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聊城五大家和五小家

关于“聊城五大家”和“聊城五小家”的说法家喻户晓。传统的说法是聊城五大家为“任、邓、朱、傅、耿”;五小家为“许、逯、邵、罗、唐”。

任邓朱傅耿”

一、聊城五大家任邓朱傅耿

明清时期,任、邓、朱、傅、耿被称为聊城五大家。明代,有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朱延禧和倡导“以才历职”的职方郎中耿如杞;清代,既有首科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刑部尚书任克溥等名官重臣,又有被康熙皇帝誉为“字居天下”的状元邓钟岳等五大家。

逯中立,字与权,聊城东昌府区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由“行人”擢升为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因直言抗疏,停俸一岁。寻进兵科右给事中。时任宰相的王锡爵举故詹事刘虞夔为国史总裁,刘虞夔,王锡爵门生也。逯中立上疏,力言不可,激帝怒,严旨责让,贬中立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归,家居二十年卒。熹宗时,赠光禄少卿。(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八)

任克溥

任克溥(1614~1703)清代官员。字海眉。今东昌府区北坝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南阳推官,以治行第一,授吏科给事中,认为励精图治,首重守吏,上“清铨选、严保举”疏,提出选人举官要秉公,要慎重。

顺治十四年(1667) 任克溥转刑科。这时,顺天(今京津地区)乡试,发生了著名的科考舞弊案。发榜后,物议沸腾。由刑科给事中(“给事中”为官职,正五品)任克溥奏参,顺治帝下令将奏折内有的人犯由吏部、都察院会审。审出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赃证有据;吏科给事中陆贻吉与 居间博士蔡元禧、进士项绍芳及行贿中试举人田耜、邬作霖,并皆属实。李振邺、张我朴、陆贻吉、蔡元禧、项绍芳、田耜、邬作霖七人均立斩,家产籍没。同案犯王树德等二十五人,从宽免死,与上述七人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尚阳堡。

顺治十七年(1660)转太仆少卿(正四品),次年归守父丧。康熙三年(1664)起补原官。六年(1677)升右通政。

康熙十二年(1673)擢刑部侍郎(正二品)。其间屡以减赋、惩贪、禁奢等事上疏,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皇帝说道:“人言任某强干,诚然。”当时有刘姓人来京首告白莲教将在东郡作乱,有的官员主张派兵进剿,任说:“刘姓是一个疯子,我早就认识他,此话不必当真。”因此事息,免掉聊城一场兵临城乡的骚扰。

康熙十八年(1679)以京察“才力不及”,拟降调,上命再议,改以“不谨”被夺官。落职回归故里后,在家闭门教子,在东昌府北坝筑绮园和敦睦堂,自居其中,常同兄弟及侄辈中高龄者宴聚—堂。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过临清,克溥前往接驾,被复原衔。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再次南巡,过聊城,康熙亲到任克溥的住处北坝的绮园,任克溥的住处绮园内有松桂堂,康熙赐松桂堂匾,并题“绿水本无忧因风绉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联以赠,赐尚书衔(从一品)。年86卒。

任氏家族为聊城鲁西名门望族,任士理,任克溥之孙,江西抚州知府,封中宪大夫。他捐资修学宫,建义学,革除旧俗,政绩颇多。。任彦昉,任克溥之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

任兆熙,任彦昉曾孙,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任兆鲲,任克溥之叔伯曾孙,任陕西平凉县知县,升泾州知州等等。

邓钟岳

自古状元以文胜而得之,但凭借一手好字,打动皇帝,能在金銮殿上蟾宫折桂,被御笔钦点的状元,恐怕古往今来只有邓钟岳而已。

邓钟岳(1674~1748)字东长,号悔庐,东昌府区邓楼人。他博览群书,尤对《易》、《礼》有深入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六十年(1721年)登进士一甲第一名,入翰林院。雍正元年(1723年),充任江南副考官。四年(1726年),起任江苏学政。七年(1729年),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邓为政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讹,得到雍正帝赞许和采纳。雍正十—年(1733年)迁礼部右侍郎,总编《一统志》,不久转左侍郎。后又降为太常寺卿。乾隆元年(1736年)督浙江学政。到浙江后,又授以通政司参议。四年(1739年),再任浙江学政。七年(1742年)又晋升为礼部右侍郎,九年(1744年)转左。是年至乾隆十二年曾两充江南正考官,严肃考风,治学严谨,大力倡导切磋之风,深受学术界称颂。十三年(1748年)曾随皇帝御驾东巡。

