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边有郭嘉说“绍有十败,公有十胜”,与之对应,袁绍这边的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把曹操的头疼都给骂好了。文章结构大体相当,一边说着曹操残贤害善、祸国殃民,一边说着袁绍肩负汉室荣辱。
从结果来看,官渡之战的走向直接决定了郭嘉和陈琳的这两篇檄文到底谁能一战封神,谁又遗憾成为沧海遗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易中天老师2006年的一期节目,让谋士郭嘉火了足足15年。但老实讲,郭嘉虽然很厉害,但还未达到大家如此之期许</h1>

“你不能说刘备这边来了一个诸葛亮,曹操那边死了个看门的,这个就没有关系。”可能他也没想到,他把郭嘉的重要程度同诸葛亮进行对比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可这个美丽的玩笑竟让谋士郭嘉足足火了15年。更有甚者,故意放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流量营销话题哗众取宠。
郭嘉当然很厉害,但作为顶级谋略家还差点火候。
谋略家诸葛亮有隆中对,谋略家荀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郭嘉在战术层面的表现相当抢眼,但要说战略层面的谋略,显然有些不太够看。
严格来说,十胜十负论其实和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是一种文体,檄文。当然要夸自己老板,顺便贬低一下敌方boss。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为袁绍檄豫州,写尽了胜利者背后的阴暗</h1>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
都说曹操喜欢盗墓发军饷,可当您翻遍三国史书,显然只有《为袁绍檄豫州》中有着些许记载。“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九个字倒是给后世留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想来也是,魏晋统治者怎么可能记载魏武帝曹操的不好。
即便到了后来三国演义时代的尊刘贬曹,大家能想到骂曹操的词,无外乎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的那些词。
郭嘉的十胜十负论您可能都没看过全文,翻译过来还要联系语境和历史场景,但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您看文言文也几乎都能看得懂,这不就是那个三国演义小说里骂曹操的那些东西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您要是曹操,您的头也不会再疼,因为真的是大敌当前</h1>
郭嘉的十胜十负论再强,他只是帮助曹操重拾信心,不会影响到袁绍。而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就不一样了。这边把袁绍的士气搞得嗷嗷叫,转眼又把曹操的那边搞得内忧外患。
曹操刚刚把持汉献帝,掌权未稳,陈琳就把他攻击得一无是处,隐隐还要号召汉朝老陈造反响应。大有揭露曹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带着大家弃暗投明之举。
您是曹操,您的头还会疼吗。
真的是大敌当前,相比于兵马那种有形的压力,袁绍这边的舆论大师陈琳,把心理战、宣传战玩得淋漓尽致,关键是防都防不住。也难怪属下那么多人都动了倒戈之心。
只可惜,历史选择了曹操,十胜十负论也彻底打败为袁绍檄豫州被世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