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作者:总注册不上

书接前文

在上一篇“平王迁都”与“秦”之产生: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五)中,也是有些随性的聊起了一些关于“关中”这个定义的问题。确实有朋友提出质疑的,只能说,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观点不同,哪怕是对于同一样事情,认知也有偏差。至于“关中”是地理概念还是历史概念,这个问题本身就没啥可讨论,这东西就相当于咱们在看演“秦汉”时的剧时发现有苹果,“宋代”有人吃辣椒一样,事儿确实是个事儿,地方也确实是个地方,但是还真不一定能“从一而终”。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倒是有位朋友提出一个让我觉得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有关“申候”的事情。我在前文中曾经说过,“申候”的根据地“申国”更接近“雒邑”,位于现在河南的南阳附近。随之有朋友提出这个“申国”应该是在“丰镐”的西北方向,就是一些史籍中记载的“西申”。鉴于这个问题也确实与“成王迁都”有关,本来跑题也跑习惯了,索性,本着想啥聊啥,聊哪写哪的原则,来拿出些篇幅聊一下这个“申国”。通过对于一些资料的查阅,以我的理解和认知,南阳也好,“丰镐”之西的“西申”也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属于“申国”。而这个争议的“成因”,还是需要咱们来捋一捋。

据记载,“申国”是西周初期分封下来的“姜”姓“伯爵国”。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在分封初期,大体就是位于现在陕西省宝鸡市的眉县附近。关于“申国”的历史,似乎在申候做出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之前,并无太多记载。从时间上可见在册的,应该是《史记·秦本纪》中记录“秦非子”之父“大骆”时,曾有文:“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这段文字,应该是很能说明当时“申国”的状况与地位。一方面,这是周孝王时期发生的事件,那就是说起码周孝王时期,“申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封国”了。而且,这个“申国”作为周王朝向西抵御外敌的屏障,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当时,“申国”已经让很多“西戎”部落“皆服”。可见其已经长时间与西戎作战,从周王室的更迭顺序上看,对“西戎”的战争,在“康”、“昭”之后并无太大多记载,倒是东、北、南三面的对外战争比较多,所以,极有可能就是因为“申国”的存在。“申”在与“西戎”缠斗多年,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由此可见其战力!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信息就是,“申国”是奉王命与善于养马、御马的“大骆”联姻,能战之国与善御之族联姻,周孝王的用意似乎也非常明显,就是为了让他们联合起来,一同稳定周王朝的西北“戎患”。由此,孝王赐“大骆”一族“嬴”姓!那也可以说,此时的“申国”对于后世崛起的“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申”所在之地,自然是在“丰镐”以西,所以也被后世称作“西申”。

我们都了解,但凡一个国或朝代有了类似于“东、西”或“南、北”之类的前缀,那就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两个并不关联但取名一样的存在。所以,也必然有一个与“西申”相对应的“申国”存在。而这另一个“申国”,就是后世普遍被认为是存在于现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南召一带的“谢地”,被后世称作“南申”,也有说是“东申”。当然了,这种或以“东、西”,或以“南、北”所称的,在当时肯定没有,只是后世为了区分而做的总结性定义罢了。公元前771年,“申候”联合西戎攻陷“丰镐”,杀死周幽王,立“周平王”。这一系列动作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了,那么,此时此刻发动政变、拥立“平王迁都”雒邑的“申候”,究竟代表的是“西申”还是“南申”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就是有关“申戎”一说。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与“秦”联姻,以及之后与周联姻的“申国”,实际上也是“西戎”中与周王朝关系比较密切的一支军事武装集团,他们的性质就有点像《芈月传》中的“义渠”。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那么,“申国”是“西戎”的一个分支吗?原本关于“西戎”的内容,与我写的这一系列文章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是不想占用太多篇幅的,跑题。但是鉴于已经聊到“申国”这个与“丰镐”与“雒邑”都有非常重要关联的话题,以及联想起在之前文章中有一些带有严重“地域黑”倾向朋友的回复内容,我倒是想,来以个人的理解聊一下所谓“戎”的含义。