邓钟岳一生沉浮宦海,历经不少波折。但他平生为人刚直端厚,谨慎守礼,并乐于扶植后进,劝学励品,不汲汲于名利之争,因此人们对他倍加赞许。他任江苏学政时,曾刊印《近思录》和《白鹿洞规》等书,教诲求学的士人。任礼部侍郎时,以清廉自恃,屏谢一切无谓的陈规旧习。他按照分年读书法教授诸生研读经学,亲自面试,认真督理。又论为政之道第一要正风俗,杜邪恶。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和采纳。

邓钟岳操行方正,既不阿权附势,也不随众苟同,是当时著名的贤良正品之人。他所举荐的人,如左都御史梅谷成,通政使雷宏,都是名闻当世的正直人物。在浙江时,他常训喻诸生说:“‘耻’字是明辨羞恶之心的主要关键,像倾附势要,标榜权贵,无谓的歌颂,因小事而使亲骨肉变成仇隙等作为,还讲什么耻呢,心平气和,绝对做不出不规矩的事来。”他十分欣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为此手书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挂于厅中,以明心志。

邓钟岳对父母侍奉尽礼。因父亲有病,厌恶烟草气味,他为此终身不染吸烟陋习。其孝行谨持,为乡里称赞。卒年74岁,著有《知非录》一卷,《寒香阁诗集》四卷、《文集》四卷。

邓钟岳一生酷爱书法,少年时已练就—笔好字。相传康熙六十年邓钟岳进京赶考,殿试结束,名列前茅。主考大人将前十名的优秀答卷呈送皇上。请皇上钦定状元、榜眼、探花。康熙看过邓钟岳的考卷,觉得他的文章并非特别出色,但那一笔字写得特别出众。老皇帝登基六十年,满朝文武、学士文人写好字的可说是车载斗量,但是真要找一名能好过邓钟岳的还真没有。皇上越看越爱,提起御笔,在邓钟岳的卷子上批了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并点了他头名状元。邓钟岳书法墨迹遍及海内,传世多为行书,东昌府的名胜万寿观楼阁两壁上所书的“龙”、“虎”二字,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邓氏家族是聊城的望族,钟岳家人中,三个胞弟均中举,邓钟音,钟岳弟,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官拣选知县。邓钟叙,钟岳弟,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邓钟一,钟岳弟,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邓汝功,钟岳长子,改名汝勤,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邓汝敏,钟岳次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仕至温州总捕同知。邓汝襄,邓钟叙子,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

朱延禧

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的朱府口,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老府院”的地方。四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朝廷重臣居住于此。晚年时,他因不阿谀奸党,被弹劾贬职还乡,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畸斋”、“遁斋”,显露出不随流俗、不涉世事的风雅情志。他就是史称“朱相国”,世称“朱阁老”的朱延禧。

朱延禧,字允修,晚年自号“遁斋老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以文才闻名城乡,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初授翰林检讨,累迁礼部右侍郎。任日讲官时(日讲官是为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讲《尚书》“可爱非君”一章,旁征博引,援古喻今,阐明义理,颇有独到见解。熹宗大悦,称赞朱延禧为“讲官第一”,拜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未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至由他负责编修的两代皇帝的政令集《两朝实录》成书,以及由他负责督修的皇帝陵墓竣工后,天启五年(1625),又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当时,大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朋比为奸,专权自恣,深得熹宗信赖。尽管朱延禧身居相位,却奈何不得那帮阉党,只能空抱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朝令内阁传旨称魏忠贤为“元臣”,延禧认为不可。御史田景新阿权附势,遂魏忠贤之意上书弹劾延禧。熹宗听信谗言,将朱延禧革职为民。

