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YUAN SHOU JI
講收藏故事
品名家書畫
老沈邀你一起在《藝苑手記》
賞析名家書畫如數家珍
沈英藝/ 文

01
透過學養看書法
何振岱扇面《周易參同契》節句賞讀
這件何振岱書先生寫的扇面上的小楷文字,将其譯出并加上句讀是:“發号施令,順陰陽節。藏器待時,勿違卦月。坎戊月精,離巳陽光。土旺四時,混沌鴻濛。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可用安身,隐形而藏。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辰,典守弦期。九五飛龍,天位加喜。朔旦為複,陽氣始通。出入微疾,立表微剛。黃鐘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開路先光。光耀益進,日以益長。□□并隆。……”這篇文字通過反複查閱資料,方知出自《周易參同契》,但并不是整章節錄,而是從許多個章節裡擇句組合而成的,故将其稱為節句。
《周易參同契》為東漢魏伯陽所著,有明顯的道家色彩,也是一部煉丹著作。《四庫全書總目》中說:“後來言爐火者,皆以是書為鼻祖”,可見此書影響之大。該書用《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闡述煉丹、内養之道,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該書不僅繼承了道家養生學的理論,也是中國古代化學、藥物學、天文曆算等學科的發轫之作,國人引以為驕傲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其原理即出自此書。此書因其涉及諸多學科知識,艱深晦澀,故素有“天書”之稱。
從何振岱先生所書《周易參同契》節句可以看出,何振岱先生對這部“天書”曾經做過很深入的研究學習,故能在“天書”中自由地撷取精華并将其依層次組合成篇。據《何振岱文集》記載,何先生“十餘年閱《易注》百十家,頗有采摘。”其“《易》學精深,肯用心亦無不可知。”何先生在研習《周易》過程中,還努力踐行易理,做到了知行合一。是以,學術界認為,何振岱先生作為博學大儒,不僅在詩詞文學上有很高造詣,在易學、理學領域也有獨到見解。
何振岱一生著作頗豐,除主修《西湖志》,參與修撰《福建通志》外,主要專著有《覺廬詩草》《我春室詩文集》《心自在齋詩集》《壽春社詞抄》等。另外,未出版尚有《明詩話》《詞話》與《易學錄》等。
何振岱先生的書畫藝術相比其學養,不是太被關注。其實,從何振岱先生的文集、日記以及傳世書法作品看,何先生在做學問的過程中,對書法藝術的執着與鑽研也是很投入的。由于他非常博學,是以有着非常正統的書法藝術思想。其書法作品不但充滿文氣與美感,更有着很高的藝術水準。在清末民初“同光體”閩派著名詩人中,他的書法造詣是相當出衆的。
本人才疏學淺,不自量力地試着解讀何振岱先生這件《周易參同契》節句内容,說老實話相當費心費力。好在經反複閱讀并查閱文獻後,隐約明白了整件扇面上的文字是在講《周易》八卦的運用,首先是要求參用《周易》要按時令,順陰陽,待時辰,注意成卦當日的四柱八字裡的陰陽元素。接着依次講了坎、離、蒙、澤、乾、坤、艮、泰等卦及部分爻位在四季二十四節氣和逐日幹支中的五行旺弱與類象、預兆等等。
然而,盡管這件扇面内容解讀起來很費心力,但透過學養看書法,這件扇面的書寫,總體行氣自然,協調一緻,神采飛揚,有着深厚的楷書功底與高妙的藝術格調。
02
一堂工帶寫 四季競芬芳
清·謝錫璋絹本四鬥方欣賞
謝錫璋(1859~1936年),字半圭,号劍波。“诏安畫派”清末民國初畫家。精工花鳥草蟲,尤擅墨牡丹。當代著名畫家、福州畫院原畫師沈錫純先生的啟蒙老師。
這套四季花卉草蟲為絹本鬥方,民國十八年即謝錫璋七十歲時作于“诏安美術會”。這套作品分别繪了春天的白菜、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四個鬥方的花卉多用清虛的淡筆,寫出骨架體勢,再敷以淡彩,用以工帶寫的筆法表現其高雅清麗。各個鬥方盡顯植物神态與草蟲風韻,充滿靈動與生機。盡管花卉草蟲們分别生長、開放于不同季節,也有着不一樣的習性,畫家将其以一套的形式入畫,使作品分而獨立成作,合而相得益彰,足見謝氏高超的筆墨表現功底與總體的概括能力。“四鬥”成套,集大成者,殊為難得。
