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上部中,哈利親王曾稱自己是浮雲遮蔽的太陽。在《亨利五世》一開始,登上王位的他已自稱是“光芒萬丈”的太陽了。有臣子對他說:“從來沒有一個君王像陛下這樣受到臣民的愛戴,為臣民所敬畏。”
亨利五世的确受到臣民們的無限崇拜。坎特伯雷大主教形容道:“聽着他宣講神聖的教義,你不由得不五體投地,私下但願讓皇上當上了牧師;聽着他讨論國家大事呢,你會說,原來這門學問是他畢生的研究;聽一聽他暢談兵法,那你就聽到了可怕的戰争變成了柔和的音樂。随便什麼國家大事到了他手裡,不可解的結也就解開了—好像他是在随手解他的襪帶子。他一開口,空氣,那不受管束的頑童,就靜下來了;人們豎起了耳朵,用無言的驚歎來聽取他那美妙的高論。”不難看出,亨利五世是一位極具領袖魅力的君王。
亨利五世自稱:“我并不是什麼暴君,是一個基督徒國王,一切無常的喜怒都為理性所控制。”他施行仁政,認為“在‘仁厚’和‘殘暴’争奪王業的時候,總是那和顔悅色的‘仁厚’最先把它赢到手”。就連他父親當初的許多仇人,“都早忘了舊恨,心悅誠服,本着職責和熱忱”,來為他效忠。普通百姓也稱國王“是個老好人,他的心兒賽黃金”,甚至聲稱“我跟他的泥污的鞋子親吻,我從我的心眼兒裡愛這一個寶貝兒”。那個在《亨利四世(下)》結尾時對老朋友福斯塔夫無比絕情的亨利五世,如今憑着自己高超的手腕,已得到百姓們的狂熱擁戴。
不少評論者都認為莎士比亞把亨利五世塑造成了理想明君。其實,《亨利五世》隻集中描寫了亨利五世幹的一件事,那就是攻打法國。在這件事中,我們既看到亨利五世的非凡領袖才能,又看到他極其恐怖的一面。
攻占法國原本是亨利五世的個人野心,是他想和法國皇兄争奪繼承權,可他成功地把這一私人願望變成了全英國人民激情萬分追求的偉大事業。他号召道:“到法蘭西去吧!到那邊去幹一番事業,光榮将同樣的屬于我和你們。……親愛的同胞,動身吧,把我們的大軍交托在上帝的手掌裡。馬上就出兵吧。高揚起戰旗,歡欣鼓舞下海洋;不在法國稱帝,就不做英格蘭國王。”
早就對他萬分崇拜的群眾,立即響應了他的号召。“現在,全英國的青年,心裡像火一樣在燒,卸下了宴會上的錦袍往衣櫥裡放—如今風行的是披一身戎裝!沸騰在每個男兒胸中的,是那為國争光的志向。他們賣掉了牛羊去買駿馬,叫腳下平添翅膀,像英國的使神,好追随那人君中的聖君。”“他們那火熱的心,丢下了他們那守在英格蘭的肉體,早就飛到法蘭西陣地上的軍營裡去了。”
戰争打響後,亨利五世也極善于鼓動人們的奮勇犧牲精神:“沖呀,沖呀,你們最高貴的英國人,在你們的血管裡,流着久經沙場的祖先的熱血!就在這一帶,你們的祖先,一個個都是蓋世英雄,從早厮殺到晚,直到再找不見對手,才收藏起自己的劍鋒。别羞辱了你們的母親;現在,快拿出勇氣來,證明的确是他們—你所稱作父親的人,生養了你!給那些沒膽量的人樹立一個榜樣,教給他們該怎樣打仗吧!還有你們,好農民們,你們從英格蘭土地上成長起來,就在這兒讓大家瞧一瞧祖國健兒的身手。讓我們發誓吧,你們真不愧是個英國人—這一點,我毫不懷疑;因為你們都不是那種辱沒自己、短志氣的人,個個都是眼睛裡閃爍着威嚴的光彩。”這一番話怎能不讓人們熱血偾張,奮不顧身?就像當年,“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無數革命先烈在我們前面犧牲了,讓我們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等話也曾使全中國青年熱血沸騰。
在史上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中,法國軍隊的兵力是英國軍隊的五倍,可後者大獲全勝。莎翁憑非凡的想象力,在劇中演繹了英軍獲勝的主要原因。亨利五世在戰前發表了聲情并茂的長篇演說,激勵士兵的英雄主義。他把一場侵略戰争幻化成了無比崇高,堪讓參與者無限自豪的偉大壯舉:“如果有誰沒勇氣打這一仗,就随他掉隊,我們發給他通行證,并且把沿途所需的旅費放進他的錢袋。我們不願跟這樣一個人死在一塊兒—他竟然害怕跟咱們大夥兒一起死。今天這一天叫作‘克裡斯賓節’,凡是度過了今天這一關、能安然無恙回到家鄉的人,每當提起了這一天,将會肅然起敬;每當他聽到了‘克裡斯賓’這名字,精神将會為之一振。誰隻要度過今天這一天,将來到了老年,每年過克裡斯賓節的前夜,将會擺酒請他的鄉鄰,說是:‘明天是聖克裡斯賓節啦!’然後,他就翻卷起衣袖,露出傷疤給人看,說:‘這些傷疤,都是在克裡斯賓節得來的。’老年人記性不好,可是他即使忘卻了一切,也會分外清楚地記得在那一天裡他幹下的英雄事迹。……而克裡斯賓節,從今天直到世界末日,永遠不會随便過去,而行動在這個節日裡的我們也永不會被人們忘記。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人,我們,是一支兄弟的隊伍—因為,今天他跟我一起流着血,他就是我的好兄弟;不論他怎樣低微卑賤,今天這個日子将會帶給他紳士的身份。而這會兒正躺在床上的英格蘭的紳士以後将會埋怨自己的命運,悔恨怎麼輪不到他上這兒來;而且以後隻要聽到哪個在聖克裡斯賓節跟我們一起打過仗的人說話,就會面帶愧色,覺得自己夠不上當個大丈夫。……”這篇莎翁杜撰的演講竟成了後世一些真正戰役的動員辭,據說還出現在開赴伊拉克的美軍網站上。