朱延禧罢官回归故里,栖隐故园,养花种竹,陶情养性,不闻世事。有一则故事说明了朱延禧的睿智与博学。一日,正是晚秋季节,他穿了件土布长衫,拿把折扇,想到东郊外玉皇皋看一下农村秋收之景。走到东关姚园村头,只见路西一户人家,竹篱柴扉,几间草房。院里摆满菊花,断定主人是个知音,便走入院内,尽自欣赏。正徘徊间,那草房主人出来笑着招呼,并邀请屋里坐坐。朱延禧赞许他养的菊花品种繁富,真乃超俗,主人笑道:“我一生别无所好,只是爱菊,天天为菊花服役,与菊花为友,简直是把菊花当作我的性命了。”因问到客人姓名,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他所钦佩的当朝一品宰相朱阁老,接着他便要求阁老给写副对联,以光耀蓬筚。朱延禧洒脱成性,不便推辞,也一时高兴,待主人拿出纸笔,他便濡笔写出了“唯有菊花当性命” 七个字,当作上联。写后却又为了难,怎么对下句呢?踌躇之下,问主人尊姓,答姓赵,他触动灵感,联想到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号松雪,马上想到了下联,即挥笔写道:“原来松雪是神仙”。主人大喜,连称真是神来之笔!

朱延禧卒后,谥“文恭”。著有《畸齐诗文集》15卷行于世。

朱氏家族为聊城鲁西名门望族,有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朱鼎延,雍正癸丑进士清代翰林院编修朱续晫等等。

朱延禧墓位于东昌府区沙镇朱楼村西南。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石碑两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史傅”与“阁老傅”

在聊城百姓口中每每提及历史即称傅氏为《东昌望族》,聊城五大家:任、邓、朱、傅、耿(注3)。傅即指聊城的两大傅家“御史傅”与“阁老傅”的统称。

聊城有“御史傅”与“阁老傅”之说。虽然上溯考证实是同根、同源、同宗,但是在不同的年代与地方分别迁入聊城为籍的。“御史傅”与“阁老傅”的由来源自两支脉家族中代表人物的官衔。

“御史傅”的代表人物为明万历丁丑科进士,河南道“监察御史”傅光宅。

傅以渐

“阁老傅”的代表人物为清朝第一名状元康熙的老师,傅以渐。

自1644年清开国取士至1911年止,聊城傅氏一门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还有进士:傅正揆,傅绳勋,傅浚,傅斯怿。

除以上六名进士外,据考聊城傅氏一门还有举人11人:傅永征,傅永祥,傅永缚,傅秉宽,傅沅,傅普,傅旭安,傅肪安,傅文彬,傅兆林,傅朝俊,其中傅兆林和傅朝俊是武举。有拔贡11人,国子监91人,秀才110人。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公元1608年10月13日生于山东东昌府。他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据《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加一级,据记载:“公生而颖悟强识,三岁能诵书,五岁熟记经史不遗一字,十岁工属(撰写)文,博极群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以进士及第—甲第—名,首夺大魁。朝廷在太和殿为其举行了盛大典礼,顺治帝赏赐恩荣宴,官授宏文院修撰,给六品朝冠,带金质花,拨发六十两银子营造状元牌坊,又特地打开午门之正中大门,让他和榜眼、探花踏着中路出紫禁城。此非凡之礼仪,连亲王宰相亦不能享用。

后傅以渐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因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后改任国史院大学士。傅以渐对人才非常重视。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任会试主考官期间,惟恐辜负了举子们的心血,日夜不息操劳考务。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得了重病。他的这种精神,连皇帝也为之感动,说傅以渐“恪勤职业,股肱竭力”并加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夫。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中排挤汉臣,傅以渐急流勇退,称病上书,请求罢官回家,未准,令其带职养病。顺治十八年(1661年),再次上书称病清归,解任还乡。

康熙四年(1665年),傅以渐病逝于山东东昌府,享年五十七,葬于城南傅家祖茔。

傅以渐辅佐顺治十八年,又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对康熙从政后的思想有着直接影响。康熙皇帝在位南巡时,曾几次登临东昌府,为感念恩师傅以渐,除对其后人封赏外,并亲自御笔为其祖宅相府题赠对联一副,上书“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是“圣朝元老”。

傅氏家族为聊城名门望族,世居聊城,共历十四世,约四百八十年左右。其中有清嘉庆进士工部郎中傅绳勋,现代名人傅斯年等等。

御史傅

聊城“御史傅”的代表人物是傅光宅

傅光宅(1544—1601),字伯俊,别号金沙居士,山东聊城九州洼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初授灵宝县令,改吴县令,升重庆知府、河南道监察御史,按行两关、浙江、陕西,擢南京兵部郎中,转工部郎中,升按察副使,仕至提督四川学政。在任安置流亡,饶有政绩,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年五十六岁。傅光宅文武全才,政绩颇丰。书模黄庭坚,苍郁有致。尤善榜书,所过祠庙刘院,每为题额。《书史会要》、《吴县宦迹志》。他才华横溢,祖国各地均留下他许多足迹·文献著作诗文,有《奏疏》、《四书讲义臆说》、《巽曲》、《吴门燕市》、《蚕丛》等流传于世。