園圃蔬香(春)
以枯枝映襯白菜,表示寒冬尚未散盡,而春天的生機已盎然勃發。于是,身着紅衣的甲蟲全神貫注地吮吸着晨露,蝈蝈們更是在豐茂的地錦上對唱着春天的歌謠。
白菜諧音“百财”,菜幫寓意“層層見财”。白菜和蝈蝈寓意活财滾滾而來。白菜又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做人的思想暗合。可見白菜和蝈蝈寓意着美好,有着中國的文化内涵。
此圖先是以工帶寫,表觀出白菜玉潤、飽滿的風采,然後再以純工筆的手法,把甲蟲與蝈蝈畫得細膩靈動,神态可掬。兼工帶寫的白菜與純工筆的甲蟲、蝈蝈們形成一靜一動的美學呼應,使整件作品動靜相宜,意味綿長。
西湖六月(夏)
打開這件《西湖六月》,立即想到的是宋朝楊萬裡的著名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工筆的荷葉迎着微微的風,搖䇩着神态各異的姿勢。盛開的白花與含苞待放的紅蕾交輝相映,燦爛出迷人的風神。寫意的草兒穿行在荷葉間,跳起歡快的舞蹈。渾身泛紅的蜻蜓聞風而動,正欲捷足先登,獨占花頭。撷取“曲苑風荷”一角己是這般的誘人,“西湖六月”怎能不令人想往?
秋色平分(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脍炙人口的名句,千百年來把菊花寫成絕色!
然而在畫家謝錫璋看來,“猶念悲秋更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紅蓼灘頭秋已老,丹楓渚畔天初暝。”今次将菊花、紅蓼合寫,看看兩者是否可以将《秋色平分》。
于是,彩蝶紛飛,奔着白裡透黃的菊花而來;蛐蛐更是居高臨下,獨占紅蓼;連狗尾草也來湊熱鬧,瞄準了“水紅花子”……精工細刻、活靈活現的動、植物們還真要把秋色平分了?
雪裡神仙(冬)
打開這件作品,立刻想到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畫家謝錫璋先是用半工寫的手法表達梅花鐵骨淩寒,傲然獨放;接着寫出梅花的潔白鮮豔,暗香遠布。詩人和畫家都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
黃庭堅認為,水仙“隻比寒梅無好枝”,完全可與梅花媲美。于是,畫家謝錫璋又用純工筆的手法,畫出“淩波仙子報早春”的形象。熱鬧了,梅花、水仙争着成為了報春的使者,二者都認為各自先占了春色。
小蜜蜂聞訊趕來,沖着雙雙的“暗香”做出評判:你們都是《雪裡神仙》!
03
雙兔傍地走 何必分雄雌
鄭乃珖先生《雙兔圖》品讀
打開鄭乃珖先生的《雙兔圖》,首先想起的是北朝民歌《木蘭詩》的最後兩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叙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屢建功勳,凱旋後不願作官,隻求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句的意思是,當兩隻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時,怎麼辨識出它們的雌雄呢?這裡是用兔子在跑動時雌雄莫辨的比喻,對木蘭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贊揚和肯定,進而傳達“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觀念。
寫下《雙兔傍地走 何必分雄雌》的标題,眼前莫名地閃現出花木蘭身跨戰馬,手持長槍,铠甲戎裝,英勇殺敵的雄姿。是的,在中國曆史上,面對強敵入侵,中華兒女齊上陣,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篇章,有衆多女英雄在曆史的燦爛星空下閃爍着灼灼光輝。曆史不會忘記她們,人民更不會忘記她們!
