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1 人才出走</h1>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卫国,存在度很低,在整个战国时代,你完全可以忽略它,它连打酱油的级别都算不上。

别的大国,如秦楚之国,会说:“我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呀!”

卫国却说:“我想露个彩,可总是挨揍呀!”

哎,这也怪不得卫国的国君,谁让自己的地盘小,人又少呢!战国时代,讲究的就是实打实地群殴,早没有了春秋及之前打架的派头:

那个时候,周天子还是真正的一哥,诸侯国都还对一些对礼呀、仪呀之类的东西存在一些敬畏感;而且,天子也好,诸侯也好,扯过来掰过去,大家都还是远近不同的亲戚。所以干起仗来,要约场子,要摆阵式;真干起来了,潜规则是,头不能打,裆不能踢,点到为止。

战国时代不同了,过起招来,那可是招招要命。就算要不了对方的命,也恨不得把对方弄残。

于是,战国时代,土地成了根本,人口就是关键,人才便是核心。因为,当你抓住人才的时候,你就可能扩大根本,聚拢关键。

卫国可好,地小人少,偏偏顶流人才还流失很严重。之前走了一个吴起,到魏国使其拳打八方无敌手,后到楚国使其脚踢四海美名扬。现在,有一个叫公孙鞅的,你也可以叫他卫鞅,是卫国的宗亲,他的小家庭虽已没落,可这小伙子是个妥妥的绩优潜力股呀。也许卫国的国君对未来不抱有希望了,保持现状就好,管你什么卫鞅、公孙鞅呢;又或许,公孙鞅觉得卫国的实验室条件太差,待遇太差,一抬脚,出国了。

卫国,地盘小,人又少,加之人才流失,这日子混得一天不如一天。原来吧,是“公”这一级别的,后来自降为“侯”,到最后,成了三晋的属国,末了就被人家一口兼并。这好比,早先是世界五千强企业,后来成了地区五千强,末了直接被人家收购。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78">2 读懂人性</h1>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因为他来自卫国,且是卫国宗亲,我们还是叫他卫鞅吧。

吴起当年是在魏国镀金成名的,卫鞅便也跑去魏国。——这算不算跟风。

但时代不一样了。魏文侯当年,那可是求贤若渴,可以说,吴起赶上了好时代。可现在呢,魏文侯早已沉寂于地下,当家的是魏惠王。

那个时候,卫鞅在圈子里还不算出名,放在今天的演艺圈,那就属于十八线的咖。再小的角,也要生存,也要发展,卫鞅便投在当时极具话语权的魏国宰相公孙痤名下当家臣。

公孙痤,公孙鞅,都是公孙氏,五百年前是一家。偏偏公孙痤身体倍儿棒的时候没有大力举荐公孙鞅,大概是怕hold不住。公孙痤快要嗝屁的时候,魏惠王来找他聊天了。

“爱卿呀,你那啥啥了,我可指望谁呀?”

公孙痤强力坐起来,深沉地说:“我有个小跟班公孙鞅,那是个猛人,如果用他,妥妥地让你进世界五百强。”公孙痤见魏惠王没有反应,说:“如果不打算用他,那就把他干掉算了,免得是个祸害,——不能让他给对手打工。”

魏惠王也许是来礼节性探视并表达一下关爱之情,结果被对方搞得气氛过于严肃,便说:“好。”屁股一拍,带着关爱的眼神走了。

魏惠王一走,公孙痤便叫来公孙鞅,说:“我做人,先公后私,你懂的。我刚才向魏王举荐了你,并劝他,如果不用你就干掉你。这是从家国情怀上说的,但从咱俩个人的交情上讲,我又不得不告诉你这事,你赶快逃走吧。”

公孙鞅的内心十分无语,用复杂的眼神望向远方,说:“魏王不听你举荐我的话,又怎么听你劝杀我的话。”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事,我真还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公孙痤这人。公孙痤这人吧,用我的小人之心来猜度:也许他和魏惠王的关系并非水乳交融;又或许,他怕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但能当宰相,必有其过人之处,就这事,于公于私,堪称做得十分完美。

卫鞅在这事上,似乎读懂了人性:当他不爱你的时候,那就是不爱你;当他不信你的时候,好的坏的都不信;别以为自己是个土豆,和燕窝一起端上桌就变得了不起了。

卫鞅离开了魏国,离开的过程可能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好歹到达彼岸——秦国,梦想开始的地方。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79">3 立信于民</h1>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卫鞅想办法搭上了秦孝公身边红人景监这条线,再通过这条线顺利地与秦孝公碰上了头。

秦孝公问:谈谈你的思路。

卫鞅说:我有王者之道,也有霸者之道。

秦孝公问:何解?

卫鞅说:王者之道,如中医,从根子上调理,……

秦孝公不知何时,鼾声四起。

再次见面,秦孝公说:上次太抱歉了,970太累了,就睡着了。

970是什么鬼?卫鞅疑惑了。

秦孝公发现了他的疑惑,笑然道:“每天至少工作9个小时,一周上7天班,0休息,简称970。哎,上次谈到哪了,咱们今夜继续。”

卫鞅说:该谈霸者之道;霸者之道,如西医,拿着手术刀,刺啦一下,割下阑尾……

秦孝公听的小心脏呯呯直跳,几次交流之后,一拍桌子,说:今儿起,你就是秦国的丞相(左庶长),放开胆子迈步走,我挺你。

卫鞅想,搞变革,这可是关系到无数老百姓,所以必须得取信于他们。

于是,他带着一帮人,在都城南门集市上立了一个9米高的木杆,说:“谁给我扛到北门去,劳务费十金。”你可以把十金理解为十万。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这才多重,这又才多远,竟然给这么多钱,骗鬼呢?

