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部中,哈利亲王曾称自己是浮云遮蔽的太阳。在《亨利五世》一开始,登上王位的他已自称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了。有臣子对他说:“从来没有一个君王像陛下这样受到臣民的爱戴,为臣民所敬畏。”
亨利五世的确受到臣民们的无限崇拜。坎特伯雷大主教形容道:“听着他宣讲神圣的教义,你不由得不五体投地,私下但愿让皇上当上了牧师;听着他讨论国家大事呢,你会说,原来这门学问是他毕生的研究;听一听他畅谈兵法,那你就听到了可怕的战争变成了柔和的音乐。随便什么国家大事到了他手里,不可解的结也就解开了—好像他是在随手解他的袜带子。他一开口,空气,那不受管束的顽童,就静下来了;人们竖起了耳朵,用无言的惊叹来听取他那美妙的高论。”不难看出,亨利五世是一位极具领袖魅力的君王。
亨利五世自称:“我并不是什么暴君,是一个基督徒国王,一切无常的喜怒都为理性所控制。”他施行仁政,认为“在‘仁厚’和‘残暴’争夺王业的时候,总是那和颜悦色的‘仁厚’最先把它赢到手”。就连他父亲当初的许多仇人,“都早忘了旧恨,心悦诚服,本着职责和热忱”,来为他效忠。普通百姓也称国王“是个老好人,他的心儿赛黄金”,甚至声称“我跟他的泥污的鞋子亲吻,我从我的心眼儿里爱这一个宝贝儿”。那个在《亨利四世(下)》结尾时对老朋友福斯塔夫无比绝情的亨利五世,如今凭着自己高超的手腕,已得到百姓们的狂热拥戴。
不少评论者都认为莎士比亚把亨利五世塑造成了理想明君。其实,《亨利五世》只集中描写了亨利五世干的一件事,那就是攻打法国。在这件事中,我们既看到亨利五世的非凡领袖才能,又看到他极其恐怖的一面。
攻占法国原本是亨利五世的个人野心,是他想和法国皇兄争夺继承权,可他成功地把这一私人愿望变成了全英国人民激情万分追求的伟大事业。他号召道:“到法兰西去吧!到那边去干一番事业,光荣将同样的属于我和你们。……亲爱的同胞,动身吧,把我们的大军交托在上帝的手掌里。马上就出兵吧。高扬起战旗,欢欣鼓舞下海洋;不在法国称帝,就不做英格兰国王。”
早就对他万分崇拜的民众,立即响应了他的号召。“现在,全英国的青年,心里像火一样在烧,卸下了宴会上的锦袍往衣橱里放—如今风行的是披一身戎装!沸腾在每个男儿胸中的,是那为国争光的志向。他们卖掉了牛羊去买骏马,叫脚下平添翅膀,像英国的使神,好追随那人君中的圣君。”“他们那火热的心,丢下了他们那守在英格兰的肉体,早就飞到法兰西阵地上的军营里去了。”
战争打响后,亨利五世也极善于鼓动人们的奋勇牺牲精神:“冲呀,冲呀,你们最高贵的英国人,在你们的血管里,流着久经沙场的祖先的热血!就在这一带,你们的祖先,一个个都是盖世英雄,从早厮杀到晚,直到再找不见对手,才收藏起自己的剑锋。别羞辱了你们的母亲;现在,快拿出勇气来,证明的确是他们—你所称作父亲的人,生养了你!给那些没胆量的人树立一个榜样,教给他们该怎样打仗吧!还有你们,好农民们,你们从英格兰土地上成长起来,就在这儿让大家瞧一瞧祖国健儿的身手。让我们发誓吧,你们真不愧是个英国人—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因为你们都不是那种辱没自己、短志气的人,个个都是眼睛里闪烁着威严的光彩。”这一番话怎能不让人们热血偾张,奋不顾身?就像当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前面牺牲了,让我们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等话也曾使全中国青年热血沸腾。
在史上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国军队的兵力是英国军队的五倍,可后者大获全胜。莎翁凭非凡的想象力,在剧中演绎了英军获胜的主要原因。亨利五世在战前发表了声情并茂的长篇演说,激励士兵的英雄主义。他把一场侵略战争幻化成了无比崇高,堪让参与者无限自豪的伟大壮举:“如果有谁没勇气打这一仗,就随他掉队,我们发给他通行证,并且把沿途所需的旅费放进他的钱袋。我们不愿跟这样一个人死在一块儿—他竟然害怕跟咱们大伙儿一起死。今天这一天叫作‘克里斯宾节’,凡是度过了今天这一关、能安然无恙回到家乡的人,每当提起了这一天,将会肃然起敬;每当他听到了‘克里斯宾’这名字,精神将会为之一振。谁只要度过今天这一天,将来到了老年,每年过克里斯宾节的前夜,将会摆酒请他的乡邻,说是:‘明天是圣克里斯宾节啦!’然后,他就翻卷起衣袖,露出伤疤给人看,说:‘这些伤疤,都是在克里斯宾节得来的。’老年人记性不好,可是他即使忘却了一切,也会分外清楚地记得在那一天里他干下的英雄事迹。……而克里斯宾节,从今天直到世界末日,永远不会随便过去,而行动在这个节日里的我们也永不会被人们忘记。我们,是少数几个人,幸运的少数几个人,我们,是一支兄弟的队伍—因为,今天他跟我一起流着血,他就是我的好兄弟;不论他怎样低微卑贱,今天这个日子将会带给他绅士的身份。而这会儿正躺在床上的英格兰的绅士以后将会埋怨自己的命运,悔恨怎么轮不到他上这儿来;而且以后只要听到哪个在圣克里斯宾节跟我们一起打过仗的人说话,就会面带愧色,觉得自己够不上当个大丈夫。……”这篇莎翁杜撰的演讲竟成了后世一些真正战役的动员辞,据说还出现在开赴伊拉克的美军网站上。
