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漫步小镇,15分钟“圈”出幸福生活

“我要修伞、磨刀,却不知道上哪里找师傅?”“我想学用手机打车、挂号和网购,但年纪大了总是学了又忘,问多了担心孩子们嫌烦。”“小镇北边的居民什么时候才能像小镇南边的居民那样出门就能办事呢?”……

近期,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记者从静安区彭浦镇获悉,小镇将结合已有规划,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下一盘“大棋”,让小镇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同时也充满人间烟火气。

彭浦镇地域南北狭长,好似一条垂落在静安区北部的飘带。如何打通上学、就医、就餐、健身、娱乐等多个生活场景的“最后一公里”?从事务受理、公共文化到便民服务,彭浦镇党委、政府面对居民诉求的多样性,积极响应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关切,通过连接方方面面的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建设“15分钟生活圈”。

目前,小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修伞、磨刀、理发、义诊等便民服务,老年人也学会了用手机打车、挂号和网购,居民出门办事、运动、休闲等地点均在15分钟内步行可达。至此,一个栩栩如生的15分钟生活圈“魅力小镇”正呈现在彭浦镇老百姓和世人眼前。

关注民生:一刻钟,居民出门办事便捷高效

曾经,住在小镇北边的居民想要到镇中心办事,总免不了舟车劳顿之苦。“以前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事来回路上差不多就要1个小时。”家住小镇北部的居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小镇居民的心声就是镇党委、镇政府的牵挂。经过反复论证、实地踏勘,最终彭浦镇政府选择在社区居民居住相对集中、镇域中北部地区——江场西路1362号(1366弄居委会)设立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延伸点,将事务受理中心延伸至居民区,将中心的服务送至百姓家门口。

漫步小镇,15分钟“圈”出幸福生活

2019年3月5日,彭浦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延伸服务点正式开始对外接待办公。从这一天起,小镇北部的居民开始畅享属于他们的“15分钟生活圈”。从新增、更换就医记录册、总工会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给付申请,到敬老卡、新版社保卡申领……中心共推出10大类50余项惠民举措,每一项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居民办事随时能在家门口“解决”。“现在下楼就能办事,效率大幅提高,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这一惠民举措让吴女士以及更多家住小镇北部的居民赞不绝口。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基于这一大背景,彭浦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于镇情,致力于优化服务、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让居民出门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聚焦文化:一刻钟,从市井生活步入艺术小镇

彭浦镇以怀旧文艺区、睦邻友好区、书香人文区、创新体验区、绿色海绵区、未来畅想区等六大主题片区为蓝图,大力推进特色“两美”建设,打造“魅力镇区”。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小镇注重文脉的发掘和传承,在建筑形象、邻里空间、绿化灯光、道路风貌等层面,艺术化展现可以“漫步阅读”“有温度”的特色亮点。如,选取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称道路及公共休闲空间,打造绕有韵味的文化商街“阳城路”“晋城遗韵”等小镇文化新地标,让街区可阅读、可漫步。

近年来,彭浦镇开展“美丽家园”建设,实施房屋建筑立面修缮换新、小区环境景观化提升等项目,惠及22个售后房小区、9个农民房小区、17个商品房小区。其中,永和二村“美丽家园”获得全国规划设计三等奖;同时,小镇开展“美丽街区”建设,实施道路店招店牌、商铺门面、围墙、建筑前区(台阶)、零星绿化五大项目街面整治美化,提升道路整体空间环境,覆盖全镇24条现行市政道路、7条非市政道路(含背街小巷)。自彭浦镇实施“美丽街区”建设以来,街区环境持续升级,拥有田园味的背街小巷“沪太支路615弄”、光与影的红砖之路“运城路”等35条街道特色鲜明。

