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攻击行为与触觉防御现象

孩子的攻击行为一向是家长最头疼的孩童教养问题之一,它不但直接造成孩子间的摩擦冲突,影响孩童环境适应以及人际相处能力,更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与情感支持机制的冲击。

攻击行为与触觉防御现象

造成孩童有攻击行为的原因有许多,诸如人格特性、行为问题、环境因素等等,但对于六岁以前甚至部分小学的孩童来说,触觉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触觉防御现象才是最主要的导因,而也唯有改善基础的触觉系统功能,其他的行为问题、人格特质等等的处理也才可能有显著的改善。

人身上的触觉系统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原始的触觉系统(anterolateral tactile system前外侧丘系触觉系统),另一个则是比较先进的触觉系统(posterior column medial lemniscal tactile system后柱内侧丘系触觉系统)。顾名思义,原始的触觉系统是最古老、最开始的触觉功能,事实上,它也是天生的本能,是上天奉送的,出生后便与生俱来的能力。

攻击行为与触觉防御现象

原始的触觉系统主要负责感受”冷热”、”痛痒”、”轻触”等跟生存密切相关的感觉刺激(过冷会冻伤、过热会烧伤、痛则代表外伤、痒则代表中毒、轻触则暗示威胁的到临),而原始触觉系统的反应也是非常的原始单调,只有两种反应,不是攻击便是逃避(fight or flight),就如同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一般,碰到威胁时不是挺身攻击、就是拔腿逃避。

相反的,先进的触觉系统主要是靠后天学习、学习发展而来的。先进的触觉系统主要传递精细触觉、震动觉、触压觉、以及本体觉等具有高度区辨性质的感觉刺激(精细触觉的特色是可区辨刺激定点的位置以及触觉动作的路径;震动以及触压觉则可以感受到极其细微的差异变化;而形体觉则有如”手的眼睛” 般的精细区辨性,能藉由摸索轮廓而在脑海中形成图案使个体有如“看”到东西一般,这就是精细本体觉的极致表现)。

而先进的触觉系统的反应也如同其多元的区辨能力一般,会随着细微的差异而有迥然不同的多元反应,例如同样是拍肩膀的刺激,但会随着情境以及人物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与反应(就如同若是在家里给爸爸拍肩膀,有着鼓励安慰的意义,但若是在警局给办案人员拍肩膀,则可能暗示着警告与麻烦;倘若是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在坟场不论被谁拍肩膀,那感受可能又完全不一样了)。

攻击行为与触觉防御现象

原始的触觉系统在出生后,随着触觉刺激频率以及程度的增加(如喂食过程中食物与汤匙等食具的刺激、帮孩童洗澡清洁时的肌肤毛巾肥皂等刺激、与孩童嬉戏互动活动时搂抱捏碰梳装等刺激),会将幼童原本极为敏感且极端的触觉反应逐渐地减低到适当的程度,这种减敏感的过程是极其自然且连续的,且减敏感的刺激形式也会由被动的被刺激、慢慢地转换成主动的探索来自我刺激。

相反的,随着孩童的成长,其所能接触到的触觉刺激种类及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会促使先进的触觉系统不断地学习与发展,使其原本的区辨能力会愈来愈精进与细致。

举例来说,接触到木头的刺激,可以学习到分辨木头与非木头;倘若又接触到纸张的刺激,则除了可分辨纸张与非纸张、木头与非木头的刺激外,亦可分辨既非纸张亦非木头—就如同这样的道理,孩童接触越多种类的触觉刺激种类,其触觉分辨的能力会以相乘倍数的速度而更蓬勃、精确且精进地发展。

攻击行为与触觉防御现象

造成触觉防御的原因是多种的

剖腹产的孩子是最容易造成“触觉防御”的,孩子缺少子宫收缩和产道挤压的过程,会直接导致孩子触觉防御。出生后非母乳喂养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触觉刺激不足。

此外,孩子生活的环境过于“安全”,家长不让孩子碰这个,说“脏”,也不让孩子碰那个,说“不卫生”。对孩子的保护过于周到,孩子失去触觉刺激的机会,在孩子需要触觉刺激的关键期没有能给孩子足够的触觉刺激,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的“触觉防御”。

有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也缺乏与孩子的身体接触,过早地让孩子独立睡,都会使孩子触觉刺激不足,出现“触觉防御”的表现。

攻击行为与触觉防御现象

及早关注,及早矫治

孩子表现出“触觉防御”的一些特征,家长也不必紧张。

“触觉防御”的孩子不会影响她\(他\)的正常生活,只是我们要特别关注。因为如果年龄小的时候注意及早进行矫治,增加触觉刺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避免出现更多的触觉防御的症状,也就会避免出现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影响的一些行为,进而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等能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