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首都,又是千年古城,其飲食文化曆史悠久。北京小吃是飲食文化的産物,深受北京文化的熏陶與影響,是北京千年曆史的活化石。每一種小吃的經營、制作與食用,都和北京文化有着深厚的聯系,具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一是在經營方式上,除了部分小吃店、點心店和酒樓的宴會配食外,北京小吃過去主要以固定攤位和流動商販的形式出現,售賣時還有固定的吆喝聲,如賣酸辣涼粉和扒糕等,都有生動的描寫。
二是在制作方式上,大部分比較簡單固定,如炸糕、盆糕、茶湯、月餅、它似蜜、糟溜三白、芝麻球等,特别是來源于宮廷的一些小吃,如小窩頭、翡玉翠白菜等,更是高中檔宴會的必備之物。
三是北京小吃的食用對象,主要是普通大衆,其平民化的特點比較突出大部分小吃風味質樸,散發出濃郁的地方氣息,充滿北京市井之韻味。
四是一些比較有名的北京點心小吃,曆史十分悠久,有固定的經營鋪面,采用前店後廠形式,門牌有不少是名人題詞小吃制作講究,精緻靈巧,包裝典雅,往往是送禮之佳品。
喜歡的,關注、點贊、收藏并轉發兩個山湖谷主的美食配方視訊。
焦圈

焦圈是一種老北京傳統特色小吃,一般與北京豆汁配食,深受人們的喜愛。其色澤深黃,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風味獨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愛吃焦圈。北京人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着焦圈。
焦圈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産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撚成環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焦圈配方及制作流程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又稱馓子、環餅,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來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曾作詩贊美馓子麻花,詩雲:“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馓子麻花制成後,色金黃,酥脆,甜香可口,形同馓子。
馓子麻花配方及制作流程
蜜三刀
北京蜜制小吃品種很多,這裡講的蜜即饴糖,是由大麥等糧食經發醇糖化而成,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的功效。蜜三刀制成後金黃發亮,甜糯松軟,是老少皆宜的醫食共用的補品。
蜜三刀配方及制作流程
姜汁排叉
姜汁排叉又稱姜酥排叉,蜜汁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所謂茶菜,為滿、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所設大、小滿漢席,均以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食冷葷、熱菜、甜食、湯等,層次極為鮮明。回族人,因不飲酒,但為了必要的禮節應酬,又多以茶代酒,故而茶菜就必在其中了。姜汁排叉,色金黃,有較濃的鮮姜味,香甜适口,酥脆适中。
姜汁排叉配方及制作流程
開口笑
開口笑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佼佼者。它與麻團相似,而又有不同。做好開口笑,需要相當高的手藝,否則“口難開”,更“笑”不起來。此小吃呈圓球形,顔色橘紅,以香、甜、酥著稱。
開口笑配方及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