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作者: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过去,每年的八月一号,我都会在电视上看到红色老电影《南昌起义》,它堪称拍摄同一题材的鼻祖电影,因为首拍而经典,几乎每年都要演一遍。

《南昌起义》是汤晓丹执导的革命历史战争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于1981年上映。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该片改编自话剧《八一风暴》,讲述了1927年,周恩来、朱德、贺龙等组织发动南昌起义的历史故事 。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这部电影人物多,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多达二三十人,片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只有一个——青年周恩来,孔祥玉第一次尝试在银幕上塑造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很符合形象,真正做到了英俊倜傥,气质潇洒——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只有29岁,孔祥玉突出他的朝气蓬勃、敏捷明朗,领导南昌起义时,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风度,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个角色成功,这部电影才能成功。

(1981年的《电影画报》里有这部电影)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电影具有十分鲜明的年代感,里面的画面风格和妆容很符合80年代——有大量的对白,尤其是会议戏。其次是台词和表演,非常舞台化,如同实景拍摄的话剧。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电影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要理解台词,必须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有历史基础的人看着轻松,但对于没有历史、地理知识的观众,很难理解里面的斗争是怎么回事。即使有旁白也不行——很多的细节一笔带过,没有做易于观众理解的处理。我小时候也是看不懂,完全晕头转向。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但看电影的过程仍然让人心情愉悦——摄影的调子特别红光亮,颜色和布景让人舒服。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片名是起义,但文戏占绝大部分,周恩来回忆拜祭巴黎公社时,画面合成是个五毛特效。但考虑到制作年代,还是蛮厉害的。巴黎往事两个镜头出来,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周恩来和朱老总这段赏花的剧情堪称神作——电影借助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突出青年周恩来的个性特征。面对盛开的马蹄莲,周恩来感叹着往昔浪漫的革命情怀,非常传神。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片子存在大量的虚构人物也很吸引人,他们戏份不多,但各有各的故事,尤其是女性人物,寥寥几笔,人物的个性鲜明,也交代了其复杂的背景。

突出双喜的妻子——黑姑,这是个正面角色,过去是地主小姐姚湘莲的丫头。“四·一二”后,国民党屠杀革命群众,她死里逃生,加入了革命军队。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当年的演员不是说多好看,但都有特色,有质感。虚构的小人物故事穿插在主要故事中,用来舒缓气氛,如果说,黑姑这个角色有些用力过猛的话,詹萍萍扮演的交际花姚湘莲就显得自然大方多了。

泼辣、放纵的大土豪的女儿姚湘莲,是个读过洋学堂,会骑马使枪,被父亲拆散婚事后,便离家闯世界的“传奇”人物。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首次看这个角色,似乎很是一个冲破婚姻和家庭束缚,勇敢追求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一出场就和黑姑一样,大谈女权。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她行事老练,野心勃勃,不甘心庸碌无为地过一生。经过摸爬滚打,当上了朱培德的秘书,极度仇视GCD、仇视革命。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看八十年代的南昌什么样,姚湘莲和表哥兼未婚夫约会(目的想要套取情报)的公园这个场所就很典型。

姚湘莲的未婚夫因个人仕途不顺,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的神态呈现得很不错,这是个投身革命却不得志的懦弱的青年军官,最后叛变也是在家庭和恋人的压力下。起初我还以为这是个正面角色。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姚湘莲用涂着红指甲的手去捡取瓜子的这组镜头,我是太深刻难忘了,且不说那手指的美与诱人,单说这桌上陈列的丰盛零食,也足以让当时物质贫瘠的大小观众瞠目。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夜幕降临的时分,这是水观音亭吗?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姚湘莲最后因逃跑被昔日的丫头黑姑打死的这出戏,也让观众经常回味。

心思素来缜密的姚湘莲什么都不问一下就交了首饰盒,这怎么可能嘛。

她没看到黑姑的装扮?不知道对方已经起义?却仍然把盒子给过去,好像小姐就应该命令丫头。难道这就是导演要表现的阶级压迫惯性?因为你看,已成为革命战士的黑姑见了小姐,一开始也是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机械地接受了首饰盒。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但是,刚骑上马飞奔的姚湘莲,一眨眼就被黑姑从背后一枪打死了。

按一般的价值观来说,黑姑背后一枪干掉小姐似乎不道德——小姐毕竟也没损害过她,原来的主人如此信任自己,她居然还是打了黑枪。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其实这一点是极符合当时的价值观的。毕竟旧主人成了反动阶级。最后这一枪寓意劳苦大众的醒悟与反抗成功。这个结局并非毫无必要,画蛇添足。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电影的整个结构用连绵起伏的政治冲突来营造紧张的气氛,最后以起义爆发结束。

起义军战斗的场面,虽然没有大爆炸打炮击,但表现的曲折激烈,着墨不多,尤其几个虚构的人物先后死亡,表现了起义的残酷性。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所以总体上是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毕竟1981年很多参加过南昌起义的人还在世。

起义的镜头很短,只在电影的末尾呈现了几分钟,但从第一枪打响,我居然很快又激动起来了——“山河统一” ,红领巾,很难不感动。这是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的革命, 我是中国人!

1981年的老电影《南昌起义》,每年的八月一日,我都会想起它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

我发现,1981年拍的电影里,竟然连毛一个字都没提。这让人惊讶——那果然是个黄金开放的岁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1">但同时也让人感叹: 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敏感”了。红色政权真正建立起的里程碑,应该以后不会再拍这样的政治片了——碾压八月一日无压力,这部电影已成为一个历史的遗迹。</h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