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地盘、抢资源、抢百姓,这是历史上绝大部分战争的底裤,当然浪漫的外国人也曾为抢女人干过仗,但在大约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时期,曾经有几场大规模战争打得很诡异,不抢美女不抢地,抢的竟然是一中一外两个和尚。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一名外国高僧住在龟兹国,名叫鸠摩罗什。据载,此人天资超凡,半岁说话,三岁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就看破红尘跟着母亲出家了。他踏破铁履寻访高师,云游西域三十六国直至印度。十二岁,回到龟兹国开始登坛讲法,二十一岁成为龟兹的国师。他深得西域国王们的敬重,由此声名远播,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甚至传到前秦皇帝苻坚的耳朵里。
另一名汉地高僧道安大师在襄阳,苻坚也久闻大名。道安大师乃是高僧佛图澄的弟子,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译著很多,慧远、慧持等名僧皆出其门下。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很像一个肉手钏,因此也被称为“印手菩萨”。
公元377年,负责夜观天象的太史前来报告:皇上!发现一颗大星,预示着有一位“大德智人”要来咱们国家了。苻坚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一听很高兴——嗯……要说这等高人,据朕所知,东晋那边是释道安大师,西域也就是鸠摩罗什大师了,难道应的是他们吗?当即派出使者去请,可惜事都没办成。
这让苻坚先生有点恼火。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那就派兵去抢呗。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公元 379 年,第一场战争发动。</h1>
苻坚指派大军南下,占领樊城后,全力猛攻襄阳,城破,前秦官兵高奏凯歌而还。
接到捷报的苻坚得意地对大臣权翼说:“我用十万大军攻取襄阳,得到一个半人。”权翼不解,他解释:“安公(指道安)算一个完人,习凿齿算半人。”习凿齿也是东晋的一位大贤,但在他眼里,呵!只能算半个,由此可见苻坚对道安大师的推崇。
来到长安的道安大师随遇而安,在哪里无非都是弘法嘛。他给苻坚建议要请龟兹国师鸠摩罗什来研讨教义。道安其时已近七十岁,竟然如此重视一个三十多岁的外国和尚,那就必须把这高人请来。苻坚马上又派出使者远赴西域,想不到人家龟兹国王不乐意,撅了苻坚的面子。
没过几年,机会来了。跟龟兹不对付的鄯善王等人来请兵打架,苻坚也想经略西域,正好把大师给请回来。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公元382年,第二场战争启动。</h1>
苻坚派出了他最能打硬仗的七万精锐部队(要是这些人留下,淝水之战谁赢还真不好说),主帅是名将吕光。此人英勇善战,深得宰相王猛赏识。当年在征讨并州牧张平的大战中,吕光在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曾经将万人敌张蚝刺于马下!
在大军出征前,苻坚交代吕光:
“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阐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罗什大师朕仰慕很久了,这样的高贤是“国之大宝”,我想让他做咱们大秦国的国师。如果你攻克了龟兹,就第一时间把他送到长安来。
前秦军队在西域如汤沃雪,横扫万里。次年,七万虎狼之师平趟龟兹和西域各国的七十万乌合之众,龟兹国被灭,龟兹王白纯被杀。令吕光惊喜的是不仅征服了三十多个国家,西域尽归前秦掌控,更在于他抓到了鸠摩罗什,可以向皇上完美交差了。
385年3月,吕光的大军带着二万多头骆驼和一万多匹骏马,满载西域珍宝东归,在其中的一头骆驼上还坐着奇货可居的鸠摩罗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浩浩荡荡的归途中,中原一场世纪大战已经黯然收场。
苻坚不听已故宰相王猛的金玉良言,也不听道安大师等人的劝谏,执意发动灭晋战争,结果在淝水大败亏输。随后,一切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得不可收拾,前秦不光是国家垮了,连雄才大略的皇帝苻坚也死在了羌族枭雄姚苌的手里。
吕光的大军走到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突然听到了前秦的噩耗,七万人全傻了,国破了,他们无家可归了!
聊可安慰的是,有人有马有武器有珠宝,吕光就在凉州另起炉灶,建立了后凉,龟兹和西域各国都归他辖治。
鸠摩罗什也只能在凉州扎下来。吕光打仗是个行家,却并不信佛,他不断羞辱鸠摩罗什,甚至把他灌醉后逼他破戒。
整整十七年,鸠摩罗什过着半囚徒的生活。然而福祸相倚,这段时间,鸠摩罗什的汉语读写能力突飞猛进,为以后翻译佛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此期间,杀掉苻坚的姚苌自立为皇帝,死后儿子姚兴继位。新上任的皇帝笃信佛法,他知道鸠摩罗什大师在吕光的手里,屡次派人交涉讨要。
吕光不知道鸠摩罗什的价值,但知道他智慧过人,又怕放走他对后凉不利,何况,你姚家还是杀害皇帝陛下的凶手呢!
商讨无果,只能再起刀兵。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公元401年5月,第三场战争打响。</h1>
后秦主姚兴一怒之下派出十万大军直扑凉州。此时吕光已死,他的儿子吕隆根本不是对手,上表请降。
至此,鸠摩罗什的磨砺结束,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被岁月打磨成了一个满脸沧桑的凉州老僧,但历尽千辛万苦,五十八岁的他终于走进了长安城,来到了一直向往弘法的东土圣地。
姚兴以国家最高礼遇迎接了鸠摩罗什,等待他的还有沉默了两百多年的大量佛经和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译经场。在这个专门为他打造的译经场里,姚兴为他配备了五百多名僧人组成的庞大译经队伍。
大师精通经藏、律藏、论藏,是中国三藏法师第一人。十三年后,他和弟子们译出380多卷重要的佛家经典,如《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他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且位列其首。
他的一生本就是传奇,在临终之时又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他离开娑婆世界的时间到了。在临终前,他发了一个誓:“我一生所译的经文如果没有错误,那么死后火化,我的舌头就不会烧坏。”——“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4月13日,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圆寂,终年70岁。姚兴极为悲痛,亲自参加荼毗追思会,几千弟子为大师送行。
火化过程中果然出现了奇迹:“薪灭形碎,唯舌不灰。”正像他所言,肉身在烈火中尽化,舌头没有焦烂,且不断放出形如莲花的光芒。
如今,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有一座鸠摩罗什寺,其中有塔专为安奉他的舌舍利而建,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这也是世间唯一的舌舍利塔。
参考书籍:《晋书》《魏书》《高僧传》《鸠摩罗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