在本系列文章的前几篇中曾经提到过,在商、周时代,我们的主流政权向来对自己部族之外的势力不太友好。所以,产生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种不太友好的称谓。前文中我聊起过一些与“东夷”相关的东西,比如“徐偃王之乱”。那在此,不妨也聊一下“西戎”。与“东夷”一样,“西戎”也是相对于主流政权的统治区域相对而言的。西周的政治中心,无论是“丰镐”还是“雒邑”,都是相对位于当时概念上疆域的“中心”,而在这个“中心”周围,直辖的为“王幾”,再往外就是“附属”与“封国”,由于在当时是肯定没有“中国”这个概念,所以相对严谨点,按照比较通用的说法,还是把当时的主流政权,如“夏”、“商”与周王朝称作“华夏”比较好。那么,“华夏”以外的政权或者部族,都被当时的主流政权定义为“少数民族”,而“西戎”就是在西周时期对于“华夏”疆域以外西方的政权与部族的统称。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戎”这个字,现今发现最早的出处是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发现的“卜辞”上,但至于这个字在当时的具体含义,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而“西戎”这个词,却是出现在西周建立之前。在商末,作为殷商的封国“周”,由于长期与现在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的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作战,所以,当时的“周人”将根据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的“周原”周边,尤其是以西陇山地区部落为首的敌对部落称之为“西戎”。也就是说,“西戎”中的“西”,最早所指,是相对于宝鸡的“周原”来说的。后来,周势力东迁,建“丰”、“镐”,设“宗周镐京”,灭商之后建“雒邑”设“成周”,处于种种原因,在西周初期,周王室将所有自身势力以外,也就是所谓“华夏”之外的势力,以及一些在疆域内,但未能完全臣服的部族与势力统称为“戎”,比如在原“殷地”的部族,被称作“殷戎”。要是按照区域划分的话,位于今天河南安阳的“殷地”,无论是对“宗周”还是“成周”,怎么也不能用“西戎”来定义。可见,“戎”并非像“夷”、“蛮”与“狄”一样有地域性的特指。而是周王朝对于自己政权以外敌对势力的统称。在不在西,自然是不那么重要。关于“戎”的内容,稍后还有些相对不太被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见到过不少“各怀鬼胎”的人,憋着坏水试图挑起西安与洛阳之间的矛盾而频繁发布一些带有明显“地域黑”性质的言论。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将洛阳说成是“陆浑戎”的后代。当然了,对于那些“黑子”自是没什么兴趣辩驳,但是既然聊到“戎”,顺便也把“陆浑戎”这个看起来带有明显地域性的名称聊上一下。我们现在所提到的“陆浑”,位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的嵩县境内,有“陆浑村”、“陆浑山”,更是以位于黄河的二级支流伊河中游“陆浑水库”而闻名。这里久来是都是大有名气,唐宋之问、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李颀(qí),及韩愈、欧阳修等古代文学大家,也都或定居于陆浑,或筑寓于陆浑,或讲学于陆浑,或遨游于陆浑,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唐代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房琯(guǎn)死后葬于陆浑,杜甫曾为其写下“远闻房太守,归葬陆浑山”的悼念诗。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可估计很多洛阳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个曾经名闻天下的“陆浑”,却不是河南当地的自古以来的名称,就连这个山和村都是后来的,而这个名字的来历,还真的源自听起来不太好听的“陆浑戎”。那么,这个“陆浑”究竟出自哪里呢?这个话题怎么说也和现在的洛阳有关,索性也岔开聊上一聊。

所谓的“陆浑戎”,结合前文中所写到的有关“戎”的解释,其实就是在“陆浑”之地的部族。而且,这里被称作“戎”,源自西周时期,原因在前文中也提到了,实际就是周人用来并不友好的形容与之对立的部族势力。尽管被周人称作“戎”,但实际上,他们却有极可能是血脉同样,甚至更加“纯正”的“华夏”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左丘明,曾经在其所著的《左传·襄公·襄公十四年》中有言:“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这些文字的含义并不难懂,这里的“惠公”也被认为指的就是“晋惠公”,把被称作“戎”的部落,归于“四岳”的后裔。而且,从语境中能够体会,被归于了“四岳”,似乎身份就比之前的要高上一些。那么,这个“四岳”指的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试着以个人的理解,来尽量简洁地阐述一下。相关内容颇多,必然有遗漏之处,当个乐看。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同样在《左传·襄公·襄公十四年》中,有文:“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这句话中,提到一个称谓叫“姜戎氏”,他们因受“秦人”威胁,被迫从祖祖辈辈居住的“瓜州”迁徙到了他处。这个“他处”暂且不谈,先说这个“姜戎”。“姜戎”是古姜姓氏族的一支,据传,该族是最先发明了农耕技术,据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中有记:“斲(zhuo)木为耜(si),揉(rou)木为耒(lei),耒耨(nou)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由此可见,这个“姜戎”,实际上就是我们上古“三皇”之中“神农”的后裔。据记载,“神农氏长于姜水”,这个“古姜水”的现今位置,略有争议,经查阅资料,个人认为现流经今天陕西岐山、扶风、武功三县的“湋河”,就是古之“姜水”。“神农”氏族居于“姜水”,遂以“姜”为姓。而现“湋河”北岸也被认为是“炎帝”的故乡。也就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姜戎”实际上在当时属于“炎帝”的部族。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击败“蛮尤”,将两个部落合并为“炎黄”,统治着后世普遍认为的所谓“中国”疆域,所以,之后以汉族为主的“主流政权”才会自称“炎黄子孙”。由此可见,这个“姜戎”非但不是通常被认为的少数民族“戎”,反倒极可能是更加纯正的“华夏民族”与“炎黄子孙”了。