傅光宅文武全才,政绩颇丰。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傅光宅奉召进京,当朝上疏六事,上皆嘉纳。

明万历初年,傅光宅奉命按行两关时,结识了镇守蓟门的大帅戚继光,戚继光后来遭到给事中张鼎思暗算,皇上将戚继光改任广东,傅光宅听后,深感愕然,连夜上疏,遭皇上夺俸。傅光宅于辛卯年(1591年)复职,调任浙江,后任工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按察副史改督学政。他才华横溢,祖国各地均留下他许多足迹·文献著作诗文。如《奏疏》《四书讲义臆说》《巽曲》《吴门燕市》《蚕丛》等流传于世。

傅光宅逝世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五月十九日,葬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傅家胡同东头。墓地占地约一百五十亩,墓林茂密,帝令建及巨型墓碑和石人、石马、石狮、石龟、望海兽,井井有条一字排开墓道两旁,庄严肃穆、云雾缭绕气势壮阔。

聊城西北傅家胡同是傅光宅的乡庄,傅光宅的后代在此诸多延续。聊城许营傅老庄有石谱、布谱存查。傅家胡同是傅家老庄的分系。祖先傅居静及傅光宅的后辈据谱书记载大分布在东昌府区、傅老庄、傅家胡同、绣衣集村、傅庄村、大傅庄村、两界村、东阿城内、北关、傅家寨、傅家岸、朱家集、顾官屯、平阴西关、胡家庄、大荆庄、金家沟、东平县西柿元、九女泉、傅庄、化家集等。

耿如杞

耿如杞(qǐ),字楚材。东昌府聊城县人,外号“耿书篓子”。他少时家贫,但天资聪颖、好读,博览群书且聪敏强记。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耿如杞考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天启元年(1621年),倡导以才历职,即升任职方郎中,日理数十事,井然有序。后任陕西参议,遵化兵备副使。居官遵化兵备副使时,巡抚刘诏让耿如杞呈文建“魏忠贤生祠”,耿如杞力执不从。后抚镇悬魏忠贤像于中堂,率文武将吏向魏忠贤像五拜三稽首,如杞拒不从命。中军刘风翔陈说如不参拜,将招致杀身之祸,如杞厉声说:“吾头可断,膝必不可屈。且吾祖先以劾逆瑾得罪,此膝一屈,吾何面目复入先人坟墓乎!”使者将此事飞报魏忠贤,魏忠贤令中丞弹劾如杞,并派官役逮捕入狱。镇抚司奉旨对耿如杞严加拷讯,诬陷耿如杞得赃款6300两,定为秋后问斩。

当年秋,将行刑,明熹宗崩,思宗 (崇祯)即位,奸臣魏忠贤伏罪被诛,耿如杞获赦,升任太仆寺卿,后任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那时,少数民族的首领插汉虎墩兔,占据了顺义王的封地,成为边患,是战是和难以决定。耿如杞献策说,要守边为上。于是,利用山、谷之优势,修缮城墙、堡垒、战壕,如壁垒森严,万无一失。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自喜峰口入,掠扰京畿。京师戒严,耿如杞率总兵官张鸿功,以雄兵五千前去增援。大军到京,由于魏忠贤余党从中作梗,屡次变更其驻地,不发军饷,致使士兵哗变。帝闻大怒,传令逮捕耿如杞、张鸿功。崇祯四年(1631年)斩于西市。后,福王即位(1644年),耿如杞之子章光上疏鸣冤,耿如杞被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加封左都御史。耿如杞墓在铁塔东南耿家林,今已不存。

耿如杞生前著有《与争录》、《楯墨延枝议》及《抚晋疏稿》行世。

耿如杞之子耿章光,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仕至兵部武库司员外郎。

【注】魏忠贤:大宦官受宠于明熹宗。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注】《明史》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耿如杞,字楚材,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户部主事。

