常的、僅僅在尋求關注的孩子逐漸“逼”成“問題孩子”,而後,再次啟動心理防禦機制将這一切歸因為孩子的“特殊”。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束語</h1>
這篇文章從孩子和家長兩個方面揭示了“自家孩子特殊”這個問題的“真相”,可能會引起心理相對敏感的家長的不适。然而,
一切的關鍵在于必須承認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這一點,其它一切問題才會迎刃而解(喬治·奧威爾,英國作家)。
這個“真相”可能還算讓家長們欣慰和心懷希望。我們的孩子并未“特殊”到讓教育方法失效的程度,即使他們目前存在一些“問題”,我們也能幫助他們回歸“正常”。
至于具體方法,我之前寫文章讨論過(以後可能還會寫),别人給出的方法也很多,此篇重點不在這裡,就不贅述了。畢竟,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關于心理防禦機制,我也想再說明一下,它的積極作用也不可忽略,我們不應該完全放棄它,隻是不應過度使用它。
我覺得,在與孩子的直接“沖突”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警惕它;而在我們對孩子的不當言行發生之後,我們一方面應該反思、應該向孩子道歉,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心理防禦機制撫慰一下我們受傷的心。
本篇重點分析家長教養孩子時的一個常見“錯覺”,限于篇幅,未涉及具體方法,我寫過文章裡有讨論具體方法的(不必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兩個招式,一個心法,幫你開心地教養孩子),有興趣可以看看,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