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嗎?姜昆來漢為這部紅色曲藝劇把脈支招

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通訊員 王旭

視訊剪輯 彭柳劉

視訊加載中...

9月11日晚,紅色曲藝劇《三教街四十一号》在武漢劇院精彩上演,12日上午,該劇研讨會在漢召開。包括中國曲協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在内的數十位曲藝界及文藝評論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這部四易其稿,出新,出彩,再亮相的曲藝劇把脈支招。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嗎?姜昆來漢為這部紅色曲藝劇把脈支招

這部紅色題材劇與衆不同

“話說1927年8月的武漢,天氣是又熱又悶又潮……”舞台一側,身穿藍色旗袍的說書人猛擊醒木,聽衆為之一振——94年前的酷暑,老漢口到底經曆了什麼?

是一聲槍響擊碎了車水馬龍的街景?是一場悲哀的死亡暫停了滑稽的放聲大笑?還是石破天驚的湖北大鼓宣告人民之覺醒,中國共産黨指明的新出路就在前方……

《三教街四十一号》由湖北省文聯、湖北省曲藝家協會、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武漢說唱團創作演出。取名自“八七會議”會址,以老漢口人掩護“八七會議”順利召開為切入點,展現了被自稱為“女娲娘娘用泥巴漿子甩出來的”小老百姓、曲藝人,胸懷遠大理想,甚至不畏犧牲的故事。

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葉李,在11日晚觀看完演出後,留戀于武漢劇院久久不願離去,因為那裡是她20年前宣誓入黨的地方,而在那上演的《三教街四十一号》同樣也戳中了她的淚點,“普通的平民在那樣一個時空之下,他真切乞求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為了我們的現實。”

和一般紅色題材正劇不同,《三教街四十一号》将曲藝和戲劇結合,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曲藝項目,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穿插在劇中,是以整部劇有淚點,也有笑點;有故事,也有文化傳承。

但如何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活化曲藝傳統舞台,讓曲藝劇成為一座流動的“博物館”,是與會專家集中關注的所在。

中國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楊曉雪用三個詞總結了觀後感受:“舉重若輕”:用曲藝的方式來做宏大叙事;“哭笑為戲”:整部作品笑中有淚、亦莊亦諧;技藝并重 :無技不成藝,它充分發揮了湖北曲藝的優勢,地域文化和方言的優勢。“總體上來講,它真的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嘗試。因為曲藝是一個傳統的藝術,它有慣性、有惰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延續性,是以我們曲藝的創新往往是非常難,需要這樣的勇氣。”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嗎?姜昆來漢為這部紅色曲藝劇把脈支招

好的曲藝劇還須“就着青年”

除了楊曉雪、葉李,《中國藝術報》評論部主任邱振剛,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湖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陸鳴等來自黨史研究、曲藝創作、文藝評論、文化旅遊、新聞傳播、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就《三教街四十一号》的題材選擇、編排水準一一給予了充分的解讀、肯定與期望。

其實曲藝劇并非新鮮的事物。據楊曉雪介紹,在解放前,常氏兄弟的啟明茶社當時就排演了多部相聲劇來吸引觀衆。上個世紀八十年,北京曲藝團也從話劇中吸取營養,排了不少化妝相聲(需要相聲演員化妝的相聲形式,分為事先畫好妝和因相聲需要而在台上”扮上”兩種,人數多為十幾甚至數十人)。後來有賴聲川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它在海峽兩岸頗具影響力。現在濟南曲藝團的《泉城人家》、河南曲藝團的《老街》系列、上海評彈團的《林徽因》,武漢說唱團的《一槍拍案驚奇》、《杠上開花》等曲藝劇都在不斷亮相、前進中。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嗎?姜昆來漢為這部紅色曲藝劇把脈支招

如何在探索的路上成為“一流作品”,在研讨會上被大家親切感歎:“我是看姜昆的相聲長大!”的本尊、曲藝界的領軍人姜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稱贊《三教街四十一号》有創意、方向準确、表演認真,展現出了藝術上的追求的同時,指出“就着青年”觀點,“老人愛聽這些,但是我們一定要引着青年人進入。要有更多的更鮮明的時代鮮明。”

你知道三教街41号嗎?姜昆來漢為這部紅色曲藝劇把脈支招

姜昆還強調台詞表達需要更加口語化,他現場唱起了西北彈唱人張尕慫的《張老漢》:“他張老漢的眼睛,也是一件寶,想當年把《新聞聯播》,看了不少,如今他老了,是老了,就連那個毛兒,他也瞅不了……”姜昆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把曲藝元素标簽似的貼在上面,而是交叉融合在劇情中,并用家長裡短的語言拉近觀衆的距離。為什麼張尕慫的作品在網上有上千萬的粉絲追着看?因為他用了最土的語言。”(圖檔部分由曾瑞提供)

視訊來源:湖北省文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