天启初,以才历职方郎中。军书旁午,日应数十事。出为陕西参议,迁遵化兵备副使。当是时,逆奄窃柄,谄子无所不至,至建祠祝禧。巡抚刘诏悬忠贤画像于喜峰行署,率文武将吏五拜三稽首,呼九千岁。如杞见其像,冕旒也,半揖而出。忠贤令诏劾之,逮下诏狱,坐赃六千三百,论死。

时又有胡士容者,蓟州参议也,数忤其乡官崔呈秀,呈秀衔之。将为忠贤建祠,士容又不奉命。及士容迁江西副使,道通州,遂诬以多乘驿马,侵盗仓储,捕下诏狱掠治,坐赃七千,论死。

至秋,将行刑,而庄烈帝即位,崔、魏相继伏诛。帝曰:“厂卫深文,附会锻炼,朕深痛焉。其赦耿如杞,予复原官。胡士容等改拟。”于是如杞上疏言:“臣自入镇抚司,五毒并施,缚赴市曹者,日有闻矣。幸皇上赦臣以不死,惊魂粗定,乞放臣还家养疾。”帝不许,立擢如杞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插汉虎墩兔据顺义王地,为边患,战款无定策。如杞言守边为上,修塞垣,缮战垒,铲山堑谷,事有绪矣。二年,京师戒严,如杞率总兵官张鸿功以勍卒五千人赴援,先至京师。军令,卒至之明日,汛地既定,而后乃给饷。如杞兵既至,兵部令守通州,明日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汛地累更,军三日不得饷,乃噪而大掠。帝闻之,大怒,诏逮如杞、鸿功,廷臣莫敢救者。四年竟斩西市。

方如杞之为职方郎也,与主事鹿善继党张鹤鸣,排熊廷弼而庇王化贞,疆事由是大坏,及是得罪。士容既释出狱,二年除陕西副使,进右参政,卒于官。士容初令长洲,捕豪恶,筑娄江石塘,有政声。福王时,赠如杞右佥都御史。子章光,进士,尚宝卿。士容,字仁常,广济人。

聊城五小家徐、逯、邵、罗、唐。

其中的“徐”是徐?还是“许”?说法不一。“许”是指许东望家族,而“徐”家是聊城当地的财主,所以“许”即许东望家族的可能性大。其中的“逯”指逯中立。而邵、罗、唐缺少资料。

许东望家族

许东望府第在楼东大街路南(约在今新华园的东半部),宅前有“八世科第九代恩光”坊。

“八世科第九代恩光坊”为是许麾、许堂、许路、许东渐、许东望、许正学、许典学、许观象科第;“九代恩光”是许宏、许庠、许堂、许路、许尧、许东明、许东渐、许东望、许霞受恩光。

此牌坊建于明末,毁于民国,矗立街心三百余年。它建筑宏伟,横跨大街,行人车马在其下通行。许氏家族是平山卫军籍出身的,在明朝成化至万历年间的一百多年里,弃武从文,世代诗书传家,竞相参加科举,先后出了八位举人他们是:

许麾,成化十三年(1477)中举;许堂,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许东望,嘉靖七年(1528)中举;许东渐,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其中许路,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望,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

许东望字应鲁,历任山阴县令、户部郎、浙江参议、按察副使、太仆寺卿等职。晚年在家研究医学,有医著。封建时代有赏赐官爵的“赠封”制度,皇帝将官爵授给重臣、近臣之父母,其父母存者称为封,已故者称为赠。许家受到封赠的男性先后有九位:许宏、许庠、许尧、许路、许东明、许堂、许东望、许东渐、许霞。子孙中科第而父祖受皇恩封赠即称恩光。

其中:许麾是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仕至太仆寺丞。

逯中立

逯中立,字与权,山东聊城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由行人擢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行人高攀龙,御史吴弘济,南部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咸以争赵用贤之罢被斥,中立抗疏曰:“诸臣率好修士,使跧伏田野,诚可惜也。陛下怒言者,则曰‘出朕独断’,辅臣王锡爵亦曰‘至尊亲裁’。臣谓所斥者非正人也,则断自宸衷,固陛下去邪之明;即拟自辅臣,亦大臣为国之正。若所斥者果正人也,出于辅臣之调旨,而有心斥逐者为妒贤;即出于至尊之亲裁,而不能匡救者为窃位。大臣以人事君之道,当如是乎?陛下欲安辅臣,则罢言者;不知言者罢,辅臣益不自安。”疏入,忤旨,停俸一岁。

