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就是北魏王朝。这个王朝很拽很拽,当初西晋司马家不给力,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乱七八糟。

琅琊王司马睿一看,这不是我的机会来了吗?果断南下建立了东晋王朝,谁知道刚开国,这哥们就成了傀儡。

而北方继续处于混战之中,一直等到一位英雄人物拓跋珪的出现,北方才稍微有了那么一丁点儿统一的迹象。北魏王朝,在拓跋珪的带领下,大杀四方,几乎没有对手。

拓跋珪死后,他儿子拓跋嗣继位,继续将国土向南推进,终于将北魏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淮河流域。

当然了,拓跋珪和他儿子拓跋嗣都是打基础的人,真正完成北方统一的,是他们的后代拓跋焘。

作为拓跋珪的孙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猛了。他向北多次把柔然摁在地上摩擦,向南陆续平定北方各国,大夏、北燕、北凉、仇池、吐谷浑全都在他的脚丫子底下混饭吃。就连南朝的刘宋王朝,也被拓跋焘打得仓皇北顾。

如此强盛的北魏王朝,却在多年以后,遭遇了一场致命的起义,那就是北魏六镇起义!这场起义结束后,没几年北魏就灭亡了。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一、六镇起义是怎么回事?

拓跋珪那个时候,柔然很强悍,总是趁着拓跋珪南下的时候,偷袭他们的大后方,真是个烦人的小妖精。无奈之下,北魏只好在北方设立了六镇边军,以此抵挡柔然的进攻。

即使在拓跋焘时期,六镇边军的地位都非常崇高,为啥?因为他们担任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柔然虽然不是拓跋焘的对手,可他们跑得快啊!等入侵的消息传到拓跋焘那儿,人家早就跑得没影子了,因此守军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所谓六镇,也就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六镇。

那时候北魏六镇的地位别提多高了,由于拓跋焘要扫荡中原,所以北方边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干达官显贵们,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六镇去镀金,回来就是有战功的将军了!

所以说,北魏六镇巅峰时期,要啥有啥,工资待遇、福利奖金全都是超一流水准,大家挤破脑袋找关系都要去六镇参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北魏把自己守得固若金汤,这谁扛得住啊?抢不到东西的柔然,没多久就吃不消了。恰好手底下的小弟高车族反水,柔然忙着内战,压根没工夫再南下搞北魏了。这个时候北魏朝廷忽然发现一件事:为啥还要那么高薪水养着这些没太大作用的边军?

这是典型的过河拆桥的思想,不过的确很现实。尤其是北魏将都城迁徙到洛阳以后,北魏六镇的地位再次下降,过去他们守卫的是都城,如今都城南迁,六镇的存在感就更低了。

六镇军官们的待遇严重下降,福利奖金别提了,就连工资都不按月发了,你说他们能爽吗?过去大手大脚花钱惯了,如今光支出,没收入了,这不是要人家老命了嘛!

为此六镇军官们开始压榨手里的士兵和镇民,没办法,大鱼吃小鱼,小鱼只能吃虾米了。整天和柔然打交道,那地方民风彪悍得很,士兵和镇民怎么可能甘愿受欺负?

于是乎,公元523年,一个叫破六韩拔陵的沃野镇镇民发动起义,诛杀了本部镇将,宣布反叛北魏,由此拉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六镇起义。11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二、孝文帝改革,是不是六镇起义的主要推手?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王朝,和一般的汉人王朝不同的是,他们比较崇拜自己的鲜卑文化,在建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鲜卑文化一直凌驾于汉文化之上。

可伴随着北魏朝廷的深入了解,这帮鲜卑贵族算是彻底开眼了,什么情况?汉文化居然这么优秀?为此这帮人义无反顾地开始研习汉文化。

尤其是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对汉文化的学习,几乎到了巅峰。元宏不光自己学,还要全国一起学,因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运动,就这么展开了。

第一,元宏将鲜卑拓跋氏改为汉人的“元氏”,以此立下改革的决心。同时给一帮贵族也改了姓氏,比如拔拔氏改为长孙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尉迟氏为尉氏等等。

第二,不准朝堂之内再说胡语,也就是鲜卑话。好家伙,这项改革力度就比较大了,大家全都要改说汉语,一时间,汉语补习班开满了整个都城。

第三,迁都洛阳!这项改革的阻力是最大的,因为过去大家在平城生活美好,学区房都买好了,各种不动产都在平城。如今元宏一句话,就要让这么多不动产贬值,简直把这帮人给逼疯了。当然,该迁都还是要迁都的。

