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43年5月突尼斯沦陷后,德国人就知道,盟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西里,但是并没有积极筹集兵力去防守这个地区,其中之一自然是为了即将发动的东线夏季战役而集中有限的兵力,另一方面对于墙头草性格的意大利人,德国在一战就有领教,希特勒怀疑一旦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那么意大利就会临阵倒戈,这样在意大利的德军就被切断了补给线,然后同时与盟军和意大利军队同时作战。意大利派出的任何部队,都有可能落入一个巨大的陷阱中,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驳回了隆美尔提出的将非洲军团撤退到意大利作战的计划,因为他知道如果盟军兵临意大利本土,那么墨索里尼就会倒台,意大利就会倒戈,所以防御轴心国南线的支撑点要么是在突尼斯,要么是在阿尔卑斯山脉,德国不做在意大利进行防守的准备。所以当德国的非洲军团在突尼斯被歼灭之后,希特勒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在阿尔卑斯山脉进行困兽犹斗。
不过相对于希特勒悲观的情绪,轴心国在南方战区的空军司令凯塞林元帅却又不同的看法。凯塞林是一个军旅经验非常驳杂的军官,他出身于炮兵部队,然后在一战后大裁军中大部分时间里都在部队训练和新武器研发的部门工作。在他回到陆军一线作战部队不久,1933年的空军秘密成立,他因为过去在后勤和装备部门的履历被戈林看中,被抽调到空军的后勤装备部门。尽管他不太喜欢这项工作,但是还是在空军的组建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习飞行和作战技术,努力使自己从后勤部门挤入作战指挥部门。幸运女神在1936年照顾了他,空军总参谋长在一次飞行事故中遇难,他接替了这个位置,成为空军中仅次于戈林和米尔希的第三号人物。在这个位置上,他和空军副司令米尔希关系不睦。米尔希曾经是德国最大的航空公司汉莎航空的总经理(那个时候还没有总裁和CEO的称谓),戈林组建德国航空部和空军时特意把他挖过来充当自己的副手,但是随着米尔希在航空部和空军中声势组建高涨,戈林开始嫉妒起来,并且担心他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在凯塞林和米尔希的争斗中经常站在凯塞林一边,用凯塞林的崛起打击米尔希。开始的时候,凯塞林对戈林感恩戴德,不过聪明的他不久之后就明白这不过是戈林的权术而已,厌倦了这种官场游戏之后,他申请去了一线作战部队。
二战开始后,他率领他的空军航空队转战东西两线,战功卓越(航空队是一个国家空军最大的作战单位,相当于空军集团军,德国通常一个航空队配属陆军一个集团军群作战)。1941年11月,随着隆美尔非洲军团在托布鲁克的战败以及随之到来的英军反攻,凯塞林被紧急任命为南方战区的空军总司令,统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轴心国空军部队。此后的战争中他一直留在意大利,对于意大利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于希特勒放弃整个意大利,据守阿尔卑斯山脉的计划他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个计划不仅让轴心国失去了一大片经济区,而且让德国的腹地完全暴露在盟军的空袭下,如果能够据守在意大利,那么德国就能够利用意大利的人力、工业和资源延续自己的战争。希特勒之所以要放弃意大利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下,意大利很快就会临阵倒戈,这样在意大利作战的德军的后方补给线就会决断,还必须同时和盟军和意大利军队作战,那么全军覆没就是唯一的结果。不过这个假设是建立意大利人和意大利军队会积极的行动来进行战斗的 ,但是假如意大利人什么也不做,他们的军队既不会和盟军联合对德国作战,意大利人面对德国占领也不会采取任何抵抗行动,那么德军只要对付登陆的盟军部队就可以了。意大利南北狭长的地形和中央的亚平宁山脉构筑的复杂地形,非常利于防守,如果德国能够在那不勒斯南部建立一条方向,那么就可以将意大利最富庶北方全部据为己有,然后将贫困的南部地区扔给盟军作为经济包袱,这样的结果看起来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上述计划都是建立在意大利人什么也不会做的前提下,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曾经的欧洲四强之一,目前仍然手握百万大军和比德国更强大舰队的意大利人就会轻易就范呢?在连续经历了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之后,希特勒和德军高层的自信心已经严重衰弱了,德军统帅部和陆军参谋部都反对这个计划,而凯塞林也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未来的意大利人什么也不会做——因为这根本就是没法证实的事情,这纯属凯塞林的感觉,不过幸运的是,希特勒也是相信感觉的人,他决定让凯塞林在有限的条件下尝试一下。
希特勒下令做一个两手准备,从东线抽调几个师的部队,混合了一些后备军的老弱病残,在奥地利南部新建立一个B集团军,由隆美尔指挥,他的任务是在阿尔卑斯山建立防线,伺机夺取意大利人控制的隘口。而其他在意大利的部队组成C集团军由凯塞林指挥,他们在那不勒斯南部建立一条方向,并且一旦意大利倒戈,就夺取罗马和那不勒斯等意大利中部地区。如果凯塞林的计划成功,那么B集团军就将作为他的预备队使用,如果他的计划不成功,那么隆美尔将指挥B集团军南下意大利北部,为他们打通退往阿尔卑斯山防线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