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科书法工作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茶赋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
思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转。宫女?。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
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
之瓯。轻烟细珠。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顾况,浙江海盐县人,字逋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后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晚年隐居。九十四岁去世。
释文:
天地之大,尚有诸多不平事,譬如为何兰花早吐芳而菊花却迟迟绽放呢?上天造化,孕育出茶这样一种极具灵性的作物,但同样也有其它作物生长在沃土而萌芽。文章假借天地不公平实则在赞叹自然界赐给人类这等灵物的同时,也告诉人们自然界的季节性是何等分明啊。接着,文章以带有一种令人叹惋的口吻叹道:南国许多地方多有茶树生长,而天子脚下的北国却不见茶树生长。此处的“下国”与“上林”可有多种解读,平民之地与权贵之地,北方与南方,北国与南国等等。接着作者用略带羡慕嫉妒恨的口气描绘着茶的“造化钟神秀”,却又生长在“下国”。作者以大段的骈文和对比的方法分别铺陈出“上达天子”、“下被幽人”、恩泽四方的魅力——于玳筵瑶席,伴灵液美酒,与名臣上客,贺君门圣寿,这是茶“上达于天子”的隆重展示。滋精素,攻膻腻,发夏日之清吟,涤昏寐,于杏花丛中,桃花洞里,竹林草堂古寺中,这是茶“被于幽人”的深情表演。结尾处则引《诗经·雅》中的“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之句来表达说,知道我的人说我是喜欢茶心忧,不知道我的人该以为我到底在说什么呀。文章最后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来表明隐逸山林、宁静淡泊才是自已的追求,于山野之间即可观涧边幽草,飞泉直泻,有茶炉与越瓯随伴左右,看茶烟袅袅,观细沫漂漂,闻清香阵阵,听山风习习。在“爽气淡云风雨秋”境界里,何须常怀“梦里还钱,怀中赠袖”之叹呢?茶有如此神妙之处,人生还有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