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息在晋国算得上是个百事通,对晋国政治和局势了如指掌,即便对周边诸侯的性格和爱好也都非常清楚。这位人物在整个晋国对外拓展的道路上都是居功至伟,尤其是假道伐虢和诛杀公族的问题上,这位人物都有着重要作用。即可说他是阴谋家,也是战略家,他更擅心理分析,更重要的还是尤其忠诚于国君,可谓权臣中的典范。那么,他是谁呢?正是这位晋献公身边的谋臣荀息。荀息在晋武公时期为大夫,而辅佐晋献公三十余年,荀息在晋国成为权臣的时间,甚至可能比晋文公重耳的出生时间还早。
这位荀息本来姓原,名为原黯,是原氏子弟。说到原氏,那是相当不简单的家族。原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六个儿子原叔受封到原地,世为原伯。原叔在原地建立了封国,只是到晋武公灭翼而后,原国已为晋国附庸,原氏子弟中的佼佼者大多成了晋国公族的辅臣,这位原黯出道的时间比较早,当年晋武公攻灭荀国的战役中,作为大夫的原黯就立了功劳,荀国之地即被晋献公赏赐给了原黯,本来姓原的原黯才有了荀这个姓氏。原氏黯从此以荀为姓,史称荀息。
当时西方的格局比较复杂,自镐京之乱后整个西部地区都流窜着各类戎狄部族,他们在曾经的岐山故地占山为王,与尚且留存于此地的姬氏封国们频繁交战。而晋国此时已是这个地区较为强大的国家,周边的大多数小诸侯国或戎狄封国们,都是晋国之附庸。在这里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姬周封国,即是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封国当年还是姬周的四大公国,地位尤其重要,其所占据的位置也相当重要,恰当周天子的洛邑与镐京之间,当镐京城破,天子东徙,虞国虢国就成为阻挡西方戎狄的重要防线。
虞国虢国既是阻挡西方戎狄的重要防线,但也把晋国东进中原的道路封死,这对晋国的发展大计来说极为不利。当有所抱负的晋献公即位后,就展开对虞虢的侵灭之战。这个时候的虢国没有自知之明,经常带着大军骚扰晋国边境,这就更让晋献公决心灭虢。荀息献计:“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这个策略可谓狠毒,即以“垂棘之璧”吞并两国,可是大大便宜的买卖。因此晋国朝臣们皆认为虞国不会同意,但荀息认定虞国国君贪婪,会舍大利而求小财。这即说明荀息对虞国国君相当了解。
虞国宫之奇、百里奚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这也是有先见之明的人物。只是忠臣遇昏君,是当世最大不幸。虞国国君为得“垂棘之璧”,竟是同意晋国借道虞国,自己的国土让给了别国的军队,这简直是巨大威胁,可虞国国君没有这种认识,管他虢国如何如何,我自赚我的财宝即可。其后荀息又让人送了美女与美酒给虢国国君,虢公丑还自认为晋国惧怕虢国之军力,收了美女美酒就与晋国签盟和平外交。哪里知道荀息送美女美酒的同时还在贿赂骊戎,这支部族将带着大军骚扰虢国边境。数年而后,万事俱备,荀息带着大军假道伐虢,吞并两国。
荀息此后更受晋献公重视。当年晋武公以小宗之族攻灭大宗,入住翼城,成为晋国国君,因此晋武公、晋献公对宗族公子相当畏惧,这也才有了后来荀息等人出谋划策,把诸多非晋献公宗派的宗族公子迁徙到一座城池中,并以围歼战的办法彻底灭亡了别宗。只是这样的策略过于狠毒,后来的申生、重耳、夷吾等公子皆不能与荀息为伍,荀息更是与诸多晋国朝臣产生了决裂,这也是荀息只能忠诚于晋献公一人之缘由。后来晋献公病逝前,封荀息为顾命大臣,不过是为照顾年幼的奚齐,并扶持其成为晋国国君。但这奚齐除了母后骊姬,并无其他政治背景,于是晋国朝臣各自站位,晋国公子夺位之战即于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