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YUAN SHOU JI
讲收藏故事
品名家书画
老沈邀你一起在《艺苑手记》
赏析名家书画如数家珍
沈英艺/ 文

01
透过学养看书法
何振岱扇面《周易参同契》节句赏读
这件何振岱书先生写的扇面上的小楷文字,将其译出并加上句读是:“发号施令,顺阴阳节。藏器待时,勿违卦月。坎戊月精,离巳阳光。土旺四时,混沌鸿濛。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可用安身,隐形而藏。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辰,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微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临炉施条,开路先光。光耀益进,日以益长。□□并隆。……”这篇文字通过反复查阅资料,方知出自《周易参同契》,但并不是整章节录,而是从许多个章节里择句组合而成的,故将其称为节句。
《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著,有明显的道家色彩,也是一部炼丹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可见此书影响之大。该书用《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该书不仅继承了道家养生学的理论,也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出自此书。此书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故素有“天书”之称。
从何振岱先生所书《周易参同契》节句可以看出,何振岱先生对这部“天书”曾经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学习,故能在“天书”中自由地撷取精华并将其依层次组合成篇。据《何振岱文集》记载,何先生“十余年阅《易注》百十家,颇有采摘。”其“《易》学精深,肯用心亦无不可知。”何先生在研习《周易》过程中,还努力践行易理,做到了知行合一。所以,学术界认为,何振岱先生作为博学大儒,不仅在诗词文学上有很高造诣,在易学、理学领域也有独到见解。
何振岱一生著作颇丰,除主修《西湖志》,参与修撰《福建通志》外,主要专著有《觉庐诗草》《我春室诗文集》《心自在斋诗集》《寿春社词抄》等。另外,未出版尚有《明诗话》《词话》与《易学录》等。
何振岱先生的书画艺术相比其学养,不是太被关注。其实,从何振岱先生的文集、日记以及传世书法作品看,何先生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钻研也是很投入的。由于他非常博学,所以有着非常正统的书法艺术思想。其书法作品不但充满文气与美感,更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清末民初“同光体”闽派著名诗人中,他的书法造诣是相当出众的。
本人才疏学浅,不自量力地试着解读何振岱先生这件《周易参同契》节句内容,说老实话相当费心费力。好在经反复阅读并查阅文献后,隐约明白了整件扇面上的文字是在讲《周易》八卦的运用,首先是要求参用《周易》要按时令,顺阴阳,待时辰,注意成卦当日的四柱八字里的阴阳元素。接着依次讲了坎、离、蒙、泽、乾、坤、艮、泰等卦及部分爻位在四季二十四节气和逐日干支中的五行旺弱与类象、预兆等等。
然而,尽管这件扇面内容解读起来很费心力,但透过学养看书法,这件扇面的书写,总体行气自然,协调一致,神采飞扬,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与高妙的艺术格调。
02
一堂工带写 四季竞芬芳
清·谢锡璋绢本四斗方欣赏
谢锡璋(1859~1936年),字半圭,号剑波。“诏安画派”清末民国初画家。精工花鸟草虫,尤擅墨牡丹。当代著名画家、福州画院原画师沈锡纯先生的启蒙老师。
这套四季花卉草虫为绢本斗方,民国十八年即谢锡璋七十岁时作于“诏安美术会”。这套作品分别绘了春天的白菜、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四个斗方的花卉多用清虚的淡笔,写出骨架体势,再敷以淡彩,用以工带写的笔法表现其高雅清丽。各个斗方尽显植物神态与草虫风韵,充满灵动与生机。尽管花卉草虫们分别生长、开放于不同季节,也有着不一样的习性,画家将其以一套的形式入画,使作品分而独立成作,合而相得益彰,足见谢氏高超的笔墨表现功底与总体的概括能力。“四斗”成套,集大成者,殊为难得。
园圃蔬香(春)
以枯枝映衬白菜,表示寒冬尚未散尽,而春天的生机已盎然勃发。于是,身着红衣的甲虫全神贯注地吮吸着晨露,蝈蝈们更是在丰茂的地锦上对唱着春天的歌谣。
白菜谐音“百财”,菜帮寓意“层层见财”。白菜和蝈蝈寓意活财滚滚而来。白菜又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做人的思想暗合。可见白菜和蝈蝈寓意着美好,有着中国的文化内涵。
此图先是以工带写,表观出白菜玉润、饱满的风采,然后再以纯工笔的手法,把甲虫与蝈蝈画得细腻灵动,神态可掬。兼工带写的白菜与纯工笔的甲虫、蝈蝈们形成一静一动的美学呼应,使整件作品动静相宜,意味绵长。
西湖六月(夏)
打开这件《西湖六月》,立即想到的是宋朝杨万里的著名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工笔的荷叶迎着微微的风,摇䇩着神态各异的姿势。盛开的白花与含苞待放的红蕾交辉相映,灿烂出迷人的风神。写意的草儿穿行在荷叶间,跳起欢快的舞蹈。浑身泛红的蜻蜓闻风而动,正欲捷足先登,独占花头。撷取“曲苑风荷”一角己是这般的诱人,“西湖六月”怎能不令人想往?
