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宇

鮮豔的紅旗,極好的例子,是我精神引導的成長道路和力量的源泉。
在我身邊,有這樣一位共産黨員叫李恒三,他既有智慧又有力量,吃苦耐勞,以奶牛養殖為起點,帶領村民走上繁榮、幸福的道路。從他的身體裡,我看到了一個共産黨員在面前的痛苦,也看到了一個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偉大和平凡。
在河南省南陽市美麗的白河岸邊,有一個小村莊,這是白河沖積形成的窪地,為什麼叫西淮。這裡水草豐富,是發展畜牧業的天然牧場。西淮人有着悠久的養牛傳統,随着南陽市城市架構的逐漸拓寬,距離市區僅十裡西淮村區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具有發展特色産業的有利條件。村支書李恒三因地制宜,引領我們奶牛養殖業做大做強,使這種蕭條成為三色鴿子奶制品鮮奶基地,西淮村也成為知名的富裕村落。是以,人們親切地稱李恒三為"牛書記",李恒三也被評為"南陽市十大新聞人物",首屆"河南省十大農民标準"、"全國模範勞動"。他是名副其實的财富領袖。
我在2005年夏天遇到了李恒三爺爺,當時我11歲,他62歲。暑假期間,我在父親的診所幫忙。有一天,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爺爺讓我把一杯水遞給他,我擡起頭說:"這個爺爺李恒三,不是全國模範勞動者嗎?"此前在南洋市舉行的15世紀國小少先隊進隊儀式,他給我們彙報了,我對這位"勞動模範"爺爺也有一定的印象。李恒三衣便,低調,看起來很親切。每當人群稱贊他帶領全村人一起緻富,品德高尚,是大家的榜樣時,他就笑着回答:"頒獎。是黨的政策是好的,整個村子也很辛苦,我剛做了一個黨員應該做的,"一個接一個,我和李爺爺就熟悉了,也變得健忘了。我經常纏着他給我講過去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一個好共産黨員的成長。
1968年,從南洋林業學校畢業的年輕共産黨員李恒三放棄了在城裡工作的機會,懷着遠大的理想回到家鄉,立志建設新農村,過上富足的生活。回國後,他當過電工、通訊員、村長,是一個有文化、有思想、有理念的富足"理念"的新型農民。改革開放後,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幫助下,李恒三就像水裡的魚。1981年,他種植了1.8英畝的起泡樹苗,這是第一個在彼此相距幾十英裡的範圍内發展"泡沫經濟"的樹苗。後來,他投資8000元在村裡建立了第一個租賃站。
1995年,李恒三拿出3萬多元,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村民一起,籌集資金到陝西買了12頭澳洲"花牛",帶領西淮十幾個村民開始養牛,賣牛奶為主業。為了讓鄉親們在生意上取得成功,李爺爺全身心地投入到養牛事業中。有一次,村民劉長鎖的奶牛很難生産,生一頭小牛并不容易,小牛還沒呼吸,他立刻躺在那裡為小牛做人工呼吸。十五分鐘後,在他及時的救助下,小牛終于活了過來,身上沾滿了鮮血和糞便。李爺爺說,農村基礎單薄,基礎差,輸不起,創業時一定要千裡小心,非常小心。李恒三的細心、細心、耐心,最後換來了村裡的養殖生意穩紮穩打。到1997年底,全村優質奶牛已發展到500多頭,成為知名的奶牛養殖基地,西淮村民從此走上了緻富之路。
1998年,54歲的李恒三成為西淮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首先想到的就是趕緊為村民做實事。面對困難時,他最常見的口頭禅是"隻要心不退,路總是比較難"。西淮村奶牛養殖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資金不足,一開始他借錢給大家買牛,時間久了,還不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村民發展水産養殖的資金問題,在鄉政府的支援下,他将結合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支加協會、黨團信用社"的"雙加"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村信用社貸款不良問題, 也解決了農民貸款困難的問題。2004年8月,西淮村第一黨集團信用社的每位農民首次獲得5萬元的授信額度。資金暢通後,奶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西淮成立了"黨團信用社"、"奶牛養殖協會""運輸協會"等13個群衆性組織。
随着牛奶産量的激增,牛奶接收經紀人任意定價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李恒三認為,隻有與大型乳制品經銷商建立購銷管道,才能穩定牛奶價格。20多次到南洋,十幾次到鄭州,李恒三給多家龍頭乳品企業提拔西淮村的牛奶産量和品質,也以一些優惠條件互相吸引。南洋三色鴿子乳業公司消息傳出後,投資120萬元,以股份制的形式在村裡建了一個擠滿數千頭奶牛的牛奶站。牛奶站建成後,不僅大大降低了村民的勞動強度,牛奶價格從過去每公斤1.4元的最高價提高到1.8元。該村的乳品業年收入穩步增長150多萬元。科是領跑者,"雙加"模式是兩翼,再加上大型加工企業的推動,華西經濟開始騰飛。
