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因出演吴京的战争动作电影《战狼2》而为大众熟知的中美混血女星卢靖姗,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她爸爸告诉她,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你要结婚的对象,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没有他,我能不能活。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你对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依靠,你需要他去填补一些你缺失的东西。
2·我能不能让他有一个好的成长。你希望这个人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把他的希望夺走。
3·如果有一天对方生病或发生意外等不好的事情,我能不能一样地去爱他。
卢靖姗和韩庚2018年公布恋情,并于次年完婚,相信他们对这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自己肯定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幸福婚姻应该有的模样或标准——爱情三角理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爱,不是需求</h1>
首先要明确,如上所说的依靠、需要,是未满足的缺失,不是爱。
因为特定需求而结合的爱,也很可能因为需求满足后的无用而消逝殆尽。
正如《爱的艺术》里说: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By Anastasia Pexels
首先要明确,如上所说的依靠、需要,是未满足的缺失,不是爱。因为特定需求而结合的爱,也很可能因为需求满足后的无用而消逝殆尽。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大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任何一种需求的缺失,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尤其在童年时,若基本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地满足,成年后就容易以其他方式来变相地索取弥补。比如:
你应该记得结婚纪念日、情人节、我的生日;
你应该在我无助孤独时主动上前询问、关心;
你应该在别人都不相信我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做不到这些,就是你不爱我
我们对伴侣无止境的期望、要求,就像将小时候遭遇的情境再现:
有意无意地忽视、无人问津的孤独、不被理解认同的否定等.
把原生家庭的缺失带进婚姻中,改头换面包装成爱情的“标准”,让伴侣去遵守,希望能得到更正治愈。
这是将爱不合理的工具化,不是好的爱情应该有的样子。爱就是爱,应该有其独有的特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什么是爱情三角理论?</h1>
按照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的观点,爱情包含三种要素:亲密、忠诚、激情。由此可以组合出四种类型的爱情形态:
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亲密+激情,缺少忠诚。
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忠诚,缺少激情。
愚昧之爱(fatuous love):忠诚+激情,缺少亲密。
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亲密+激情+忠诚。
除了“完美之爱”,其它三种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要么激情不足,只能做朋友;要么忠诚匮乏,无法长久;要么亲密不够,容易闪婚闪离。
最理想的爱情状态是三位一体,亲密、忠诚、激情都达标,属于“彻底“的美满。
By Becerra Pexels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我们能为爱做点什么?</h1>
但正如斯滕伯格所说,这种完美类似于减肥:短时间里容易做到,但很难长久坚持。
可若一点努力都不做,幸福就更加遥不可及,所以我们来个个攻破,看看如何走好爱情三要素的每一步。
(1)亲密
亲密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身体的接近,挨肩并足、拱手以礼、隔桌而谈、遥遥相望,每一种距离都是关系的说明。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距离分为四种:亲密区(0-0·5m)、个人区(0·5m-1·2m)、社会区(1·2m-3·5m)、公众区(3·5m以上)。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增强与他人的情感,可以先从缩短距离入手。
但正如说的是“增强感情”,而不是“增加亲密感情”,若对方已经对你有了不良印象,甚至讨厌你,那贸然接近只会弄巧成拙,增加厌恶感。
在正常不相识的情况下,刺激的简单暴露就能够提高个体的态度体验,这就是心理学家扎荣茨提出的“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见到某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用到某人身上,可能受影响因素太多,自我感觉不明显,那回想一下你逛淘宝的经验:一样商品,你本来对它没什么感觉,但在大数据的运作下总是给你推送,让你反复刷到它,看着看着,好像感觉还行,再多看几眼,就觉得适合自己下单了。
这也算另一种形式的“杀熟”—— 对越来越熟的东西渐生好感。
所以当你想要追求爱慕的对象时,没事先多去他眼前晃晃,混个脸熟。接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为再进一步的发展做好铺垫。
老夫老妻也是一样,研究显示:不幸福的配偶比满意的配偶保持的人际距离更大。
卿卿我我、搂搂抱抱并不只是小年轻的专属,对爱情幸福美满的渴望,不分老幼。
By Shvets Pexels
(2)忠诚
这里我们所说的忠诚,是一种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属于理性认知的成分,为了爱情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以维持,减少亲密关系遭遇坎坷时产生的痛苦。
在百科全书式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中提到了三种维持忠诚的行为机制:
1.顺应性行为(accommodative behavior):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回应伴侣的愤怒。在争执时,忍住反唇相讥和控制怒火,有意识地保护亲密关系免受伤害,是非常不容易但值得做的事情。
2.牺牲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为了关系的融洽而牺牲自我利益。小到陪他看一场他喜欢而自己没兴趣的电影,大到放弃事业回归家庭,都是对爱情展现自己的无悔忠诚。
3.认知到的优越感(perceived superiority):相信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转变“家花没有野花香“的不忠动机,认知到”眼前人即心上人“的道理。
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说: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判断、承诺。如果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永远互爱的承诺基础。感情可生亦可灭。
时时对爱人表露忠诚,有助于我们的爱情长生不息。
By Polina Pexels
(3)激情
对恋人不可抑制的狂热迷恋致使荷尔蒙飙升、多巴胺分泌,以此区别于对方是普通好友,还是Mr·Right。
但让你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的原因除了爱情,也有可能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所以同样的生理唤起,不一定指向唯一的情绪体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反向“制造”爱情的感觉。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唐纳德·赫顿,做过一个著名的“吊桥实验”: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这种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是对方使自己心动,故而滋生情愫。
现在明白为什么约会要去看恐怖电影、玩密室、蹦极了吧,就是为了引发“刺激”,让肾上腺素助攻。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伴侣之间大吵一架后的和解会格外充满激情,因为愤怒引起的高唤起生理反应余波尚存。所以才说:争吵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
By Nothing Ahead Pexels
许多围城中人总是忍不住抱怨伴侣不如恋爱时那般体贴、浪漫、有活力,我想原因都可以在这三要素中找到。
只有忠诚,会像同居的两个陌生人;
只有亲密,就像总有隔阂的同伴朋友;
只有激情,更是转眼即逝的露水情缘。
世间虽没有完美无缺的爱情,但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可以成为彼此最幸福的伴侣。道阻且长,愿心理学能助你一臂之力。
- END -
作者:雯蛟,喜欢健身的心理学爱好者。
图片来源:Pexels.com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