第四,促进鲜卑、汉人通婚。这事儿元宏自己带了个头,主动将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等汉人士族家庭的女子,纳入自己的后宫。同时他也做主,让自己的弟弟娶了一堆汉人士族家庭的女子。

在孝文帝的一顿操作之下,北魏汉化的进程相当快,汉文化在北魏大行其道,简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北魏六镇边军。

孝文帝改革的过程中,迁都洛阳,对六镇边军的打击是最大的。改姓氏可以忍,说汉语也可以忍,甚至通婚也没啥关系,这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唯独迁都洛阳,对六镇边军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为啥?过去平城紧挨着北魏六镇,六镇边军负责保卫京城,地位相当高。如今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方就剩下了一地鸡毛,过去都是贵族子弟戍边镀金,如今北魏朝廷把大量囚犯送到北边来戍边,这也是为啥后来边军和镇民发动起义的重要原因。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仅仅过了28年,北魏六镇便爆发了起义。又过了11年,北魏宣告灭亡。所以你能说这中间没点关系吗?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三、汉化改革和六镇起义,在东西魏时期,依旧有很深影响。

尔朱荣平定了六镇起义以后,压根不知道怎么处置六镇降卒。这帮人也算是北魏子民,而且数量庞大,正当他伤脑筋的时候,他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给宰了。

自此北魏再次陷入了大乱之中,高欢收拢了一大部分六镇降卒,公然宣布反叛尔朱家族:没有尔朱荣的尔朱家族,那就是渣渣!

在高欢的一顿操作之下,尔朱家族终于败亡,而高欢也成为了北魏大丞相,夺得了北魏的最高权力。

与此同时,关中地区的贺拔岳,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北方大多数人都归顺了高欢,唯独他就是不服气!为此高欢设计,让侯莫陈悦将贺拔岳给宰了。

本以为关中之地唾手可得,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宇文泰。宇文泰这个人太猛了,20多岁就接管了贺拔岳的部队,成为了关陇地区的老大。这个时候北方就剩下了高欢和宇文泰对决了,北魏也因此一分为二,成为了东魏和西魏。

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王朝。而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辅佐下,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因此在这个历史的风口浪尖,选择哪种文化治国,再次摆在了双方跟前。

第一,宇文泰以及北周。

宇文泰最初是想恢复鲜卑化风格的,不仅恢复了大家的鲜卑姓氏,而且还给汉族大臣赐鲜卑姓,比如隋文帝杨坚就被赐姓普六茹,唐高祖李渊他们家则被赐姓大野。

可后来他发现这也太难了!首先宇文泰手里的鲜卑人远远少于汉人,其次汉族豪强在关陇地区的实力强悍。

因此最后宇文泰还是选择了妥协,和汉人豪强握手言和。这么一来其实北周整体风格虽然有鲜卑色彩,可主色调还是以汉文化为主的。比如说恢复周礼就是典型的标志。

第二,高欢以及北齐。

高欢是汉人,很多人觉得他应该崇尚汉文化,那还真不是。他是鲜卑化的汉人,所以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国,他都愿意搞鲜卑那一套。

对孝文帝汉化改革,高欢很不感冒,没办法,他手里的鲜卑人实在是太多了,不给他们足够的利益,还真没法子搞定这档子事。

可是高欢的后代们,对汉文化的热爱,却丝毫不弱于孝文帝。他们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其实就是对汉文化发展的一种探索。

只可惜,北齐的军事主体依旧是鲜卑人,所以说他们想搞彻底的汉化改革,并不容易。毕竟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结果,至今历历在目。

这两种文化的碰撞结果,不言而喻。北周的汉化改革十分成功,关陇集团做大做强,逐渐成为了北周的主体。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带领下,北周终究还是灭亡了北齐。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了六镇起义的爆发?迁都洛阳才是关键

总结:隋唐还是要感谢一下北魏孝文帝的。

其实对于一个鲜卑王朝的领袖人物来说,汉化改革的确需要很强大的魄力。明知道是好东西,可是阻力太大,弄不好就要亡国。

可孝文帝元宏偏偏就是有这个魄力,反观北齐,一直在汉化改革中试探着,却没有正儿八经地落实过汉化改革的思想。结果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

反倒是宇文泰家族对汉文化的妥协,最终使得北周王朝越来越强大。当然了后遗症就是关陇集团不断做大,逐渐架空了鲜卑宇文家族。

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和建立唐朝的唐高祖李渊,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也都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受益者。毕竟文化认同,往往比军事打压还要重要。

参考资料:《魏书》、《北齐书》、《周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