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晚年写过一本自述,回顾了自己生平,书中不少篇幅提到自己的执友、被评为中共36位军事家之一的黄公略。书中详细记叙了一件极有可能影响两人关系的事。
在粉碎敌军第二次围剿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指挥部转移到江西黎川一带做群众工作。一天一个叫黄梅庄的人找来部队,自称是红3军军长黄公略的大哥,要求见彭德怀。
因黄公略的关系,彭德怀曾见过黄梅庄几次,彼此认识。彭德怀让警卫员把人带到军团指挥部,确认是黄梅庄后,他热情地进行了招待,但最终却下令将黄梅庄处决。
彭德怀为何要处决好友的大哥?黄公略对此又是什么态度?这件事要从黄公略说起。

黄公略
黄公略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1898年,父亲是晚清秀才,以教私塾为生。黄公略自幼跟父亲学习,从高小毕业后便子承父业,在家乡教私塾。
黄公略生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经历过辛亥革命,又见识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倒行逆施。当时列强不断入侵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社会乱象,使他抱定投笔从戎,拯救国家的决心。
教了一年私塾后,黄公略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便向同父异母的长兄黄梅庄提出想出去闯闯。黄梅庄长黄公略20多岁,平时就以一副家长姿态管束黄公略,听到黄公略想出去后很不高兴。
黄梅庄说:“目前家里经济困难,又无人照看,你教私塾挣不了几个钱,不如在安心家种田。”两兄弟吵了一架,年底黄公略便从家中出走。
1916年,年仅18岁的黄公略加入了湘军。由于懂文化受到营长器重,被调到营部当文书,不久又被调去团部举办的临时训练队教国文。
一次一个叫彭德华的学员写的两篇文章见解极深,令黄公略折服,他便将此人推荐给营长和团长。彭德华自身本领过硬,得到推荐后不断升迁,官职还总在黄公略之上。他当连长时,黄公略当排长,他当营长时,黄公略当连长……
黄公略看起来像个文弱书生,而彭德华却长得五大三粗,怎么看也不搭边。但两人志趣相投,结成生死之交。随着两人对军阀部队认识加深,深感只有改造部队,革命才有出路。
他们渐渐组织起一批进步知识青年,成立了以彭德怀、黄公略为核心的“救贫会”,最初的目的是帮助被压迫的穷人。
彭德华个性耿直,担任连长时听到当地贫苦百姓诉苦。当地有个恶霸叫欧盛钦,平日里肆意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彭德华一怒之下,叫了几个“救贫会”的士兵将其处决。
不料欧盛钦有个哥哥在省城当参议,一状告到督军署。督军署下令捉拿彭德华,在押赴团部途中,几个士兵对彭德华深感同情,悄悄将其释放。彭德华脱险后,厌恶军阀混战,只能回家种地。
1922年秋,黄公略打算投考湖南陆军讲武堂,邀彭德华一起报考,但彭犹豫不决。直到黄公略派人当面劝说,他才答应。他们顺利考入讲武堂,毕业后又回到原部队,此时彭德华改名彭德怀。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
1926年,正是北伐前夕。原湘军第4师师长唐生智有意投靠国民革命军,并借助桂系力量赶走直系军阀支持的省长赵恒惕。此后湘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军,参加北伐战争。
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北伐军久攻不下。第四次攻城时,担任连长的黄公略身先士卒,带领全连率先爬上宾阳门城墙,炸毁守军机枪。因作战勇猛,战后被晋升为少校。
这时,黄埔军校高级班正在部队中招收青年将领,经上级批准,黄公略报考被录取。在军校,黄公略受共产党人影响,进一步学习了马列主义,开始坚定地支持共产党的路线。
1927年4月12日,老蒋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那是革命最低潮的时刻,地下党员一旦暴露身份便有被杀害的风险,黄公略却在此时毅然申请入党,成为一名党员。
即将毕业时,已经担任团长的彭德怀来信让黄公略到团里创办的随营学校担副校长。当时组织正好想派他到军阀部队中开展兵运工作,黄公略便回到原部队。
黄公略一回来,彭德怀便组织了“救贫会”的几个成员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大家正在讨论随营学校的章程,其中有一句“打倒新军阀”。
黄公略与彭德怀等人分别一年多,并不了解各自的发展情况,加之当时彭还不是党员,黄计上心来,想试探一下他。故意问道:“谁是新军阀?”
彭德怀感到非常纳闷,这个问题就连思想落后的师长周磐都知道,黄公略去黄埔学了一年难道变心了?他直截了当地说:“当然是老蒋!”