彭浦镇依托辖区内现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整合辖区内各方资源,建成“1个中心+36站点+1个平台+1个公众号”的三级文化服务网,并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居民的优质公益性文化活动。据统计,彭浦镇全年累计举办公共文化教育活动项目超250场,服务人次达50万以上。2019年,连续五届以摄影特色蝉联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彭浦镇,举办了首届国际摄影艺术节;依托自有公共文化配送品牌的“彭乐艺站”,小镇开设了针对白领的“午憩艺课堂”和面向亲子的“缤纷微课堂”;同时,小镇与域内最美书店“钟书阁大融城店”合作,给小镇居民搭建了读书平台,开展了夜宿最美书店、名著阅读分享会等活动。

经过几年的“两美”建设和文化、环境升级,彭浦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家住永灵小区的朱阿姨有晚饭后出门遛弯的习惯,她说:“华灯初上,小镇的夜色很美,街区老灵额。” 居民纷纷表示,走出家门如同步入艺术小镇,充分感受到了居住的舒适性。

建“闭环”通“经脉”:一刻钟,串起小镇便民生活圈

彭浦镇高品质、全方位打造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党群服务中心(站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小镇驿站”“小镇食堂”等早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而彭浦镇作为静安区内面积最大的一个街镇,在全镇户籍人口11万余人中,60岁以上老人近3.4万,占全镇总人口数30.9%,老龄化程度较高。

为应对当下的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彭浦镇紧跟老人需求,积极推进“乐龄家园”品牌建设,组建“养老顾问团”,将镇域内各类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建立集医养、助养、护养为一体的小镇,创建为老服务资源联盟—— 以“医、助、护”相结合的社区为老服务“宜居安养”模式。该模式让全镇3.4万余老年居民更便捷、有效地享受到精准化、精细化的“社区托养、喘息寄养、康复理疗、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一站式”养老。许多社区老年居民感受深刻,纷纷对记者说:“不仅方便了,服务员态度也好,志愿者主动上门关心,还为我们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帮助,在彭浦镇养老很安心顺心。”

记者了解到,以往很多老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常常局限于广场舞、搓麻将。如何让老人享受一个更高质量、更富有文化的晚年?彭浦镇也动了一番脑筋。今年4月至6月,短短3个月,彭浦镇为60岁以上老人开设288场智能手机培训课,覆盖辖区36个居民区,每个居委会先后开设8场,参加人数达到了5500余人次。3个月内,老人们不仅运用智能手机的技能大幅提高,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不少老人表示,以前不会用手机,不仅生活不方便,跟子女也容易产生代沟。现在回家,拿着上课学到的技能演示给孩子们看,跟孩子们互动增多了,也增添了许多亲子交流。

漫步小镇,15分钟“圈”出幸福生活

政府决策主动往前走一步,人民群众离幸福生活便近一点。面对居民诉求的多样性,彭浦镇积极响应群众对便利生活需求的关切。从2009年开始,推出了便民服务大篷车进社区项目。每月大篷车在全镇36个居民区进行巡回服务,包括理发、修鞋、修伞、磨刀、名医义诊、优质农副产品和老字号国潮新品优惠展销等诸多实实在在的惠民服务。

“我今年75岁,腿脚不灵便,不像小年轻会跑到理发店,多亏这些志愿者,别看我老头子了,头发不多,但他们剪得很认真很细致。”小区居民王老伯亲身体验过,对便民服务进社区活动竖起了大拇指。

5年来,彭浦镇累计为镇内居民提供生活便民类服务项目162万余次,其中助医类(健康讲座、量血压、义诊等)服务17.2万余次,助洁类(理发、扦脚)服务3.1万余次;为镇内老年居民提供助餐服务127.9万余人次,其中送餐上门79.8万余次;组织发动300余名为老志愿者,年均结对关爱老人1850名左右,实现了全镇80岁以上独居老人结对关爱全覆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修伞、磨刀、理发、义诊等便民服务,老年人也学会了用手机打车、挂号和网购,居民出门办事、运动、休闲的地点均在15分钟内步行可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郑晓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