剧中,一个稍有点儿独立思考能力的下级军官私下议论,如果这场战争“不是师出有名”,那么把这些老百姓“领到死路上去的国王就是罪孽深重了”。亨利五世听到后振振有词地反驳了他。其理论的要点是:“每个臣民都有为国效忠的本分,可是每个臣民的灵魂却是属于他自己掌管的。”所以国王不对士兵的死负责任。那些战死者“从前犯下不敬上帝的罪”,因而得到应有的惩罚。在《亨利四世(下)》中,亨利五世还是哈利亲王时,就曾发挥过他从福斯塔夫那儿学来的高超辩驳技能。从他的话中也可看出,在王权专制时代,“为国效忠”就等于为国王效忠。
英国打败法国后,臣民们都佩服亨利五世的英明领导,可他把功劳和荣耀都归于上帝,“当众宣告,谁要是把胜仗夸耀,或者是剥夺了那原只应该属于上帝的荣耀,就要受死刑的处分”。这更增加了百姓对他的崇拜。人们称赞他道:“他没有虚荣,没有那目空一切的骄傲;他放弃了那耀武扬威的凯旋,把光荣归给了上帝。”在他班师回朝的时候,人山人海的臣民穿上盛服,迎接得胜回国的“伟大的君王”。
莎剧把一个极善于忽悠群众的君王表现得惟妙惟肖,而非凡的忽悠才能也正是这位君王的恐怖之处。他甚至可以让广大民众心甘情愿地为他丧命。此外,亨利五世还有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主义言论。
在遭法兰西皇太子取笑之后,亨利五世对法国使臣说:“为了他今天开这个玩笑,成千上万的女人将要成为寡妇,就此再看不见亲丈夫;他今天取笑我,明天可‘笑’坍了城堡,‘笑’掉了母亲的孩子—有些还没有成胎,有些还没降生,他们全有理由咒骂王子太轻狂。……你们现在一路平安地回去吧,去告诉皇太子,他这玩笑开得多愚蠢,为了一两声笑声就哭坏了千万人”。开战后,他让使臣转告法国皇帝:“要是我们能往前进军,就一定前进;要是我们的路给拦住了,我们就叫你那黑黑的土地染遍了你们红红的鲜血”。
亨利五世在劝守城的总督投降时说:“这一次,是我们最后一次的谈判了,所以趁早接受了我们最大的恩典吧;要不然,你们就像自寻死路的人,休怪我们太毒辣无情。凭着我是个军人—这称呼在我的思想中跟我最相配—一旦我又发动了攻城,不到把这毁灭殆半的哈弗娄城埋葬在灰烬底下,就决不罢休。那时,一切慈悲之门都将全部闭紧。……你们那些鲜艳娇嫩的姑娘,茁壮的婴儿,就像花草一般,纷纷倒在镰刀底下。……趁眼前,还有那清凉柔和的仁风在吹散那邪念、杀气、狠毒所凝成的重重乌云。要不然,嘿,只要一眨眼,那无法无天的兵丁不管满手血污,不管耳边的一阵阵尖声惨叫,一把拖住了你们家闺女的秀发往外跑。你们的父老尊长有多么可敬,却给一把揪住了银白的胡须—高贵的额头,也得对准墙脚撞!你们那些赤裸裸的婴孩,被高高地挑在枪尖子上,底下,发疯的母亲们在没命嘶号,那惨叫声直冲云霄,好比当年希律王大屠杀时的犹太妇女一样。你们怎么回答?你们愿意投降、避免这场惨剧呢,还是执迷不悟、自取杀身之祸?”
这些威胁的话显示出亨利五世很像当今的恐怖主义者—用残酷杀害平民来报复自己的敌人。在实际行动中,亨利五世也毫不手软。战争结束时,他残忍地命令“每个士兵把他们的俘虏全杀了”。这一场亨利五世发动的战争,使上万法国人横尸沙场。
这充分说明,亨利五世的“仁政”只是他笼络人心的手腕。实际上,他已变得极端心狠手辣、冷酷残忍。他从前的玩伴巴道夫在法国领地偷了一个圣餐匣,就得上绞刑。他毫不动容地宣称,不管是谁犯下这种案情,都要同样判处死刑。
巴道夫曾是福斯塔夫的同伙。后者没在《亨利五世》中出现,只是被提到得伤寒病而死。但莎翁不想让观众忘记他。就在亨利五世命令杀死所有战俘后,一个军官议论罗马大帝亚历山大“曾杀死他的朋友克莱特是因为喝酒喝醉了”,而亨利五世和朋友福斯塔夫一刀两断是“因为他神志清醒,懂事明理”。这让人想起,没成为亨利五世的哈利亲王曾和福斯塔夫关系密切,被称作是后者的“小羔羊儿”。那时,他并没有这么残忍。
亨利五世曾称他的万丈光芒能耀瞎法国皇太子的眼睛。他自己的臣民其实也都被那光芒照得看不清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