黄公略仍然装糊涂说:“我们校长向来遵照总理遗嘱……”一口气说了三个“我们校长”。
生性耿直的彭德怀听完大怒喝道:“好你个黄公略,过去你说要对革命如何如何,现在反了是吧?”
由于会议已经讨论了不少秘密,一位成员一激动拿了一条毛巾往黄公略脖子上一套,用力勒住。黄公略被勒得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蹬右腿,用手指自己的鞋底。幸好细心的邓萍发现了黄公略的异常举动,立即叫停,随后从他鞋底里拆出一张组织的介绍信。
彭德怀看完大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公略,你这是干什么,开这么大的玩笑?”
黄公略愤愤不平地说道:“你现在当了团长,谁知道你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
经过这一次试探,两人的革命理想得到了检验,感情更加牢固。
黄公略早期戎装照
1928年7月18日突发意外,长沙的地下组织住地被敌人查获,他们搜出一张随营学校开给地下组织购买油印机的通行证。师长周磐一看便认出是黄公略的笔迹,立即通过邮电局发电报给副师长李慧根让其逮捕黄公略等人。
恰好他身边的勤务兵陈玉成是地下党员,他将情况通过加急电报发给彭德怀。彭德怀闻讯大惊,一边派人前往邮电局扣住周磐发的电报,一边与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磋商。
他们决定于22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红5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江起义”。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担任红5军军长,黄公略担任委员。他与彭德怀等人一起领导开辟了湘鄂赣苏区,当地老百姓将起义部队称为“彭黄红军”。
平江起义引起了敌军的恐慌,不断调集大部队前来“会剿”。红五军在战斗中受到一些损失,由于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既无法稳定地补给物资,也难以安置伤员。彭德怀提出率主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红4军会师,由黄公略率领部队兵力仍然在原地打游击,牵制敌军。
面对极为艰难的环境,黄公略毅然挑起重担。他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击退敌军的围攻,同时还发动根据地的群众运动。不仅开辟建立了10多个苏维埃政权,部队也壮大到两千多人。
1929年8月,彭德怀率红四军第6纵队打回湘鄂赣边区与黄公略会师,部队合编为红5军,黄公略担任副军长。后来红6军建立,黄公略便出任红6军军长(红1军团成立时,红6军改编为红3军)。
1930年10月,老蒋调集10万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直牵着敌军在根据地绕圈子,以寻找战机。在龙冈战役中,黄公略率领红3军作为主力击溃敌军,并活捉了敌军中将师长张辉瓒。毛主席特意填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老蒋仍不甘心,1931年4月又调集20万大军进行第二次“围剿”。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白云山南侧一条极为陡峭的隘路伏击了敌军28师,将其大部歼灭。敌军师长公秉藩被俘,随后冒充伙夫才侥幸逃脱。
平江起义
毛主席闻讯后大喜,又填了一首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便有了“飞将军”的美称。
接连两次粉碎敌军围剿,黄公略的名字使敌人极为恐慌。老蒋见硬的不行,便开始玩弄阴招,企图以校长身份诱降黄公略,挑拨分化红军。
在第二次“围剿”期间,老蒋就派人将黄公略的母亲及妻子抓到长沙,当做人质。同时又造谣说是彭德怀、黄公略准备投诚,是黄将母亲与妻子送到长沙。
黄公略有一个远房亲戚叫黄汉湘,曾随孙中山参加过革命,后来投靠了军阀吴佩孚。吴倒台后,他便闲居在家。老蒋任命其为中将宣抚使,进驻南昌,特别授予招抚黄公略的任务。
黄汉湘又找到黄公略的大哥黄梅庄,任命其为少将参议,企图利用亲情去笼络黄公略。彭德怀在自述中对黄梅庄有详细描述:
黄梅庄系大学生,黄公略的大哥,大老婆生的,比公略大二十余岁,看起来似公略的父亲。他虐待公略,不给公略钱上大学,贱视公略母更甚。
当时彭德怀的军团指挥部在黎川,黄公略则在南丰搞扩红运动。黄梅庄本想直接去南丰找黄公略,但听到南丰一带在打仗后,保安队员怕死不愿去。黄梅庄便来到彭德怀的指挥部,想让其派人护送去南丰。
在这之前彭德怀就从报纸上看来老蒋任命黄汉湘为中将宣抚使的事情,他对黄梅庄的劣迹也有一些了解。得知黄梅庄突然来找黄公略,就知道他没安好心。但想归想,没有铁证不好处置。
彭德怀知道黄梅庄嗜酒如命,特意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拿出“竹叶青”热情招待黄梅庄。席间,彭德怀不断敬酒,并装出一副不能喝酒的样子说:“你酒量如海,我喝半盅,你喝一盅如何?”
