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吗?姜昆来汉为这部红色曲艺剧把脉支招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通讯员 王旭

视频剪辑 彭柳刘

视频加载中...

9月11日晚,红色曲艺剧《三教街四十一号》在武汉剧院精彩上演,12日上午,该剧研讨会在汉召开。包括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内的数十位曲艺界及文艺评论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这部四易其稿,出新,出彩,再亮相的曲艺剧把脉支招。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吗?姜昆来汉为这部红色曲艺剧把脉支招

这部红色题材剧与众不同

“话说1927年8月的武汉,天气是又热又闷又潮……”舞台一侧,身穿蓝色旗袍的说书人猛击醒木,听众为之一振——94年前的酷暑,老汉口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一声枪响击碎了车水马龙的街景?是一场悲哀的死亡暂停了滑稽的放声大笑?还是石破天惊的湖北大鼓宣告人民之觉醒,中国共产党指明的新出路就在前方……

《三教街四十一号》由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曲艺家协会、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武汉说唱团创作演出。取名自“八七会议”会址,以老汉口人掩护“八七会议”顺利召开为切入点,展现了被自称为“女娲娘娘用泥巴浆子甩出来的”小老百姓、曲艺人,胸怀远大理想,甚至不畏牺牲的故事。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李,在11日晚观看完演出后,留恋于武汉剧院久久不愿离去,因为那里是她20年前宣誓入党的地方,而在那上演的《三教街四十一号》同样也戳中了她的泪点,“普通的平民在那样一个时空之下,他真切乞求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为了我们的现实。”

和一般红色题材正剧不同,《三教街四十一号》将曲艺和戏剧结合,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项目,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穿插在剧中,因此整部剧有泪点,也有笑点;有故事,也有文化传承。

但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活化曲艺传统舞台,让曲艺剧成为一座流动的“博物馆”,是与会专家集中关注的所在。

中国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杨晓雪用三个词总结了观后感受:“举重若轻”:用曲艺的方式来做宏大叙事;“哭笑为戏”:整部作品笑中有泪、亦庄亦谐;技艺并重 :无技不成艺,它充分发挥了湖北曲艺的优势,地域文化和方言的优势。“总体上来讲,它真的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因为曲艺是一个传统的艺术,它有惯性、有惰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延续性,所以我们曲艺的创新往往是非常难,需要这样的勇气。”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吗?姜昆来汉为这部红色曲艺剧把脉支招

好的曲艺剧还须“就着青年”

除了杨晓雪、叶李,《中国艺术报》评论部主任邱振刚,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陆鸣等来自党史研究、曲艺创作、文艺评论、文化旅游、新闻传播、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就《三教街四十一号》的题材选择、编排水平一一给予了充分的解读、肯定与期望。

其实曲艺剧并非新鲜的事物。据杨晓雪介绍,在解放前,常氏兄弟的启明茶社当时就排演了多部相声剧来吸引观众。上个世纪八十年,北京曲艺团也从话剧中吸取营养,排了不少化妆相声(需要相声演员化妆的相声形式,分为事先画好妆和因相声需要而在台上”扮上”两种,人数多为十几甚至数十人)。后来有赖声川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它在海峡两岸颇具影响力。现在济南曲艺团的《泉城人家》、河南曲艺团的《老街》系列、上海评弹团的《林徽因》,武汉说唱团的《一枪拍案惊奇》、《杠上开花》等曲艺剧都在不断亮相、前进中。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吗?姜昆来汉为这部红色曲艺剧把脉支招

如何在探索的路上成为“一流作品”,在研讨会上被大家亲切感叹:“我是看姜昆的相声长大!”的本尊、曲艺界的领军人姜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称赞《三教街四十一号》有创意、方向准确、表演认真,体现出了艺术上的追求的同时,指出“就着青年”观点,“老人爱听这些,但是我们一定要引着青年人进入。要有更多的更鲜明的时代鲜明。”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吗?姜昆来汉为这部红色曲艺剧把脉支招

姜昆还强调台词表达需要更加口语化,他现场唱起了西北弹唱人张尕怂的《张老汉》:“他张老汉的眼睛,也是一件宝,想当年把《新闻联播》,看了不少,如今他老了,是老了,就连那个毛儿,他也瞅不了……”姜昆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曲艺元素标签似的贴在上面,而是交叉融合在剧情中,并用家长里短的语言拉近观众的距离。为什么张尕怂的作品在网上有上千万的粉丝追着看?因为他用了最土的语言。”(图片部分由曾瑞提供)

视频来源:湖北省文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