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千年古城,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北京小吃是饮食文化的产物,深受北京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是北京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每一种小吃的经营、制作与食用,都和北京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一是在经营方式上,除了部分小吃店、点心店和酒楼的宴会配食外,北京小吃过去主要以固定摊位和流动商贩的形式出现,售卖时还有固定的吆喝声,如卖酸辣凉粉和扒糕等,都有生动的描写。
二是在制作方式上,大部分比较简单固定,如炸糕、盆糕、茶汤、月饼、它似蜜、糟溜三白、芝麻球等,特别是来源于宫廷的一些小吃,如小窝头、翡玉翠白菜等,更是高中档宴会的必备之物。
三是北京小吃的食用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其平民化的特点比较突出大部分小吃风味质朴,散发出浓郁的地方气息,充满北京市井之韵味。
四是一些比较有名的北京点心小吃,历史十分悠久,有固定的经营铺面,采用前店后厂形式,门牌有不少是名人题词小吃制作讲究,精致灵巧,包装典雅,往往是送礼之佳品。
喜欢的,关注、点赞、收藏并转发两个山湖谷主的美食配方视频。
焦圈

焦圈是一种老北京传统特色小吃,一般与北京豆汁配食,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北京人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
焦圈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焦圈配方及制作流程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又称馓子、环饼,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来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作诗赞美馓子麻花,诗云:“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馓子麻花制成后,色金黄,酥脆,甜香可口,形同馓子。
馓子麻花配方及制作流程
蜜三刀
北京蜜制小吃品种很多,这里讲的蜜即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醇糖化而成,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蜜三刀制成后金黄发亮,甜糯松软,是老少皆宜的医食共用的补品。
蜜三刀配方及制作流程
姜汁排叉
姜汁排叉又称姜酥排叉,蜜汁排叉。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所谓茶菜,为满、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所设大、小满汉席,均以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食冷荤、热菜、甜食、汤等,层次极为鲜明。回族人,因不饮酒,但为了必要的礼节应酬,又多以茶代酒,故而茶菜就必在其中了。姜汁排叉,色金黄,有较浓的鲜姜味,香甜适口,酥脆适中。
姜汁排叉配方及制作流程
开口笑
开口笑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佼佼者。它与麻团相似,而又有不同。做好开口笑,需要相当高的手艺,否则“口难开”,更“笑”不起来。此小吃呈圆球形,颜色橘红,以香、甜、酥著称。
开口笑配方及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