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作者:大同市博物馆

他是一位悲情的帝王,

两岁丧母、九岁丧父,

一生都生活在祖母冯太后的笼罩下。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以一己之力成功南迁,

将汉化改革融入到鲜卑的方方面面,

他又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

他的亲生母亲是谁?

他为何极力主张南迁?

他就是本期的主角——孝文帝

11

孝文帝改革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网络图)

01、王子的忧伤!

公元468年八月,北魏历史上最出彩、最负盛名的帝王出生,他就是孝文帝。这个将要影响北魏政权走向的帝王从一出生就受到了其父献文帝以及祖母冯太后的重视,为此献文帝大赦天下,改元皇兴。此后不久,小王子拓跋宏被立为太子。

王子出生了,好嗨哟!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胡俑(复制品) 2000年北魏宋绍祖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如果是其他朝代,被选为太子,荣登九五之尊,这是何其荣耀的事情!但在北魏“子贵母死”制度下,谁被立为太子就意味着将自己的母亲送上了断头台,孝文帝也不例外。《魏书》记载:皇兴三年(470年),在拓跋宏被选为太子的这一年,其母李夫人去世,至于去世的原因史书没有提及。不过按照时间前后推测,如果不是突发疾病,极大可能是由于子贵母死制度而被赐死。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北魏女俑 1965年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至于其父献文帝更是悲剧性的人物,2岁丧母后由冯太后抚养,12岁登基称帝,却是养母冯氏执掌朝政。14岁时儿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才以“躬亲抚养”之名退出朝政。不过献文帝仅仅亲政了4年,在他18岁的时候,迫于冯太后的政治压力,不得已将皇位禅位于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尽管如此,献文帝还是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476年,年仅23岁的献文帝突然“暴崩”,近十年的皇权与后权之争最后以献文帝的被害身亡而告终。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陶俑 2000年北魏宋绍祖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02、是妥协还是反抗?

献文帝去世后,年仅9岁的拓跋宏继位,冯太后按照惯例再一次临朝听政,这一次临朝听政持续了15年之久,一直到490年冯氏去世为止。可以说这15年北魏王朝的真正统治者是文明太后冯氏,孝文帝仅是陪衬,甚至是“傀儡”。但在这段时间冯太后主导的“太和改制”正式开启,也使平城进入历史最盛期。

我们是“石头上的王朝”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石雕棺床 1965年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石雕帐座 1965年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也许长大后的孝文帝知道母亲被害、父亲惨死,但此时的冯太后经过长期的经营,在朝廷内外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羽翼未丰的孝文帝只能乖乖地听从冯太后的安排。尽管在这十几年间,冯太后有过废黜孝文帝的想法,但终因养育亲情、朝臣谏言以及孝文帝的“乖顺”作罢。而这样战战兢兢的帝王生活一直持续到490年。

终于扬眉吐气了~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石雕武士俑 2002年大同二电厂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太和十四年(490年),年近五十的冯太后去世,此时冯氏集团的余威尚在,孝文帝以帝王的规格安葬了祖母冯太后,甚至为了“表达孝心”或是为了让冯氏集团的人员安心,孝文帝在文明太后永固陵的西侧为自己修筑了寿宫(万年堂),似乎要永远地陪伴在祖母的身边。而事实上,三年后孝文帝就急着南迁,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在洛阳为自己重新修建陵园,于是平城方山顶上的寿陵就成为一座虚宫。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方山永固陵(网络图)

永固陵处于御河上游的高阜(土山)之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脚下依稀可见的平城皇宫,象征着文明太后生前驾驭平城政权的威势。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永固陵与万年堂(网络图)

与永固陵的宏大、气派相比,孝文帝的寿宫则显得寒酸许多,这正反映了两人生前的控制与从属的关系。

03、为何要远离平城?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北魏区域图(网络图)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孝文帝迁都路线图(网络图)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守孝刚满三年,就急着规划南迁。这年八月他以伐南齐为名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九月孝文帝中止南伐,胁迫群臣商议迁都洛阳之计。十月命尚书李沖在洛阳进行都城营建。次年十月孝文帝正式迁离平城宫。从此,方山顶上伴随冯太后的孤魂就只剩下孝文帝的虚宫。随着北魏六宫、文武大臣尽迁洛阳,文明太后意欲俯视平城、监视孙儿的愿望落空。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玻璃注 1986年大同市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对鸟纹铜饰片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底长12.5厘米、高11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镂空龙纹金牌饰 2002年大同平城区迎宾街北魏墓群出土 长4.6厘米、宽3.7厘米、厚0.2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冯太后与孝文帝联手打造的“太和盛世”并没有随着北魏都城的变迁而被历史淹没。1500年以后,随着司马金龙墓、宋绍祖墓等一众贵族墓葬的发掘以及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平城盛世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玻璃珠项链 2011年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玉石串饰 2002年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孝文帝为何急切地主张南迁?

除了平城地处偏僻难以控制广大中原地区以及平城旧部游牧传统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等因素外,孝文帝试图竭力摆脱冯太后势力的笼罩彻底掌控北魏政权的因素占很大成分,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迁都洛阳后就积极地培植拥护自己的新贵族,而杀死一批冯氏当年的旧功勋了。

04、一场换血的改革!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尽管孝文帝想要摆脱冯太后集团笼罩下的阴霾,但他却无法清除冯太后对他的性格影响,也难以抹掉冯太后对他的教育作用。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陶马 2000年北魏宋绍祖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于是南迁洛阳以后,冯太后的“太和改制”并没有停止,相反孝文帝将冯太后时期的汉化改革进行得更加彻底。具体措施如下:

易服装:规定鲜卑人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

讲汉话:以汉语为国语,禁止朝臣讲鲜卑语;

改汉姓:改鲜卑复姓为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纥骨氏改为胡氏等。

定族等:孝文帝按照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将鲜卑族的门第分成三六九等,并以此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为了使鲜卑与汉族进一步融合,还大力倡导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并身体力行将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的女子充入后宫;

改籍贯:孝文帝下诏:凡迁徙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埋葬在河南,不得归葬平城,使其后代的籍贯从此改为洛阳而不再为平城人。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为何举国南迁?

孝文帝出行图(网络图)

然而正当孝文帝大展宏图、一统中原的时候,却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突然离世,年仅33岁。此后北魏王朝政局动荡,历经30年风雨飘摇后走向灭亡。

“孝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他的这场改革如同为北魏王朝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使鲜卑与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真正地融入到汉族之中。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气势恢宏的文化大碰撞更促就了百年之后的隋唐盛世……”

策 划:王利霞

摄 影:李 航

文 案:王利霞

水 印:乔 支

排 版:王雅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