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来自重庆农村的女大学生黄承艳,毕业后选择去农村当一名社工,虽然工资不高,但她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驻村项目结束后,她又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乡村社工事业。她说,想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在农村发展有希望。(据10月27日中国青年网)
农村人想进城,小城市的人想去大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人想去一线城市,这种“人往高处走”的择业观,十分普遍,根深蒂固,以致于仿若一个恒常的真理,不这么做,反而奇怪了。但是黄承艳的选择,便是在人人都挤上大桥,冲往霓虹闪耀之处时,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社会工作服务,专指非营利的、服务于弱势人群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这个在从前看来,纯属义务劳动,很难作为一个终身职业来考虑。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专业社工队伍,活跃在基层的各个社会服务部门。和志愿者不同,社工是有工资的,也需要有专业背景和从业资格,有着系统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专业的社工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弱势群体扶助等社会服务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助力作用。而这样的工作,恰恰非常需要有精力,有朝气,有爱心的年轻人参与。
一个女大学生,跑去农村当社工,看上去是非常“边缘化”的选择,但实际上,做出这种“非主流”选择的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有人回家乡帮忙直播带货卖农产品,有人去乡村支教给孩子们点亮心灯,有人回乡创业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也有像黄承艳这样,投身于基层服务工作,帮助和慰问农村的老人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些事情,不说是伟大吧,但讲起来也会让人觉得,挺有意义的。
这意义,不是单方面的牺牲和奉献,而是双向的眷顾与成就。从新闻视频来看,黄承艳自己也很喜欢社工工作,否则,她不会在三年的项目结束后,又继续从事这份工作,并且想了很多办法,让工作做得更好,更精彩。村里的人跟她说,有你会让这些老人更加开心。别说她自己了,旁人听到这话,都会为这样纯粹的认可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乡村的振兴和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助力。现在很多乡村的面貌和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便利了许多,整洁了许多,也舒适了许多。比起城市来说,虽然相对机会少一些,条件差一些,但相应的,压力没有那么大,节奏也没有那么快,自带“归田园”的清净和洒脱之感,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也是有吸引力的。向往田野生活的人,去往田园故乡,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收获自我成长,谁能说,这不是双赢呢?
城市也好,乡村也罢,大厂精英也好,基层社工也罢,选择职业,光看地点和待遇不行,光靠满腔热血也不行,还是要踏实地去了解工作内容,评估其意义和价值,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自己向往的地方,寻找自身与职业的最为融洽的状态,干一行便爱一行,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