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這個過程中沒有輸赢,更不需要争出對錯,共同制定規則,既能夠避免沖突,又能讓大家都參與到規則之中。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如果沒有規則就難免會發生沖突,當務之急需要做的是如何 解決問題,避免類似的沖突再次出現。
有的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不是太嚴厲,就是太嬌縱,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将教育演變成為權利的争奪,成為一場非赢即輸的決定。
如果家長在教育上重視輸赢,就會影響孩子,讓他們覺得在親子關系中要有對錯輸赢,将教育演變成一場争鬥。
家長不能總是在教育中試圖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方案,不顧他們的想法,威脅或者直接使用權利強迫孩子接受,逼迫他們同意。這樣隻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滿足而沮喪,家長赢孩子輸。
又或者家長一提出方案,孩子拒絕,聽之任之任由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孩子,這就變成了孩子赢大人輸。

最穩妥的方式是,當問題發生之後,家長邀請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出雙方都能參與并且接受的解決方案,然後一起決定如何執行,不需要強迫,不需要哪一方妥協。
問題本身并不具備傷害性,事實上任何關系中都會出現沖突,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找到彼此能夠認同的解決方案,問題與沖突是可以共存的,如果能夠允許問題出現并且能夠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那麼就能夠避免權力争鬥對關系的傷害。
很多問題其實就是價值觀的沖突,孩子有的時候會将價值觀看成自己的事情,并且是無法和别人妥協的,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利選擇價值觀,會為自己的權利而堅持。
當大人試圖強迫他們按照大人的模式生活時,孩子就會反叛,他們不認為沖突是有商量餘地的。
當孩子清楚地知曉自己的行為會給别人帶來實際的困擾時,就會願意做出改變,來解決問題,并且敞開心扉看到改變帶來的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講,孩子與大人并沒有差別,家長要确信自己知道孩子的需求,多分享,少說教,多提供,少強迫,多建議少要求。
不要總是試圖讓孩子聽自己的,而是商量着一起解決問題。多給孩子時間去考量是否接受家長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