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派对在我身边"散文(11)|为国家摆放美丽的餐桌,为家人砍掉野生青蒿素——我和奶牛秘书的故事

作者: 陈宇

"派对在我身边"散文(11)|为国家摆放美丽的餐桌,为家人砍掉野生青蒿素——我和奶牛秘书的故事

鲜艳的红旗,极好的例子,是我精神引导的成长道路和力量的源泉。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叫李恒三,他既有智慧又有力量,吃苦耐劳,以奶牛养殖为起点,带领村民走上繁荣、幸福的道路。从他的身体里,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面前的痛苦,也看到了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伟大和平凡。

在河南省南阳市美丽的白河岸边,有一个小村庄,这是白河冲积形成的洼地,为什么叫西淮。这里水草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西淮人有着悠久的养牛传统,随着南阳市城市框架的逐步拓宽,距离市区仅十里西淮村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村支书李恒三因地制宜,引领我们奶牛养殖业做大做强,使这种萧条成为三色鸽子奶制品鲜奶基地,西淮村也成为知名的富裕村落。因此,人们亲切地称李恒三为"牛书记",李恒三也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新闻人物",首届"河南省十大农民标准"、"全国模范劳动"。他是名副其实的财富领袖。

我在2005年夏天遇到了李恒三爷爷,当时我11岁,他62岁。暑假期间,我在父亲的诊所帮忙。有一天,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爷爷让我把一杯水递给他,我抬起头说:"这个爷爷李恒三,不是全国模范劳动者吗?"此前在南洋市举行的15世纪小学少先队进队仪式,他给我们汇报了,我对这位"劳动模范"爷爷也有一定的印象。李恒三衣便,低调,看起来很亲切。每当人群称赞他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品德高尚,是大家的榜样时,他就笑着回答:"颁奖。是党的政策是好的,整个村子也很辛苦,我刚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一个接一个,我和李爷爷就熟悉了,也变得健忘了。我经常缠着他给我讲过去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好共产党员的成长。

1968年,从南洋林业学校毕业的年轻共产党员李恒三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怀着远大的理想回到家乡,立志建设新农村,过上富足的生活。回国后,他当过电工、通讯员、村长,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理念的富足"理念"的新型农民。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帮助下,李恒三就像水里的鱼。1981年,他种植了1.8英亩的起泡树苗,这是第一个在彼此相距几十英里的范围内发展"泡沫经济"的树苗。后来,他投资8000元在村里建立了第一个租赁站。

1995年,李恒三拿出3万多元,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一起,筹集资金到陕西买了12头澳洲"花牛",带领西淮十几个村民开始养牛,卖牛奶为主业。为了让乡亲们在生意上取得成功,李爷爷全身心地投入到养牛事业中。有一次,村民刘长锁的奶牛很难生产,生一头小牛并不容易,小牛还没呼吸,他立刻躺在那里为小牛做人工呼吸。十五分钟后,在他及时的救助下,小牛终于活了过来,身上沾满了鲜血和粪便。李爷爷说,农村基础单薄,基础差,输不起,创业时一定要千里小心,非常小心。李恒三的细心、细心、耐心,最后换来了村里的养殖生意稳扎稳打。到1997年底,全村优质奶牛已发展到500多头,成为知名的奶牛养殖基地,西淮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1998年,54岁的李恒三成为西淮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赶紧为村民做实事。面对困难时,他最常见的口头禅是"只要心不退,路总是比较难"。西淮村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足,一开始他借钱给大家买牛,时间久了,还不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发展水产养殖的资金问题,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将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支加协会、党团信用社"的"双加"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不良问题, 也解决了农民贷款困难的问题。2004年8月,西淮村第一党集团信用社的每位农民首次获得5万元的授信额度。资金畅通后,奶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西淮成立了"党团信用社"、"奶牛养殖协会""运输协会"等13个群众性组织。