在随后的岁月中,“姜氏”不断变迁,但基本的活动区域都在陕、甘一代,而从“姜”中,也分离出了如“共工”、“羌”的部族。尧帝时期,由于战功,居于当时“吴山”区域的“姜戎氏”被“提拔”为部落联盟的领导部落之一,这个“吴山”是六盘山系南阜,也称“岳山”,于是,“姜戎氏”也被称作“大岳氏”。“吴山”被古人认为是六盘山主峰,而东、西、北三面分别有“东吴山”(今环江沿岸)、“西吴山”(今陇山)、“北吴山”(今白于山),与“吴山”一同合称“四岳”,所以,“大岳氏”也被称为“四岳氏”。从这里我们差不多就能理解,被归于“四岳”的后裔,实际上是一种极高规格的“政治认可”。管不得《左传》中会以“大德”赞扬“惠公”。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四岳氏”在尧舜之后,逐渐衰落,慢慢的分离为三部分。一部分继续往西、南迁徙,与“犬戎”相融合,后成为战国时期的“西羌”;一部分东迁,与“周人”、“秦人”结合,形成了后来“华夏”中的“华族”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支,则既没有与更西的少数民族融合,也没有向所谓的主流政权靠拢,于是,这支“独立”的“大岳氏”成为了在陕甘地区的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部族,由于“周人”习惯于把与自己不和的部族都视为“异族”,所以这支“姜姓”的“大岳氏”,被“周人”称为“姜戎”,所谓的“姜戎氏”也就由此而来。他们所居之所,据《左传》记,是位于“瓜州”。而这个“瓜州”,基本已经被认定为时现今甘肃的敦煌、酒泉一代。

说了半天,怎么没有“陆浑戎”的事儿呢?

马上就来了。先说“瓜州”!在《左传·昭公九年》中有记:“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后有魏晋时期杜预注解:“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这里所说的“阴戎”,实际上就是“姜戎”,而这个“允姓之奸”,杜预注,其“阴戎”之一,名为“陆浑”。那么,如果按照杜预的注来解释,最初的“陆浑”,其所在地就是“瓜州”,也就是现在甘肃省的“敦煌”。然而现在,甘肃并没有名为“陆浑”的古地名,这是为什么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及一些前辈的论文,有一种说法,个人感觉似乎有些道理。这种说法是,这个“阴戎”之一的部族,实际上是叫“留昆”。在古汉语中,“留”与“陆”通,这个“陆”同“六”,“昆”读如“混”,于是“留昆”与“陆浑”同音,口传数世,存为“陆浑”。在战国时期,由于晋国的强大,秦穆公向东无法扩张,向西则是灭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八国服于秦”。这时的“陆浑”在“秦”的武力威胁下,被迫迁徙至“晋南”之地,同时,晋国的“惠公”倒是很欢迎这个“能战”的部族,而这个“晋南”指的就是当时“晋国”以南的的“古伊川”,部族居住的具体地点,就是现在洛阳嵩县东北部的“陆浑”一带。

联“戎”的申国与“陆浑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六)

所以由此可见,“陆浑戎”是一个从现在陕甘一代迁徙到现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的一个极具历史的古老部族。非但不是所谓的“戎族”,反而极其可能是更加纯正的“华夏民族”与“炎黄子孙”!关于“陆浑”来历的,也有一些其他的观点。但主要争议是在“留昆”之地与“瓜州”具体指的是哪里。其中有种说法是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边不远的地方,还有说是有可能位于陕西与河南之间的区域。个人觉得各有道理,但对于这个话题,以及关于“陆浑戎”在考古上面的意义,就不过多展开讨论了,以后有机会再聊。

不说跑题的事儿,回头接着聊。

#西安##洛阳##西周##陆浑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