寻进兵科右给事中。有诏修国史,锡爵举故詹事刘虞夔为总裁。虞夔,锡爵门生也,以拾遗劾罢。诸御史言不当召。而中立诋虞夔尤力,并侵锡爵,遂寝召命。未几,文选郎顾宪成等以会推阁臣事被斥,给事中卢明诹救之,亦贬秩。中立上言:“两年以来,铨臣相继屏斥。尚书孙鑨去矣,陈有年杜门求罢矣,文选一署空曹逐者至再三,而宪成又继之。臣恐今而后,非如王国光、杨巍,则不能一日为冢宰;非如徐一槚、谢廷寀、刘希孟,则不能一日为选郎。臧否混淆,举错倒置,使黜陟重典寄之权门,用舍斥罚视一时喜怒,公议壅阏,烦言滋起。此人才消长之机,理道废兴之渐,不可不深虑也。且会推阁臣,非自十九年始。皇祖二十八年廷推六员,而张治、李本二臣用;即今元辅锡爵之入阁,亦会推也。盖特简与廷推,祖宗并行已久。廷推必谐于佥议,特简或由于私援。今辅臣赵志皋等不稽故典,妄激圣怒,即揭救数语,譬之强笑,而神不偕来,欲以动听难矣。方今疆埸交耸,公私耗敝,群情思乱,识者怀忧。乃朝议纷纭若尔,岂得不长叹息哉!”帝怒,严旨责让,斥明诹为民,而贬中立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归,家居二十年卒。熹宗时,赠光禄少卿。

刘洪山先生的考证

曾参与东昌府区政协组织编写《东昌望族》等书的“老聊城”刘洪山先生考证:

东昌十大家一般认为前五家是清五家,后五家为明五家。东昌府区政协编《东昌望族》一书时,笔者曾为特邀顾问,知悉原计划拟写上述“十大家”,后来只写了前五家加上海源阁杨家。

“前五家”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对象,但也有分歧。又采取了一个包容的办法,“朱”收入了两家朱(大学士、阁老朱延禧和工部尚书朱鼎延家族)、“傅”收录两家傅(状元、大学士、阁老傅以渐和按察副使傅光宅家族)。而“后五家”因征集的资料太少,未能成文。

至于“后五家”具体所指的对象说法就更多了。如头一家“许”家,……“许”是许成名家。许成名,字思仁,号龙石,正德六年(1511)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历谕德、进侍读学士。嘉靖初,晋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升礼部右侍郎,纂修《武宗实录》、《大明会典》。前后为官十几年,仕途顺利,职高位显,业绩辉煌。因他,其祖父许信逝世后赠礼部左侍郎、封其父许茂为侍读学士,逝后再赠侍郎。又因他恩荫其两个儿子许鸿、许鹤,但因其早卒未仕。另有子许鹄、许鹔、许鹍等,虽为恩贡,但官职不显。其孙许继光读书自乐,不求闻达,也称得起是一家相当显耀的家族。再是,也有认为是许其进家,许其进,字孔与,少时与朱延禧齐名。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扬州推官,后擢升吏部主事。因他,赠其过世的父亲许登高扬州府推官,其子许岱岳、继岳、胤岳都受恩赐。其孙许圣朝,字虞廷,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历任内阁中枢,礼部主事、户部郎中,陕西临洮知府,也很显贵。后四家是谁?逯,或是逯中立,那三家呢,没人记得了。

另有《野史》中说,“后五家”第一家不是“许”,而是“徐”家,这五家也不是指的功名显要的高官,是指的当地财主大户,他们分别居住在现今何官屯西的徐庄、市委南的逯庄、聊大西院附近的邵庄、柳园南路南头附近的罗庄和陈口南的唐庄……。

王赫成的考证

王赫成是研究聊城的小将,颇有成就。王赫成认为从聊城的牌坊来看,明代东关的梁家、王家、丁家比较兴盛,城内楼东南的牛家、楼东的许家、耿家、朱家,司马街(二府街)的田家都比较兴盛。……所谓五小家之说实为不准,五小家妄图虚名,虽然城外有五小家的村庄,但是却没有什么名人,地主罢了,谈不上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