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让无数网友感觉宛如吃了苍蝇——

吸引了十几亿阅读的罗冠军事件。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

网友@加油Vicky(真名梁颖)在微博发文,控诉前男友罗冠军对自己进行强奸与PUA,还罗列了男方使自己怀孕、流产,以及嫖娼、强奸其他女大学生等罪状。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此新闻一出,立刻引爆舆论。

罗冠军方面也很快给出回应。

8月29日到30日,罗冠军与其姐姐分别发微博否认关于强奸的指控,罗冠军的父亲也手写了“伸冤书”。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直到9月3日,男女双方尚处于各执一词的情况,但到3日晚,让人懵圈的“反转”发生了——

梁颖突然清空了自己所有的微博,引发了网友的猜测与讨论。

次日,罗冠军发布自白长文,称自己深受此事的毒害,已然“社会性死亡”。

9月5日,梁颖托律师发布声明称,罗冠军并没有强奸自己。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随后,罗冠军发布声明称二人的感情纠纷已经解决,但民事名誉侵权诉讼会正常进行。

至此,这场犹如过山车般的反转剧才暂时进入了幕间阶段。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目前,这一事件尚未有定论。

但罗冠军的遭遇,却足够让我们瞠目——

半年内搬家3次、多次换工作、被无数网友私信辱骂、全家电话被疯狂骚扰……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舆论,竟可以如此轻易地摧毁一个人的生活。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近几年,类似的反转新闻层出不穷。

罗冠军的遭遇让人咋舌,但绝不是孤例。

被舆论仓促定罪的人,不在少数。

今年5月,网友@小岛里的大海发微博称自己患有哮喘的女儿遭到老师的体罚及威胁殴打,导致哮喘发作、吐血,并附上了沾满血迹的校服图片。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此事一经曝光,网友立刻开始了对该老师的人肉及攻击,警方也迅速介入。

但仅仅一天之后,事件就迎来了反转——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教师体罚学生跑圈是实情。

但吐血、哮喘发作等情节都是该名网友编造的。

8月30日,网友@BG4VHP发帖称,在北京野生动物园看到一名游客将口罩喂给马鹿,引发众怒。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后经查证,实际上是马鹿自己将头探入车内,叼出了车中的口罩咀嚼。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难以规避的新闻失实,尚属正常状况。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事件之中,还有舆论的参与。

新闻反转不同于舆论反转。

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也可怕得多。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仅是因为美貌,玛丽娜就深陷在毫无根据的流言漩涡之中。

最后,她终于如同谣言所说,沦为了娼妓。

人们的反应是:看吧!我早就说她是个荡妇!

聚蚊成雷,谣言带来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新闻的一再反转,真相的愈发曲折。

并不在于新闻本身变得复杂。

而在于,新闻生产方式的彻底颠覆。

从前,私人情绪是新闻的大忌。

为保证客观,新闻从业者的任何预设立场和情感都不能带入报道中。

追求的是极力逼近事实、客观记录历史。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华盛顿邮报》

但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赋权使得普通大众也有了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

而网络的隐匿性,又让网友可以心安理得地利用言论来对媒体,甚至司法系统施压。

传播者的多元化,稀释了媒体的专业性。

这类事件的多数情况,是源于网友的正义和道德。

舆论也确实帮助了很多需要维权的人。

但,情绪化元素越来越多地掺杂到新闻之中,并非一件好事。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玩命直播》

2018年震惊全国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失事的客车是在撞上一辆轿车后坠江。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开始谣传,是轿车的女司机逆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毫不意外,当时这位车主遭受了铺天盖地的侮辱咒骂。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直到当晚警方通报,其实是客车越过了中心实线,撞上了正常驾驶的轿车。

沉冤昭雪来得不算太迟,但舆论对当事人的伤害,却已无法挽回。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反转带来的疲惫感,导致的是社会信任的危机。

失真的新闻干扰着大众的判断力,让追求真相变成雾里探花。

也给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双重混乱。

如今,我们正处于真相后置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情绪表达的重要性似乎压过了真相本身。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十二怒汉》

简单粗暴的单面逻辑,能够迅速抢占流量、扩大影响。

某种程度上,这有利于不被媒体看到的那些小人物的发声、维权。

却也让真相总是姗姗来迟。

甚至于,谣言未经证实,就可以被预设为是真的。

由此引发的对当事人的伤害,也成了常态。

25岁的阮玲玉因为流言选择自杀的悲剧,80载后却仍在重演。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阮玲玉》

《家有儿女》中有一集让飘印象深刻。

一回,夏东海与一名女子同被困在电梯中。

后来电梯门终于打开,女子兴奋地亲了夏东海一口,在他脸上留下了口红印,引起了刘梅的愤怒。

为自证清白,夏东海一连数日在电梯旁寻找那名女子。

同时,刘星自作主张帮爸爸写了一张寻人启事——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家有儿女》(下同)

不得不说,这张寻人启事的效果立竿见影。

所有人都以为夏东海快死了,单位还为他成立了治丧委员会。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还让他差点被女子的男友一板砖拍死。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飘曾觉得,这样的剧情诙谐,但有些荒唐。

如今看来,其实相当写实。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吊诡的点在于。

曾几何时,媒体一直被塑造成“不可轻信”的形象。

《女友礼拜五》《倒扣的王牌》这些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电影。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倒扣的王牌》

讽刺的都是媒体职业道德的丧失。

但,这种对真相的质疑。

并未随着传播权的下放而得到改善。

大众面对突发新闻时理性的缺乏,为谣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而谣言传播过程中最为可怕的,是所谓的“证实性偏差”——