卫鞅又提高语调说:劳务费50金,谁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大家看到那个扛木杆的人当场赚了50金劳务费,眼睛都绿了,原来卫丞相说得是真的。

卫鞅觉得既定的目的达到了,可以颁布法令,于是,开始了他的西式治疗。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0">4 树立权威</h1>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后世的王安石也是个了不起的改革家,但他失败了。我觉得其失败有二,一是人民不理解,二是官僚体系多阻拦。

卫鞅也不得不面临民众的担忧,尤其是官僚体系的使绊子。偏偏这使绊子的不是别人,是太子,未来的秦国接班人。

很久很久之前,孙武到吴国去谋差事。吴王说:“你排兵布阵很厉害,是真还是假?让我的后宫佳丽来当你的兵,你给我排练排练。”孙武说,好。刚排练的时候,效果极差,一个个的不似林黛玉,就好似王熙凤。孙武二话不说,让武士把带头的两个宠妃拉出去砍了。嘿,剩下的妃子那叫一个听话呀,效果极好;当然,吴王心也很疼。

司马穰苴也玩过这个套路,他杀了齐景公的宠臣庄贾以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严。

卫鞅心里明白:他总不能杀掉太子吧,他改革的目的,不就是帮秦孝公给儿子多赚点家当嘛;他若把太子杀了,于秦孝公而言,赚再多钱又有何意义?

卫鞅的头猛疼一股,眼珠子一转,有了:处罚太子的右傅公子虔(秦孝公的哥,太子的伯父),更狠的,直接在太子的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黑字,——相当于今天的纹身。

大家一看,卫鞅连太子的红人都敢动,你我之辈还是听话的好。

法令终于可以得到彻底有效地贯彻落实,秦国又向虎狼之国迈出了坚实有力地一大步。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1">5 人性奸诈</h1>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一个人,以极强的目的性为导向,那么他可以百折不挠地驰向终点取得胜利。

但一个人,完全以极强的目的性为导向,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太无人情味。

于公,有秦无魏,有魏无秦,二者必须有一个胜出。于私,卫鞅当年在魏国过得不太开心,尤其是那段离开前的日子。

卫鞅带着虎狼之师奔赴前线,与魏国摆下阵势。气氛很紧张,但还没有开掐。

卫鞅隔空喊话敌军主帅,说:那不是我的好兄弟魏公子卬吗?这还打得什么架呀!过来喝一杯,咱俩签个互惠互利条约可好?

魏公子卬也是个性情中人,真跑到卫鞅的宿舍去喝酒。刚一到宿舍,就被人绑了。他气急败坏地大骂:不讲武德!不讲武德!

卫鞅讲得是实力与利益,什么武德不武德的,早带着一帮人把魏军打得七零八落的。魏惠王一看,不好了,天要塌了。他连忙派人去求和,顺带着把自己的一部分优质产业给了对方。眼不见,心不烦,索性还把自己的总部办公楼迁到别处去,——其实是怕被揍。

这一战,秦国实力猛增,魏国的元气又一次被揍得出血。之前已被齐国的田忌和孙膑揍了两回。

这一战,卫鞅被秦孝公封于商地,他的人生也达到了顶峰,历史也记住了他另一个称谓:商君,——商鞅。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2">6 败走“伤”城</h1>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

吴起遇魏文侯,人生得以舒展,从此走上巅峰。魏文侯死,魏武王上台,吴起奔亡楚国,乱箭死于他乡。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一上台,倒攻的时刻到了。公子虔,公孙贾等被损害利益的贵族之流,写污蔑信给秦惠文王,目的就是要扳倒商君。秦惠文王指示:我亲爱的右傅,我敬爱的老师,您们大胆地去做,为了正义去飞翔吧!

商鞅无奈地逃跑到魏国,魏国说:对不起,你这个害人精,滚回秦国去吧,不然弄死你。

商鞅绝望地跑回封地,组织反抗,结果被杀身死;这还不算完,把他的尸体进行了车裂;这还不解恨,把他家大大小小杀了个精光。

商鞅死了,他的法令依然如旧执行,因为在秦国君王的心里,单论业绩,民测完全可以给他打90分,甚至更高。虽然在贵族眼里,只会给他打0分。而老百姓,有的觉得最多给他打50分,因为他弄得法令太严厉;可有的老百姓却认为至少打70分,因为商鞅通过军功的方式给了他们一个冲破阶层的通道;所以,老百姓的平均分,60。

而商鞅呢,在地下碰见了吴起,痛哭流涕地说:哥呀,咱俩老乡,命运相似地惨呀!

吴起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别想了,既来之,则安之。

「读史」公孙鞅,没落的卫国宗亲,从家臣逆袭到丞相,结局却堪悲1 人才出走2 读懂人性3 立信于民4 树立权威5 人性奸诈6 败走“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