秋色平分(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脍炙人口的名句,千百年来把菊花写成绝色!
然而在画家谢锡璋看来,“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今次将菊花、红蓼合写,看看两者是否可以将《秋色平分》。
于是,彩蝶纷飞,奔着白里透黄的菊花而来;蛐蛐更是居高临下,独占红蓼;连狗尾草也来凑热闹,瞄准了“水红花子”……精工细刻、活灵活现的动、植物们还真要把秋色平分了?
雪里神仙(冬)
打开这件作品,立刻想到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画家谢锡璋先是用半工写的手法表达梅花铁骨凌寒,傲然独放;接着写出梅花的洁白鲜艳,暗香远布。诗人和画家都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
黄庭坚认为,水仙“只比寒梅无好枝”,完全可与梅花媲美。于是,画家谢锡璋又用纯工笔的手法,画出“凌波仙子报早春”的形象。热闹了,梅花、水仙争着成为了报春的使者,二者都认为各自先占了春色。
小蜜蜂闻讯赶来,冲着双双的“暗香”做出评判:你们都是《雪里神仙》!
03
双兔傍地走 何必分雄雌
郑乃珖先生《双兔图》品读
打开郑乃珖先生的《双兔图》,首先想起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诗》的最后两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屡建功勋,凯旋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句的意思是,当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时,怎么辨别出它们的雌雄呢?这里是用兔子在跑动时雌雄莫辨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从而传达“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
写下《双兔傍地走 何必分雄雌》的标题,眼前莫名地闪现出花木兰身跨战马,手持长枪,铠甲戎装,英勇杀敌的雄姿。是的,在中国历史上,面对强敌入侵,中华儿女齐上阵,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篇章,有众多女英雄在历史的灿烂星空下闪烁着灼灼光辉。历史不会忘记她们,人民更不会忘记她们!
回到郑乃珖先生的《双兔图》。该图作于壬戌(1982年)三月,图中一黑一白两只肥硕的兔子浓淡适宜,相映成趣,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白兔以淡雅的枯笔写出,于轻盈中见俊俏之美;黑兔采用浓淡墨相撞的手法,从氤氲墨气中盈育出兔毫,显得灵动而丰盈。双兔均用白色点睛,通过反光透出兔子警觉的眼神与活灵活现的神采。再以青绿含黄晕染之法铺上地锦,缀以菊蕊、白菜,又以红彤彤的小辣椒点醒画面,使全图设色清秀,意境明快;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大气秀美,勃勃生机。
在传统文化中,兔子往往被视为祥瑞之物,月亮的象征。历代文学作品常将玉兔喻为明月,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大家所熟知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说的是嫦娥吃了仙丹以后飞往月宫和玉兔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从此,人们对兔子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兔子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四,与古代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卯的五行中属木,春天旺盛,有生火功能,遇水而生,遇土克之……
兔子在民间象征着吉祥、智慧和谨慎。“玉兔呈祥”之说一直深入人心。“玉兔呈祥”起源于“遇兔呈祥”,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小游戏。《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月中有桂树,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因玉兔是月中仙童,所以人们常将兔子隐于桂树丛中,先找到的“遇兔呈祥”,便有“蟾宫折桂”的祥兆。
《双兔图》郑乃珖 作
兔子是聪明的动物,成语“狡兔三窟”寓意兔子的聪明,善于保护自己。兔子在民间故事中自古以来扮演着机智的角色,“动如脱兔”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兔子的敏捷。兔子极为机敏,不但能够轻松越过前进路上的障碍,用极速逃离灾难,而且不管人们把它抛起多高,它总能双脚着地,轻盈地规避受伤的危险。
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说文解字》等书都认为,兔子善逃,逃得快称为“逸”,于是又衍生出“逃逸”“逸失”“游逸”“隐逸”“安逸”“超逸”“逸气”等词语。而“冤”字则是替善良的兔子“鸣冤叫屈”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说:“冤,屈也。”意为兔子在栅栏之下,不能舒展,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人们由此将兔子的窘境引申为冤屈,于是又有“冤枉”“不白之冤”“鸣冤”“申冤”等一系列词语。
“兔文化”太深,再回头说郑乃珖先生的《双兔图》。该图1999年与我初遇时,在数千元的框架内以数百元之差与我失之交臂。不久,再次与此图相遇于收藏家画廊,方知货主以我的出价售予画廊,画廊老板以家人属兔为由,表示暂不出售,我只好作罢。
过了5年,在与一藏家洽购一批作品时,发现《双兔图》亦在其中,据说这位藏家当年以家人双双属兔为由求购到此图。我第三次巧遇此图,势在必得,于是将此图与其他作品一并打包,只是价格摊了数万元。由此有人笑谈我“数千不要数万买”。
谁料又过了5年,让售此作的友人手头终于宽松,竟以我购价的数倍请求我返还而被我婉拒。可见收藏之事也是可伸可缩,诚如双兔傍地,难辨雄雌!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体责编 |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 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