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士峨是毛主席早期领导革命时最看重的将领之一,1927年他参加秋收起义,成为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三湾改编后,他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特务连连长,当时,罗荣桓是特务连的党代表,副连长张宗逊后来成为大将;25岁时曾士峨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十一师师长,并在林彪外出时,代理军长一职;
上将肖华曾说:“如果曾士峨不牺牲,足以授元帅。”
毛主席高参,开国中将郭化若评价曾士峨:“他当时是最优秀的红军师长。”
何长工也有类似的评价:“曾士峨若是活到现在,最起码也是个大将,没准还是个元帅。”
毛主席为何如此看重曾士峨,他又如何能赢得众多党内元老的认可?今天就带大家了解这位我党早期杰出将领的故事;

从小天资聪颖,考入大学
曾士峨,1904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家境贫寒;家里人为了让他读书,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曾士峨读书期间就已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明、刻苦,对知识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然而家庭的贫困导致了他的辍学;
周围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曾士峨是块读书的料,不想他被埋没,于是纷纷资助他重返校园,就这样他在亲友们的极力支持下,顺利从箴言学院读完了高小,并且不负族人嘱托,通过自己努力考入益阳信义大学。
在大学,曾士峨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火种从此留在了他心中;
1924年11月,信义大学发生了一起外国人公然欺辱中国女学生的恶性事件,激起学生愤怒,曾士峨率领数百名学生自动退学,这一举动使得信义大学直接停办长达半年之久。
退学后,曾士峨到了江华县城做起了文职工作。
加入组织,开始革命生涯
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南,曾士峨觉得时机到了,于是果断弃笔从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独立一师学生编队,随后进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继续学习,在这里22岁的曾士峨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27年,革命的熊熊烈火在全国各地燃起,抱有远大志向的曾士峨在湘赣边界加入了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
当时毛主席将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全师下辖3个团,共5000余人,曾士峨任三团三营参谋长;
在这一段的征程中,革命遭遇了重大思想决策分歧,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傲慢地认为应该集中部队攻击敌方大县城和主要城市,而毛泽东则认为要转向守备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再伺机向井冈山转移;
余洒度、苏先俊等人因不服毛泽东的理论带领部分战士叛逃,而卢德铭、曾士峨、罗荣桓、何长工等人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毛主席身边,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是伟大英明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也正是在这里,毛主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口号;
崭露头角,成为特务连长
三湾改编之后,起义部队被毛主席缩编为一个团,下辖7个连,曾士峨成为精锐云集的特务连连长,负责保卫毛主席安全,当时罗荣桓是特务连党代表;
刚刚到达井冈山,部队建设非常困难,曾士峨一直跟随毛主席左右,在无论任何大小战事都是身先士卒。
很快毛主席就开始了革命的反攻,提出攻打湘东的建议,1927年11月18日,曾士峨率部夺取茶陵,并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然而也正是在这里,团长陈浩暴露出了背叛革命的意图,鼓动战士们投靠蒋介石,彻底出卖革命;曾士峨很快发现陈浩的这一阴谋,迅速将此事告知毛主席,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曾士峨和罗荣煌等人挫败了以陈浩为首的4名叛徒反革命行径,成功解救了革命同胞和革命前途;
以少胜多,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末,曾士峨率领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击溃敌军一个师的进攻,创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自建立以来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斗奇迹,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知胜利消息的毛主席,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即兴创作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从此黄洋界保卫战成为世人皆知的著名战役;
25岁成代理军长
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日子,曾士峨深受影响,始终对革命态势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致亲友的信中他写到:“士峨离家革命四载有余,虽奔波南北、历尽艰辛,然为大众之生息,常觉无形之快慰,精神爽奋。”
曾士峨治军严格,他的这种信念深深感染了部队战士们,就连毛主席都说曾士峨的部队是全军最为精神的!从主席的话语里,我们能看出他对这位正直、精干部下的认可和喜爱;
1929年曾士峨先后担任了红四军参谋长,十一师师长,并代理军长。那一年他才25岁,可谓是少年英才。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中,曾士峨与罗荣桓通力配合,沉着应战,活捉敌军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全歼敌军九千余人,创下巨大战果,史称“龙岗大捷”。
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曾士峨又指挥部队在东固九寸岭全歼敌军43师一个旅团,振奋全军。
曾士峨凭借出色的能力,取得了累累战果,同时也让他成为革命早期我党职位的最高将领之一,当时高他半级的军长正是开国元帅林彪,林彪常因职务外出,曾士峨便是代理军长,全权负责部队的指挥。
其实按照曾士峨的资历,他是完全可以担任军长一职的,曾士峨是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参与者,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打仗勇猛,战果累累;然而随着革命队伍的壮大,来自五湖四海的仁人志士们都开始汇聚井冈山,毛泽东为了团结各方力量搞革命,有意将自己身边的革命老同志曾士峨的军衔压了半级。
其实对于曾士峨自己来说,他并不在乎究竟是什么等级,只要能上战场杀敌就心满意足了,可惜的是,作为一名高级将领,他的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最终让他香消玉损,一代将才因此陨落;
27岁壮烈牺牲
1931年8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全面地展开了第三次“围剿”,企图一举消灭中央红军。
曾士峨率领11师从闽西赶赴中央战场,参与了莲塘、黄陂、良村三大战役,三战三捷,全歼国民党军上官云相部第四十四师,击毙敌军5000余人,敌军全线溃退,基本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
敌军落败后后夺路逃往富田、吉安一带,曾士峨奉命前往阻击,与敌军在江西兴国县高兴圩附近的一个山头展开激战,部队在追击中伤亡惨重,战斗中曾士峨不顾危险带头冲锋,被流弹连续击中腹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消息传到红军总部后,罗荣桓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着悲痛的心情,不顾脚上的化脓的伤口,火速赶往前线,为了替老搭档报仇,他指挥部队继续追击敌人,成功歼灭敌军5000余人;
毛主席在得知曾士峨牺牲时泪流不止,罕见地对林彪暴怒道:“你是打红了眼啊?以后仗有的是打,哪能同意让高级干部下去拼杀,干部都拼完了,革命谁来指挥?谁来搞?”
林彪也自知犯下大错,向红军总部作出了深刻检讨。
毛主席在“第三次反围剿”的庆功大会上,第一个站出来号召大家为曾士峨同志致敬和默哀,并在大会上沉痛地说:“曾士峨同志的牺牲是英勇、壮烈的,他是在最为危险紧急的时候还在勇猛拼搏,他亲自带领部队冲锋,改变了战况,最大程度减小了损失。”事后,毛主席给全体红军发出“向曾士峨同志学习”的通令。
后来曾士峨的亲属写信给中央询问他的去处,
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遗憾地回复:“曾士峨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干部,为革命牺牲,实属重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曾士峨的遗骸被运回老家益阳,安葬在会龙山顶。
曾士峨将军的事迹令人惋惜,一代将才就这样陨落,然而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千千万万像曾士峨将军一样的人才,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一生艰苦,不求回报,为革命献伟大的一生,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向所有革命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