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悦读阳明 | 传习录:明道践行的人生法典

悦读阳明 | 传习录:明道践行的人生法典

作者:孙虹钢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82840

内容简介

本书摘录王阳明的经典语录,结合当今种种社会现象和现代人心灵困惑进行深刻解读。分别从“心即理也 内存良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学问思辨行”“一以贯之 无我之境”“戒惧慎独 成圣之路”五方面进行解读,精辟透彻、情理交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心即理也 内存良知让善在心中扎根回归简单,破除私欲之心淡定地面对一切诚信是人生的基石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专注的力量沉淀一下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涵养拓展生命的宽度修身先修心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第二篇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理想的实现,要付出实际行动实践出真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力所能及的事静以修身保持快乐的心境切勿好高骛远坦然面对毁誉学会面对现实细节决定成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第三篇 正心诚意 学问思辨行循序渐进还是一步到位读书在于理解运用用心去做事不要让名利蒙住双眼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是无止境的后天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多一点质疑精神有所约束,懂得自律因材施教关键时刻考验人第四篇 一以贯之 无我之境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年轻人需要不断磨炼战胜自己,心定不迷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有志向,有目标第五篇 戒惧慎独 成圣之路宽容地对待朋友何必吹毛求疵攀比之心要不得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挖掘潜质,做最好的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人不可过傲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凡事要抓住根本为自己着想才能成就自己戒惧慎独,心中有眼

原文试读

让善在心中扎根

王阳明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什么是至善?简单地说就是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理、道理等要遵循的准则。那么,至善在哪?我们应该如何求至善呢?阳明先生认为,至善是人心的本体,所以我们应该到心中去求至善,如此,才算是找到了根本。做至善之人,行至善之事,应把重点放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在“事事物物”上。内心懂得了善的道理并且在每件事上都这样要求自己,如此在达到惟精唯一的程度时就是至善了。阳明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因为只有心正了,才能达到至善。

但是,只向内心求,就能求得至善吗?阳明先生说,“心即理”。天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既然事和理都出自于心,所以至善也只能求于心。以孝敬父母为例,难道要去父母那里求孝的道理吗?孝敬父母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去认识,如果到事上去求,到别处去求,就找错了方向,只有在心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入手处。内心去除私欲,以这样的心态去侍奉父母,怎么能不孝呢?冬天的时候,自然想到父母会冷,就会为其求温暖;夏天的时候,自然考虑到父母会热,就会为其求凉爽。如果以物质的标准来衡量孝心的话,可以说这是没有根基的,无法坚持很长时间,而且很容易枯萎腐朽,时间一长,便几乎了无生气。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孝心,才能真正感动人,长存世间,愈久弥芳,乃至流传后世。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内心的修为,不能莽撞做事。只有自己心里想清楚了,弄明白了,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心即理也,要求至善,就要去关注我们的内心。新科技、新技术的发达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物质虽然越来越丰富,内心却越来越贫瘠。如今,人们对内心的关注越来越少,道德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还记得小悦悦事件吗?这个事件曾经让中国人彻底反省。道德的拷问、良心的谴责、善良的呼唤,不断让我们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吗?”你要找回那颗原本善良的心吗?在私欲膨胀的时代,我们要解决自身乃至国家的问题都需要从内心入手。首先要去内心深处求理,求至善,即在内心找到道德的法码,去人欲,存天理,然后以至真至纯的天理之心去做事。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