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形容在项羽心中,范增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虽然项羽嘴上称其为“亚父”,在各种军事行动中,对范增也算是言听计从,但随着地位的日益增长,这位“亚父”似乎渐渐地成了块绊脚石。

图 | 项羽、范增剧照
很多人都讲他们二人说到底是性格不合。其实从合作之初,他们就已经是貌合神离,为之后项羽集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谈到两个人的分歧不外乎以下三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7">1.政治目的不同</h1>
范增反秦更多的是出于“国仇”,他痛恨张仪用计谋将楚怀王骗到秦国,更痛恨秦国征服楚国后,给楚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创伤。
图 | 范增剧照
这一点从他和项梁的对话中不难看出: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本身就是一句牢骚话,可范增却深信不疑,甚至用它劝说项梁重建楚国,可见范增对楚国爱得深沉。
范增的本意是让项氏这个楚国的名门望族,扛起楚国大旗,唤醒六国百姓的反秦之心,扶持楚国皇室后裔,逐步实现由楚代秦,统一天下的壮举。
但项羽对秦国更多的却是“家恨”,他的爷爷项燕被秦国名将王翦所杀,作为世家大族,项羽从小就被长辈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图 | 项羽剧照
对于楚国皇室,他的心里并没有十分尊重,更不想将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
项羽之所以拥立楚怀王,更多地是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感觉到楚怀王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后,就命令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悄悄地把楚怀王沉到江底。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出发点都不同的两个人,就这样被时代强行拼凑到了一起,在日后的决策中发生争执也就不足为奇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3">2.军事思想不同</h1>
项羽行军核心在于一个“直”字,擅长的是一力降十会,这种战略打顺风局可以说是屡试不爽。
打襄城时,襄城的军民誓死抵抗,项羽就靠着一味强攻,最后成功破城,破城后还杀了许多百姓泄愤。
巨鹿之战前,宋义是楚军名义上的一把手,他想等着秦、赵打个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利。项羽却想着急速进军,和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
图 | 巨鹿之战行军图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项羽是怎么做的呢,他一刀把长官宋义杀了,全然不顾自身形象的维护。随后的事情更加离谱,他烧了军营里的所有家伙事,砸锅沉船,带着两万多人冲烂了秦军的队伍。
反观范增无论是鸿门献计,还是劝项杀刘,都凸显了一个“曲”字,做的都是奇谋诡谲之事。
一直一曲,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思想发生碰撞,虽然短期内会产生互补的奇效,可由于两人性格的偏执,长期看来只会相互掣肘,影响军事策略的可持续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4">3.范增属于“前朝”老臣</h1>
“前朝”老臣这个群体,对于任何一个上位者来讲,都是既可爱又可恨的角色。在初期权力交接时,他们能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一旦上级大权在握,他们又成了发号施令的绊脚石。
范增作为项梁的军师,在这支部队中的声望自然很高,高到让项羽都不得不拉拢倚靠。
但是在项羽杀宋义、破秦军,收章邯,坐稳主将的位置后,范增的角色不免尴尬起来。尤其在鸿门宴上,范增居然可以跨过一把手,直接对项羽的兄弟项庄发号施令。让项庄违背自己的意愿,拔剑试图杀掉刘邦。
图 | 鸿门宴
最令项羽气愤的是,范增居然还丝毫不顾自己的面子,刘邦逃走后,在张良面前给自己甩脸子,怒斥自己: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三春寒。”
范增敢这样在外人面前,像数落儿子一样数落项羽。已经让项羽感觉到了这位老臣对于自己的威胁。
这种时候,范增不仅没有想办法,暂时地淡出项羽的视线,模糊自己“前朝”老臣的光环。反倒经常在项羽跟前晃悠,天天唠叨着:“刘邦到哪了,杀了刘邦吧。”
哪怕项羽真的采取了他的计谋,对刘邦穷追不舍,可同时对这位“亚父”的疑心也越来越重,隔阂也越来越深。
这一点恰恰被陈平抓住,他只是略施离间计,就成功分化了项、范一把手、二把手的合作关系。
对于上下级来讲,只有共同的利益追求,或者相似的理想信念,才能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如项羽和范增这样,貌合神离的领导和下属,只能走向失败。
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哦,您的每份支持都会成为我创作的动力!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祝愿各位读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