随着牛奶产量的激增,牛奶接收经纪人任意定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李恒三认为,只有与大型乳制品经销商建立购销渠道,才能稳定牛奶价格。20多次到南洋,十几次到郑州,李恒三给多家龙头乳品企业提拔西淮村的牛奶产量和品质,也以一些优惠条件相互吸引。南洋三色鸽子乳业公司消息传出后,投资120万元,以股份制的形式在村里建了一个挤满数千头奶牛的牛奶站。牛奶站建成后,不仅大大降低了村民的劳动强度,牛奶价格从过去每公斤1.4元的最高价提高到1.8元。该村的乳品业年收入稳步增长150多万元。科是领跑者,"双加"模式是两翼,再加上大型加工企业的推动,华西经济开始腾飞。

"派对在我身边"散文(11)|为国家摆放美丽的餐桌,为家人砍掉野生青蒿素——我和奶牛秘书的故事

西部大萧条的日益繁荣并没有忽视教育和基础设施的短缺。当时,村里小学有两间教室,都是危险的房间,孩子们经常在露天上课。面对财政困难,李恒三带领村"两委"向村厅出售住房,用收益和20万块砖、几十块预制板等建材,新建了31间新学校,新建了31间教室、办公室和教师宿舍。他筹集了1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宽4米、长4.5公里的通村沥青路,进而努力使自然村落也通过沥青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行业的蛋糕越来越大,再加上前期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村里条件逐渐改善,已经能够满足大型奶牛养殖的硬件要求。生活是丰富的,也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李恒三带领村民仔细调研,认识到西淮奶业的发展确实是最佳选择,应该"咬青山不放松",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并决定走生态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村支部规划建设了村外主干道两侧170个养殖单元,建成集奶牛养殖、鲜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小区,投资2500万元建设600头奶牛养殖场,形成综合奶牛基地,走"田间耕种草牛牛粪沼气沼气-沼气蒸煮-沼肥场"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现在走在西淮村,一栋单元式农舍干净明亮,一排花草树木环绕的前厅,4条垂直4横8村道路均铺有沥青,文化大院、健身广场逐步建成,村民们在"钱袋"鼓起的同时,开始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牛书记李恒三的影响下,"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我们党,人民选择了我们的党,我们党又如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幸福。李爷爷经常教导我,一个人的能力越强,能力越强,能服务的人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身体那种"俯身为骡牛""不用鞭打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个独特的表演不是春天,春天的花园里开满了鲜花。这是李恒三经常说的一句话。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决心不丢掉一个村民。他和村里"两委"成员"一人一家"结对扶贫户,根据老百姓的需要,因为户籍、病,最终让西淮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在李恒三的带领下,西淮村已成为著名的富村、明星村。

"莫道桑桑傍晚,因为霞还是满天。李恒三爷爷退休后,联合了几位老党员,组成了"黄土地"使命,以戏剧、短剧、相声、戏剧等形式,宣传党的恩惠民政策,歌颂身边的好人,用农村的小舞台宣传致富思路,传递正能量, 足迹遍布南洋、马店、平顶山、许昌等地。疫情期间,李恒三、卢旭东、赵克明等几位老党员,还组成了老党员突击队,拿出喇叭和喇叭,每天在村外到村,及时通报疫情信息,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承诺和奉献精神。

信仰的荣耀是不可磨灭的,榜样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前进。离开校园去上班,我也开始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在和李爷爷辞职时,他给我发了两首诗:"为国家摆放一张漂亮的桌子,为家人切野青蒿素。"作为北京的一名基层公务员,虽然工作多样,涉及方方面面,很苦涩累累,但李恒三爷爷的生活态度和党员的信仰,永远是照亮我心灵的火炬。

站在跨越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无数共产党员像李恒三一样,在岗位上无私奉献、创新创造,他们用"成功不一定要在我"的心态和"成功必有我"来承担,让成千上万的气象村、千家万户在"站起来, "富强"中的历史性飞跃,触动伟大政党不变的心。

作者为北京市直属机关干部

本文刊登于2021年第17期《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出版,是一本以发展、宏观、地区、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等为主题的综合性半月刊杂志,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权威且可读。《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家中拥有广泛而稳定的读者群,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重要机构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并被中国知识网、Wipp信息等权威数据库, 并被评为2020年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四合院亦城财富中心A栋7楼(邮编:100176)

网站: www.chinado.cn

公众号:中国发展观察

电话:010-68352880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