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作者:荷露团珠

有人说我是遗老遗少,反对京剧的改革!这顶大帽子扣得我直翻白眼!并且毫不讲理!我什么时候反对过戏曲改革,我是反对那种没有本事,却自以为是瞎改的人和事!

当然,现在很多人就会这样,他们不调查研究,对好多事情也就懵懵懂懂,不懂但拦不住他去横加指责,自以为是,想当然胡下结论。

对自己不懂的事情张嘴就来,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奇观之一,真成了“人有多大胆,田有多大产”了!

京剧的改革需要吗?当然需要,但看怎么改,从49年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戏曲改革到今天为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改来改去,越改越没人看?这就值得深思了。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改不是万能药,但现在好多人就认为改是万能的,说不改跟不上时代,有些东西需要跟上时代,有些东西,它跟上时代干嘛?

你们以为改成今天时髦的样子就有人看了吗?那是笑话,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没人去给它翻新描红挂绿,刷大漆,打磨抛光,怎么到了戏曲这里,这些人就干着把老物件打磨抛光的混账事呢?

以《大唐贵妃》举例子,人们是去听的还是保留下来的那几段梅兰芳《太真外传》里的经典,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老段子,没人喜欢那些改的不中不西的玩意儿,这是成功吗?修缮文物秉承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为什么戏曲这里就非要弄些新的出来?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梅兰芳演《太真外传》

有人可能说,总是那些老戏,没人看!没人看吗?就今天支持票房收入的,让人们买票进剧场的,还不是百年前的那些传下来的老戏,你编的那些新戏,有人买票看吗?不能说明问题吗?

说起改革,我们今天就说说在京剧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改革家王瑶卿先生。

这位先生本事可大了,我今天说京剧改革的话题,谈一下这位前辈,就是说明京剧到底怎么改如何改才是正路。

大家都知道,程砚秋在艺术上天赋异禀,他的艺术异于常人,他的戏也在不断的改,但话说回来了,怎么改那就有大学问了,为什么程砚秋改的人们认同,现在改的人们不看呢,就是人家不是瞎改,是按照规律规矩改,是梅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其实那一时代的改革引领人,以及开拓者,这种创新的精神也是有来源的,就是号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先生。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京剧革新家、教育家王瑶卿先生

过去的京剧行当界限分明。青衣就是青衣,花旦就是花旦。那么王瑶卿打破了这种桎梏。他革新了傻唱、苦唱、死唱的命,倡导巧唱、新唱、活唱,为艺术的发展趟平了道路。

“花衫”这个行当的崛起,开拓者就是王瑶卿。开拓于王瑶卿,成熟于梅兰芳,光大于“四大名旦”。以前这个行当是没有的,它标志着京剧旦行艺术有了新的一种行当,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这一成功改革,王先生功不可没。

他就是革新家。但是他的革新是基于传统深厚的功底上的一种革新,他不是无根无据,想当然随心所欲东拼西凑,他的智慧和他几十年舞台实践,奠定了他有这个能力和本事。

因此,从古到今的道理都一样,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喊革新,就都能成功。郭德纲说过,只有大师级的人物,他才有担起“革新”这两个字的能力责任。否则的话弄出来的东西不是缺东就是少西,想得挺好,没有基石的楼阁那就是异想天开。

王瑶卿先生在改革创新上,也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有些人的戏曲改革不就是这样吗。他是从倡导完整艺术形象出发,除了在剧本表演,唱腔上锐意出新外,同时也非常注重造型艺术的革新,当然,对京剧旦角化妆全面改革是从梅兰芳开始的。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王瑶卿演《棋盘山》

中国戏剧是以形传神的,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造型的美,才能为传神的美提供依附。王先生在旦角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重新整理和修缮,使这种艺术形式趋于完美。

所以王瑶卿先生的改革是全面的、彻底的、并且是细致入微的、也是潜移默化和“移步不换形”的。

这就避免了所谓改革的极端化、另类化、各色化!让人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努力完善,所以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改革,而不是今天的一些所谓的改革,硬山搁檩、突兀造作让人看了感到无比别扭突然而接受不了。

王瑶卿中年以后由于嗓败,所以就直接到幕后教学生编剧本编唱腔去了。其实程砚秋的很多的戏。都有王瑶卿先生的参与,比如他的代表作《锁麟囊》。其实就是和王先生一起,一点点研究出来的。所以王先生在唱腔,编曲上绝对是大师级的人物,他是改革家,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天才,只有天才才能胜任艺术发展的重任。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程派名剧《锁麟囊》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被普遍的观众接受,这也是一种失败。王先生在他盛年的时候,编了很多的新腔新调,被广大的受众所接受,传唱,以至于原来的无腔不学谭,逐渐变成了无腔不学王了。

当时的大街小巷。从前唱的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店主东牵过了黄骠马。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变成了:忽听得唤苏三......来自在督察院举目往上观。这其中,王先生的编腔能力和受众欢迎的程度也是可见一斑,唱腔好听人们才学唱,不好听,没人学。如果不是他因为中年嗓子败了,那么京剧的“四大名旦”之前是不是会有一位王瑶卿呢?这还真不好说。

综上,戏曲改革需要吗?当然需要,但是有前提条件和苛刻约束的,不是什么人说改就能改,就敢改,是改了,那改出来是不是玩意儿,就不好说了。最后我们还是引用张君秋先生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张君秋说:要往好里改,不是改了好!希望认为只要改就好的人,觉得不改就不是与时俱进的那些人,你们多做反思吧,京剧今天的局面,不改京剧或许还能活几天,乱改京剧必死,不信咱们就走着瞧。

戏曲改革,若没王瑶卿那样的能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最好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