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作者:冰爸客

冰爸冰妈,在冰球王国加拿大是一个值得敬佩和备受尊重的群体。

冰球赛季里,他们时常要顶着刺骨寒风、冒着鹅毛大雪接送他们的冰球少年参加训练和各种比赛;在非赛季里,他们有时也要顶着烈日骄阳、冒着暴风骤雨接送冰球少年参加冰球夏令营和夏季比赛。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总结的少儿冰球父母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列表(可点击看大图)。

在中国,就我所知,自从2000年以来,随着少儿冰球培训和比赛在北京重获新生和快速发展,这里的冰球父母也像加拿大的冰爸冰妈们一样,为他们的冰球少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冰球父母在孩子的冰球成长之路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正因此,每年的NHL选秀第一轮实况转播,被选中的球员在接受采访时,首先感谢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和其它有关的家庭成员。

这个视频是加拿大冰球新星Cater Hart的妈妈和姥爷现场观看他在 NHL首场比赛,这是Cater Hart守住对方第一次射门的瞬间。Cater Hart的家人是优秀的冰球父母,这对于Cater Hart的成功有很大帮助。Cater Hart是2017年加拿大U20队赢得U20世锦赛冠军的守门员。在NHL赛场上,Carter Hart最近创造了作为不满20岁的守门员连赢8场的纪录。

当然,在艰辛和荣誉的背后,也有一些冰球父母在冰场内外制造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如何指导冰球父母做到更好,就成了少儿冰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一环。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一般来说有五种典型的冰球父母,见插图: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问题较多的就是第四种——批评训斥型的冰球父母,他们的言行让冰球少年很难从冰球运动中获得乐趣,甚至丧失自信;

问题最大的是第五种——裁判教练型的冰球父母,他们对教练和裁判的工作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妄加评价,他们还会横加指责其它冰球父母和冰球少年,这是导致冰上冰下不愉快事情发生的一个主要诱因;

还有更糟糕的,那就是批评训斥型和裁判教练型兼而有之的冰球父母。

插图里的第二和第三种冰球父母通常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第一种类型的冰球父母——理智的坐在看台上观看孩子的训练和比赛,做孩子的忠实观众,为孩子加油助威。

我再来说说冰球父母过分批评和严厉训斥孩子会有怎样的问题。

今年一月我回北京出差两周,晚上有空就去和昔日的队友和球友打冰球。一天在博大路某冰场更衣室里,我和几个球友看到一个冰球妈妈一边给刚下冰的孩子脱护具,一边大声不停地严厉训斥和吓唬她六岁的冰球娃,旁若无人。

孩子不知所措,一边恳求、一边落泪。冰妈反反复复质问孩子的一个原因是为什么训练不认真;另一个原因是说孩子的两个技术问题:一是孩子在一打一时为什么不拉杆,二是孩子射门时为什么往守门员身上打。我没有看到实际的场面,不能妄加评论(下一期我将讨论少儿冰球的训练和比赛的一些具体问题)。这里,我只想告诫冰球父母,不能简单粗暴的责怪孩子和伤害孩子学习打冰球的兴趣。孩子只有从心里喜欢和热爱冰球运动,才能有内在的动力认真刻苦地训练,才能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地运用所学的冰球技战术。

我想,导致冰球父母盲目训斥自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对孩子在冰球上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冰球少年进行不合理的比较。

1)为什么会有不现实的期望?

许多冰球父母都是所在行业的精英和成功人士,他们也想把自己在其领域里的成功顺理成章地继承到他们在冰球场上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冰球赛场上的精英。他们非常重视孩子在冰球上的发展程度和训练进度,为此投入了可观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作为投资回报,他们期望孩子能够从成为所在球队的小球星开始,不断进步成长为城市乃至国家同龄冰球少年中的佼佼者。

望子成龙本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无可非议,关键是,冰球父母要理解在冰球这项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集体球类运作中,孩子获得成功的难度要比在其它运动和其它兴趣爱好中达到相似成就更大。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左右着孩子在冰球上的进步速度和所能达到的竞技高度,一些因素是冰球父母能控制的,另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冰球父母要支持和激励孩子在训练和比赛中努力进取,同时坦然接受孩子在冰球道路上的成长过程和结果。

2)为什么会有不合理的比较?

