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这个过程中没有输赢,更不需要争出对错,共同制定规则,既能够避免冲突,又能让大家都参与到规则之中。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如果没有规则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当务之急需要做的是如何 解决问题,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出现。
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不是太严厉,就是太娇纵,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教育演变成为权利的争夺,成为一场非赢即输的决定。
如果家长在教育上重视输赢,就会影响孩子,让他们觉得在亲子关系中要有对错输赢,将教育演变成一场争斗。
家长不能总是在教育中试图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方案,不顾他们的想法,威胁或者直接使用权利强迫孩子接受,逼迫他们同意。这样只会让孩子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沮丧,家长赢孩子输。
又或者家长一提出方案,孩子拒绝,听之任之任由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孩子,这就变成了孩子赢大人输。

最稳妥的方式是,当问题发生之后,家长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双方都能参与并且接受的解决方案,然后一起决定如何执行,不需要强迫,不需要哪一方妥协。
问题本身并不具备伤害性,事实上任何关系中都会出现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找到彼此能够认同的解决方案,问题与矛盾是可以共存的,如果能够允许问题出现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那么就能够避免权力争斗对关系的伤害。
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冲突,孩子有的时候会将价值观看成自己的事情,并且是无法和别人妥协的,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价值观,会为自己的权利而坚持。
当大人试图强迫他们按照大人的模式生活时,孩子就会反叛,他们不认为冲突是有商量余地的。
当孩子清楚地知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困扰时,就会愿意做出改变,来解决问题,并且敞开心扉看到改变带来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讲,孩子与大人并没有区别,家长要确信自己知道孩子的需求,多分享,少说教,多提供,少强迫,多建议少要求。
不要总是试图让孩子听自己的,而是商量着一起解决问题。多给孩子时间去考量是否接受家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