回到鄭乃珖先生的《雙兔圖》。該圖作于壬戌(1982年)三月,圖中一黑一白兩隻肥碩的兔子濃淡适宜,相映成趣,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戲。白兔以淡雅的枯筆寫出,于輕盈中見俊俏之美;黑兔采用濃淡墨相撞的手法,從氤氲墨氣中盈育出兔毫,顯得靈動而豐盈。雙兔均用白色點睛,通過反光透出兔子警覺的眼神與活靈活現的神采。再以青綠含黃暈染之法鋪上地錦,綴以菊蕊、白菜,又以紅彤彤的小辣椒點醒畫面,使全圖設色清秀,意境明快;疏密有緻,濃淡相宜;大氣秀美,勃勃生機。
在傳統文化中,兔子往往被視為祥瑞之物,月亮的象征。曆代文學作品常将玉兔喻為明月,有“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之說。大家所熟知的嫦娥奔月的傳說,說的是嫦娥吃了仙丹以後飛往月宮和玉兔相伴,并搗制長生不老藥。從此,人們對兔子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兔子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四,與古代十二地支中的卯對應。卯的五行中屬木,春天旺盛,有生火功能,遇水而生,遇土克之……
兔子在民間象征着吉祥、智慧和謹慎。“玉兔呈祥”之說一直深入人心。“玉兔呈祥”起源于“遇兔呈祥”,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小遊戲。《淮南子》中有這樣的記載:月中有桂樹,果實每年四五月後飄落人間。因玉兔是月中仙童,是以人們常将兔子隐于桂樹叢中,先找到的“遇兔呈祥”,便有“蟾宮折桂”的祥兆。
《雙兔圖》鄭乃珖 作
兔子是聰明的動物,成語“狡兔三窟”寓意兔子的聰明,善于保護自己。兔子在民間故事中自古以來扮演着機智的角色,“動如脫兔”形象生動地形容了兔子的靈活。兔子極為機敏,不但能夠輕松越過前進路上的障礙,用極速逃離災難,而且不管人們把它抛起多高,它總能雙腳着地,輕盈地規避受傷的危險。
由“兔”字派生出的漢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點。《說文解字》等書都認為,兔子善逃,逃得快稱為“逸”,于是又衍生出“逃逸”“逸失”“遊逸”“隐逸”“安逸”“超逸”“逸氣”等詞語。而“冤”字則是替善良的兔子“鳴冤叫屈”的标志,《說文解字》解釋說:“冤,屈也。”意為兔子在栅欄之下,不能舒展,不能逃脫,隻有屈從,人們由此将兔子的窘境引申為冤屈,于是又有“冤枉”“不白之冤”“鳴冤”“申冤”等一系列詞語。
“兔文化”太深,再回頭說鄭乃珖先生的《雙兔圖》。該圖1999年與我初遇時,在數千元的架構内以數百元之差與我失之交臂。不久,再次與此圖相遇于收藏家畫廊,方知貨主以我的出價售予畫廊,畫廊老闆以家人屬兔為由,表示暫不出售,我隻好作罷。
過了5年,在與一藏家洽購一批作品時,發現《雙兔圖》亦在其中,據說這位藏家當年以家人雙雙屬兔為由求購到此圖。我第三次巧遇此圖,勢在必得,于是将此圖與其他作品一并打包,隻是價格攤了數萬元。由此有人笑談我“數千不要數萬買”。
誰料又過了5年,讓售此作的友人手頭終于寬松,竟以我購價的數倍請求我返還而被我婉拒。可見收藏之事也是可伸可縮,誠如雙兔傍地,難辨雄雌!
《文化生活報》版面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内統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