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边粥”,顾名思义就是在锅的边缘煮成的粥。虽其名叫“锅边粥”,但实际与大家传统理解的用大米熬制的半流质食物不同,它是把米浆摊在锅边,半熟起卷后铲入汤中煮成的。它的做法与福建海南一带的“鼎边糊”、“锅边糊”、“鼎边垂”类似,都是一种风味小吃。不过目前它们始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

锅边糊
“锅边粥”适宜用大锅煮制,用小锅很难煮好,这也是目前很难再尝到它美味的原因之一。在上世纪,电器在农村地区还未完全普及,煮饭用的仍是柴火居多,而且普遍家庭人口也多。正是因为如此,大锅柴火这样的条件很适合做“锅边粥”。大锅里放入各式食材熬汤,饭前勺几口来喝,也可以顺便蒸点东西,随后把米浆摊倒在锅的边缘,半熟起卷后铲下锅里,此动作如此多次往复即可。
锅边粥
广州花都的新生代,现在几乎已经不知道它的存在。当地或沿边的酒楼饭店,也很难见到“锅边粥”的名号。这让大志哥感到十分可惜,所以我今天打算给大家分享一下“锅边粥”的详细做法步骤,而且没有大锅也一样可以尽量还原它的魅力!大家可以收藏并做好笔记哦!
粘米粉
准备食材:
主料:大米或粘米粉,清水,蔬菜(一般有芹菜,豆角叶),肉(瘦肉、鱼片、鸡鸭鹅肉甚至肉丸。以前条件有限很少放肉)
鸡肉
辅料:虾米,瑶柱,姜丝,葱花(也有放香菜的,根据个人口味选择)
虾米瑶柱
调味品:食盐,白砂糖,食用油,生抽,料酒,蚝油
配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第一步:制作米浆或粉浆</h1>
米浆做法首要的就是泡米,大米加上适量清水浸泡,泡好后用石磨将大米磨成米浆,现在家用的电器有的可以磨。
粉浆做法首要的就是配比,粘米粉和水的比例建议1:2.5,另外可自行选择加入些许面粉,也可选择打入一点鸡蛋。粉浆搅拌均匀,无颗粒即可。
米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第二步:熬制汤底</h1>
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后煮沸,倒入姜丝以及事先准备或已腌制的肉类,淋入适量生抽持续熬制。
汤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第三步:摊煎面皮</h1>
待锅持续加热,在其边缘内圈刷或淋上一层食用油后,浇上一圈浆。盖锅闷上片刻后揭起,见其半熟起卷后就要用锅铲将面片铲进去水中,如此多次往复。如果没有大锅,可以分开另外用平底锅,锅底均匀刷或淋上一层油,热油后倒入浆水左右摇匀摊平,也可以让其受热结成面皮。达到理想效果后再倒入熬制汤底的锅中即可,反复操作即可。
摊煎面皮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第四步:滚煮配菜</h1>
待面皮全部与汤水混合后,加入配菜滚熟,这里以芹菜和豆角叶示例,最后放入适量油盐等配料即可出锅
滚煮配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温馨小贴士:</h1>
1、个人认为汤底里加入瑶柱和虾米,做出来的汤水更加鲜甜。
2、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面粉或鸡蛋,有人认为如此面皮的口感更好。
3、传统汤底还有鲜鱼汤、沙蚬汤、香浓鸡汤等各式的选择。配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
“锅边粥”其实与福建一带的“锅边糊”如出一辙,亦与本地有“水鬼跳氹”之称的“水圆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主料和“广东肠粉”采用一样的米浆,口感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做到香、甜、嫩、滑、鲜。清甜的鲜汤加上爽滑的面皮,还有夏日消暑开胃的作用。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锅边粥”至少是很多花都家庭的记忆。记得在大志哥的童年时期,很多长辈都会煮“锅边粥”、“水鬼跳氹”等民间小吃。大志哥的妈妈也是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下学会的。那一锅锅热气腾腾且香气四溢的“锅边粥”,是一家老小一天劳作和学习之后翘首以盼的美味,也是旧时代的印记。
大锅大灶
大米是南方人的主食,所以它被玩出了不少新花样。比如大志哥之前介绍过的圆子以及粉仔。米粉河粉更是飘香在大街小巷。我们不能忘记“锅边粥”存在过的历史,只是它不再活跃在当今社会。有人说环境条件变了,家家户户住进了高楼,用上了电器。我们没有了大锅和柴火,很难再制作石墨米浆。但是社会在变化,烹饪也在不断演变。没有了石磨米浆,有的人慢慢用粘米粉调水代替,没有了大锅大灶,用平底锅也不是不可以。
经过我的一番介绍和分享,希望能唤醒大家对“锅边粥”的记忆。大家感兴趣的有时间可以自己尝试烹饪,一起回味当初它的那个时代的“味道”。关注我,更多美食趣事等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