黄梅庄知道彭德怀不喝酒,便想将其灌醉打听情报,但其实彭德怀能喝酒只是平时不愿喝。黄梅庄端起酒杯将一盅酒一饮而尽,还说道:“我喝两盅,你喝一盅如何?”
随后,彭德怀喝了3盅,黄梅庄喝了6盅,醉意已显。他感叹道:“你们红军最近势力发展真快呀!”
彭德怀也假装喝醉回答道:“不快,公略那边才3万人,我这也不过5万人。”
战斗中的红军(剧照)
黄梅庄见彭德怀透露了军队人数,又端起酒杯与彭喝了几盅。彭德怀趁热打铁说:“梅兄冒险来此找公略必有要事,我同公略情同骨肉,有好事千万不要忘了我。”
此时黄梅庄已经半醉,连声推说“不敢,不敢!”
彭德怀接着说:“我们才几万人,能编个什么呢?”
黄梅庄终于没把住嘴说道:“总司令、总司令,公略过去仍当军长!”
彭德怀听到黄梅庄开始露出狐狸尾巴,故意刺激他说:“这是你自己想象的吧,怎么能保证呢?”
黄梅庄急忙回答:“不是,委员长和黄汉湘都有信给公略!”
当时黄梅庄说话已经有些颠三倒四,又喝了几盅后,便叫人剖开随身携带的皮包,从夹层中拿出写给黄公略的信。彭德怀一看,果然是老蒋和黄汉湘写给黄公略的诱降信。
随即,彭德怀叫人安排已经大醉的黄梅庄先去休息,他打电报报告了毛主席和朱德。毛主席十分了解黄公略对党的忠诚,处理此事时并没有背着他,而是指示:“这个问题由公略同志自己处理吧!”随后,总参谋处发了电报给黄公略,征求他对自己兄长的处理意见。
黄公略得知此事后既愤怒也痛苦。于私,黄梅庄是自己的长兄,虽然平日里对自己不好,但那是家庭内部矛盾,完全可以私下解决。况且当时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还在敌人手里,万一处理不当敌人进行报复怎么办?
于公,黄梅庄不仅阻止自己参加革命,现在还甘愿充当敌人的马前卒,这关乎到革命的前途和对组织的忠诚,没有商量的余地。
最终,黄公略痛下决心,不顾被扣押的母亲和妻子,写信给中央称“一刀两断,义无反顾”,请求将黄梅庄处以死刑。
彭德怀得到中央指示后,对黄梅庄进行公审后将其处决。并让与其一起前来的人带着黄梅庄的头颅去见老蒋,彻底断了其幻想。
彭德怀为何未直接将此事告知黄公略?都说彭总是个粗人,但他处理此事粗中有细。
第一彭德怀与黄公略有私人情谊,但更多的是革命友情。即便私人关系再好,但从组织纯洁性的角度来看,双方不应该有私底下的“默契”,这是遵守组织纪律的表现。
黄公略纪念馆
第二彭德怀对黄公略了解极深,明白此事会使他陷入痛苦,甚至担心他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他宁愿冒着友情受损的风险,自己处理此事。体现了彭德怀处处为朋友着想,不惜自己背骂名的磊落情怀。
事后,黄公略致信彭德怀,表示同意其处理办法,两人仍保持着极深的友谊。事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还就此事发布了布告,黄公略大义灭亲的壮举使红军将士深受触动。各部借此事对战士们进行了政治教育,敌军企图从内部瓦解我军的阴谋被彻底粉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遭敌机轰炸,后中弹英勇牺牲。彭德怀闻讯后,极度悲痛,几日无眠。
抗战爆发后,国共再次开启合作,中央曾多次派人去湖南寻找黄公略的妻女。黄公略妻子得到消息后找到徐特立,对中央表示感谢,但她希望在家照顾婆婆,谢绝了去延安的安排。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彭德怀特意致电49军军长钟伟,要其找到并保护黄公略家人安全,后又派自己的侄儿亲往湖南寻找黄公略家人。最终将黄公略的妻女接到北京,进行了妥善安置。彭德怀还经常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照顾她们的生活。
这段往事昭示了两个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一个光明磊落,坚守纪律和原则胜过私人情感。一个信仰坚定,不惜大义灭亲表达自己坦荡的心怀。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个关注@温度历史以免错过更多精彩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