西部大蕭條的日益繁榮并沒有忽視教育和基礎設施的短缺。當時,村裡國小有兩間教室,都是危險的房間,孩子們經常在露天上課。面對财政困難,李恒三帶領村"兩委"向村廳出售住房,用收益和20萬塊磚、幾十塊預制闆等建材,建立了31間新學校,建立了31間教室、辦公室和教師宿舍。他籌集了10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寬4米、長4.5公裡的通村瀝青路,進而努力使自然村落也通過瀝青路。
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乳制品行業的蛋糕越來越大,再加上前期教育和基礎設施投資,村裡條件逐漸改善,已經能夠滿足大型奶牛養殖的硬體要求。生活是豐富的,也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處。李恒三帶領村民仔細調研,認識到西淮奶業的發展确實是最佳選擇,應該"咬青山不放松",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并決定走生态發展之路。在此基礎上,村支部規劃建設了村外主幹道兩側170個養殖單元,建成集奶牛養殖、鮮奶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小區,投資2500萬元建設600頭奶牛養殖場,形成綜合奶牛基地,走"田間耕種草牛牛糞沼氣沼氣-沼氣蒸煮-沼肥場"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現在走在西淮村,一棟單元式農舍幹淨明亮,一排花草樹木環繞的前廳,4條垂直4橫8村道路均鋪有瀝青,文化大院、健身廣場逐漸建成,村民們在"錢袋"鼓起的同時,開始享受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牛書記李恒三的影響下,"我漸漸明白了為什麼曆史選擇了我們黨,人民選擇了我們的黨,我們黨又如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幸福。李爺爺經常教導我,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能力越強,能服務的人越多,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作為一名老黨員,他身體那種"俯身為騾牛""不用鞭打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
"一個獨特的表演不是春天,春天的花園裡開滿了鮮花。這是李恒三經常說的一句話。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決心不丢掉一個村民。他和村裡"兩委"成員"一人一家"結對扶貧戶,根據老百姓的需要,因為戶籍、病,最終讓西淮的貧困戶全部脫貧。在李恒三的帶領下,西淮村已成為著名的富村、明星村。
"莫道桑桑傍晚,因為霞還是滿天。李恒三爺爺退休後,聯合了幾位老黨員,組成了"黃土地"使命,以戲劇、短劇、相聲、戲劇等形式,宣傳黨的恩惠民政策,歌頌身邊的好人,用農村的小舞台宣傳緻富思路,傳遞正能量, 足迹遍布南洋、馬店、平頂山、許昌等地。疫情期間,李恒三、盧旭東、趙克明等幾位老黨員,還組成了老黨員突擊隊,拿出喇叭和喇叭,每天在村外到村,及時通報疫情資訊,提醒大家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基層黨員的責任、承諾和奉獻精神。
信仰的榮耀是不可磨滅的,榜樣的力量激勵着人們前進。離開校園去上班,我也開始了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方式。在和李爺爺辭職時,他給我發了兩首詩:"為國家擺放一張漂亮的桌子,為家人切野青蒿素。"作為北京的一名基層公務員,雖然工作多樣,涉及方方面面,很苦澀累累,但李恒三爺爺的生活态度和黨員的信仰,永遠是照亮我心靈的火炬。
站在跨越百年的曆史節點上,無數共産黨員像李恒三一樣,在崗位上無私奉獻、創新創造,他們用"成功不一定要在我"的心态和"成功必有我"來承擔,讓成千上萬的氣象村、千家萬戶在"站起來, "富強"中的曆史性飛躍,觸動偉大政黨不變的心。
作者為北京市直屬機關幹部
本文刊登于2021年第17期《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編輯出版,是一本以發展、宏觀、地區、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産業、智庫等為主題的綜合性半月刊雜志,具有較強的前瞻性, 權威且可讀。《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企業家中擁有廣泛而穩定的讀者群,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重要機構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并被中國知識網、Wipp資訊等權威資料庫, 并被評為2020年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号四合院亦城财富中心A棟7樓(郵編:100176)
網站: www.chinado.cn
公衆号: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