劇中,一個稍有點兒獨立思考能力的下級軍官私下議論,如果這場戰争“不是師出有名”,那麼把這些老百姓“領到死路上去的國王就是罪孽深重了”。亨利五世聽到後振振有詞地反駁了他。其理論的要點是:“每個臣民都有為國效忠的本分,可是每個臣民的靈魂卻是屬于他自己掌管的。”是以國王不對士兵的死負責任。那些戰死者“從前犯下不敬上帝的罪”,因而得到應有的懲罰。在《亨利四世(下)》中,亨利五世還是哈利親王時,就曾發揮過他從福斯塔夫那兒學來的高超辯駁技能。從他的話中也可看出,在王權專制時代,“為國效忠”就等于為國王效忠。
英國打敗法國後,臣民們都佩服亨利五世的英明上司,可他把功勞和榮耀都歸于上帝,“當衆宣告,誰要是把勝仗誇耀,或者是剝奪了那原隻應該屬于上帝的榮耀,就要受死刑的處分”。這更增加了百姓對他的崇拜。人們稱贊他道:“他沒有虛榮,沒有那目空一切的驕傲;他放棄了那耀武揚威的凱旋,把光榮歸給了上帝。”在他班師回朝的時候,人山人海的臣民穿上盛服,迎接得勝回國的“偉大的君王”。
莎劇把一個極善于忽悠群衆的君王表現得惟妙惟肖,而非凡的忽悠才能也正是這位君王的恐怖之處。他甚至可以讓廣大群眾心甘情願地為他喪命。此外,亨利五世還有讓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主義言論。
在遭法蘭西皇太子取笑之後,亨利五世對法國使臣說:“為了他今天開這個玩笑,成千上萬的女人将要成為寡婦,就此再看不見親丈夫;他今天取笑我,明天可‘笑’坍了城堡,‘笑’掉了母親的孩子—有些還沒有成胎,有些還沒降生,他們全有理由咒罵王子太輕狂。……你們現在一路平安地回去吧,去告訴皇太子,他這玩笑開得多愚蠢,為了一兩聲笑聲就哭壞了千萬人”。開戰後,他讓使臣轉告法國皇帝:“要是我們能往前進軍,就一定前進;要是我們的路給攔住了,我們就叫你那黑黑的土地染遍了你們紅紅的鮮血”。
亨利五世在勸守城的總督投降時說:“這一次,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談判了,是以趁早接受了我們最大的恩典吧;要不然,你們就像自尋死路的人,休怪我們太毒辣無情。憑着我是個軍人—這稱呼在我的思想中跟我最相配—一旦我又發動了攻城,不到把這毀滅殆半的哈弗婁城埋葬在灰燼底下,就決不罷休。那時,一切慈悲之門都将全部閉緊。……你們那些鮮豔嬌嫩的姑娘,茁壯的嬰兒,就像花草一般,紛紛倒在鐮刀底下。……趁眼前,還有那清涼柔和的仁風在吹散那邪念、殺氣、狠毒所凝成的重重烏雲。要不然,嘿,隻要一眨眼,那無法無天的兵丁不管滿手血污,不管耳邊的一陣陣尖聲慘叫,一把拖住了你們家閨女的秀發往外跑。你們的父老尊長有多麼可敬,卻給一把揪住了銀白的胡須—高貴的額頭,也得對準牆腳撞!你們那些赤裸裸的嬰孩,被高高地挑在槍尖子上,底下,發瘋的母親們在沒命嘶号,那慘叫聲直沖雲霄,好比當年希律王大屠殺時的猶太婦女一樣。你們怎麼回答?你們願意投降、避免這場慘劇呢,還是執迷不悟、自取殺身之禍?”
這些威脅的話顯示出亨利五世很像當今的恐怖主義者—用殘酷殺害平民來報複自己的敵人。在實際行動中,亨利五世也毫不手軟。戰争結束時,他殘忍地指令“每個士兵把他們的俘虜全殺了”。這一場亨利五世發動的戰争,使上萬法國人橫屍沙場。
這充分說明,亨利五世的“仁政”隻是他籠絡人心的手腕。實際上,他已變得極端心狠手辣、冷酷殘忍。他從前的玩伴巴道夫在法國領地偷了一個聖餐匣,就得上絞刑。他毫不動容地宣稱,不管是誰犯下這種案情,都要同樣判處死刑。
巴道夫曾是福斯塔夫的同夥。後者沒在《亨利五世》中出現,隻是被提到得傷寒病而死。但莎翁不想讓觀衆忘記他。就在亨利五世指令殺死所有戰俘後,一個軍官議論羅馬大帝亞曆山大“曾殺死他的朋友克萊特是因為喝酒喝醉了”,而亨利五世和朋友福斯塔夫一刀兩斷是“因為他神志清醒,懂事明理”。這讓人想起,沒成為亨利五世的哈利親王曾和福斯塔夫關系密切,被稱作是後者的“小羔羊兒”。那時,他并沒有這麼殘忍。
亨利五世曾稱他的萬丈光芒能耀瞎法國皇太子的眼睛。他自己的臣民其實也都被那光芒照得看不清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