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可以比较两个孩子在冰球上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与其他孩子都是不同的。看待孩子的进步速度和评价孩子的进步程度,唯一客观的比较方法就是孩子自己与自己比较,这样更容易看出孩子在不断取得进步。

冰球父母要帮助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打球风格;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打球潜能,而不是邯郸学步式的盲目效仿其他孩子的长处。

冰球父母不要忘记,让孩子打冰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冰球这个平台塑造孩子的人格,学习人生的技能,给予孩子一个健身娱乐、以球会友的生活方式。冰球父母不要以牺牲孩子打冰球的乐趣和切实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让自己的面子更好看。

Mikey Dipietro是2017年加拿大U20队参加U20世锦赛的守门员,这是她的母亲在谈自己作为守门员母亲的感受——令人神经紧张,需要很好的自我调节。

其次,我们谈谈裁判教练型的冰球父母。

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冰球父母都没有自身参与冰球运动的经历,甚至在自己孩子参与冰球运动之前对冰球运动一无所知。但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随着自己孩子冰球球龄的增长,一些冰球父母也久病成医了,逐步了解了一些比赛规则和一些冰球的技战术知识,慢慢对比赛和训练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幸的是,这也会导致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一是对比赛裁判在比赛中的某些判罚不满;二是对教练的训练计划、方法和比赛临场指挥多有微词;三是亲自出马做教练,指导自己的孩子训练和比赛。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冰球父母,尤其是那些身处高级领导岗位的冰球父母应该给自己的冰球少年做出尊重裁判和尊重教练的表率。如果发现了裁判和教练的问题,应该通过正当渠道反应给有关管理人员去处理。在公开场合当面和背后评价、指责裁判和教练通常都是于事无补的,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冰球比赛是一种很容易让人情绪化的过程,但冰球父母们还是应该谨记,当看到对方球队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犯规或严重犯规时,不要直接找对方犯规孩子的家长去理论,这是导致许多冰球父母之间冲突的一个主要根源。如果对教练的临场用人安排,也就是教练给自己孩子的上场时间有异议的话,要以球队比赛的大局为重,要理解教练的用人安排。

冰球父母亲自教孩子打冰球更要慎重。久病成医,不等于就能对症下药。如果只是纸上谈兵、一知半解,却没有任何或一定程度的打冰球经历和能够传授小孩打冰球的实践经验的话,还是不要亲自出手执教孩子。搞不好只是用心良苦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伟大的冰爸冰妈,从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起

2018年3月29日,芝加哥黑鹰队在与温尼伯喷气机队比赛之前,芝加哥黑鹰队的布伦特·西布鲁克站在他的父母苏珊和加里、他的妻子戴娜·马塞勒斯、他们的孩子和他的弟弟基思的身边,庆祝自己的第1000场NHL职业赛。这样的仪式在NHL很常见,因为每一位冰球运动员的荣誉,都饱含着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无私支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北京和在加拿大渥太华这边冰场的公共滑冰时间,我都看到过一些冰球父母站在冰场边或冰上指导自己的孩子练滑冰,很多时候是在让自己的孩子重复不对的动作。这样训练看起来省钱省事,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孩子练的方法不对只能适得其反,浪费时间,日后也许会付出更大的投入来改变误练形成的不良滑行习惯。对于没有接受过冰球正规训练和没有参加过一定水平和数量的正规冰球比赛的冰球父母来说,能够监督自己的孩子按照教练的要求在公共滑冰场练习就已经是尽职尽责了,不要越俎代庖,轻易亲自做孩子的教练。

总之,冰球父母带孩子参与冰球运动,要本着冰球伴随孩子茁壮成长的原则。支持、鼓励孩子去尝试新的东西,培养孩子把冰球作为终生的爱好,享受冰球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重在孩子打球的成长过程,不在于打球的最终结果;重在孩子学习和掌握冰球技战术的点滴进步,不在于对达成某种成绩和成就的过分看重。

祝愿每一位冰球父母在与孩子共同努力的冰球之路上共享精彩的瞬间,珍惜难忘的经历,留下美好的记忆,打造永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