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因而会倾向于为自己支持的观点找证据。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让子弹飞》

这种心态让谣言的受害者,几乎百口莫辩。

2012年的两部电影作品——

《搜索》与《狩猎》。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都生动而残忍地描绘了,谣言如何毁灭一个无辜者的所有。

陈凯歌的《搜索》讲的是一个谋杀案件——

只不过凶手是流言与人肉搜索。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搜索》(下同)

叶蓝秋(高圆圆 饰)是一家公司总裁的秘书。

在一次体检中,她被检查出患有晚期癌症,顿时陷入了绝望之中。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在回程的公车上,她六神无主,乘务员让她给老人让座也未听见。

等到回过神来,面对一整车讨伐她的人,她拍拍大腿,赌气地说——要坐坐这。

而这,恰好被同在公车上的一名实习记者拍摄了下来。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很快,“墨镜姐”不让座事件让舆论沸腾了。

并且,网友还为她安上了小三的罪名。

叶蓝秋不仅要遭受绝症带来的折磨,排山倒海般的谩骂也让她喘不过气。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她的所有信息被网友人肉出来放到网上,周围的人无一不被牵扯其中。

在任何地方出现,都会像过街老鼠一样被追赶。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她曾在采访中表达过歉意。

但为了利益,媒体并没有对此进行报道,而是任舆论继续发酵。

一周时间里,她从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沦为了众矢之的。

在第七天,她相约产生情愫的杨守诚(赵又廷 饰)看完了人生最后一次日出。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之后,心如死灰地赴死。

在叶蓝秋死后,真相大白,记者也终于决定播报她之前的道歉视频。

只是,这些对于她已然冰冷的尸身,无异于亡羊补牢。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而由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拔叔”麦德斯·米科尔森主演的电影《狩猎》。

虽未酿成抱恨黄泉的悲剧。

却更让人从骨子里感到一种寒凉。

卢卡斯(麦德斯·米科尔森 饰)是一名托儿所教师,深受孩子的喜爱。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狩猎》(下同)

特别是一个叫克拉拉的小姑娘,对卢卡斯有着深深的倾慕。

克拉拉对卢卡斯产生了异样的情感,不仅表示亲近,甚至还会对他献吻。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对此,卢卡斯委婉拒绝。

还告诉她接吻是成人的行为。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而,他的道德感却带来了灾祸——

出于某种心理,克拉拉编造了卢卡斯性侵自己的谎言。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这个谎言意味着什么,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但,卢卡斯的生活却就此走向了崩溃。

失去工作、遭受鄙视、被拘留调查,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都受到威胁。

去趟超市,会遭受毒打。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家中的爱犬,也被陌生人残忍杀死。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更令人胆寒的是。

克拉拉其实在指认卢卡斯之后就承认了自己在说谎。

且说了不止一次。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但,所有人却都认为,这是儿童心理对痛苦回忆的规避。

也就是说,卢卡斯陷入的,是一个没有任何辩解余地的深渊。

从克拉拉决定撒谎的那一刻起,他就被永恒地钉在了十字架上。

电影的结尾,卢卡斯与克拉拉的父亲在圣诞夜和解。

他似乎又慢慢得到了居民的信任,儿子的成人礼还有许多人来参加。

但当他在森林中狩猎时,有人朝着他开了一枪。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我们看不清开枪的人是谁,只看到一个逆光的模糊身影——

ta不是某一人,而是任何人。

在这个没有反转余地的巨大谎言中,卢卡斯注定要在枪口的凝视中度过余生。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自由主义者曾鼓吹观点的自由市场。

他们相信,不同的观点在同一空间中相互辩论和竞争,有利于得出真理。

但事实情况是,强势观点压倒其他一切声音的多数人暴力,才是常态。

感情用事、有失偏颇导致打脸越来越频繁。

微博有位网友盘点了近些年的反转新闻。

看了评论区才发现,有多少新闻已经反转,自己却仍信以为真。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对真相的求索似乎失去了意义,因而,有许多人不再去相信。

而成为始终将“等待反转”挂在口边的理中客。

等待反转,反映的是处于混乱舆论环境下的焦虑与茫然。

而纷乱的反转剧之后,留下的只有怀疑、空虚和一片狼藉。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令人不安的是,在舆论反转的时代,还有更多隐忧。

失之客观的新闻,或许正在塑造一种定性思维——

一种强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心理。

考察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部分“反转新闻”。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似乎总都能提取出一些核心概念——

夫妻、情侣、师生、医患、男女司机……

不胜枚举。

这是典型的对抗叙事框架。

有对抗、有矛盾,才容易让受众代入,达到最强的传播效力。

新闻中的当事人被机械地划分为正反两方,制造冲突。

在看到新闻的一刹那,便让人不自觉地开始站队。

罗冠军事件也是一个典型。

在看到“强奸”“前男友”等词汇,尤其是冲突感如此强的标题。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许多人便毫不迟疑地站到了女方一边。

比利·怀尔德的经典电影《控方证人》为我们演示了对抗叙事的运用——

被告人沃尔(泰隆·鲍华 饰)涉嫌杀害一位富婆。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控方证人》(下同)

而他除了妻子克里斯汀(玛琳·黛德丽 饰)的口供外。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没有任何可以洗清嫌疑的证据。

与此同时,克里斯汀却在法庭上作证,丈夫确实杀了人。

在沃尔几乎被定罪之时,克里斯汀败露了自己出轨的秘密。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陪审团一致认定克里斯汀作了伪证,判决沃尔无罪。

而直到片子的末尾,真相才被揭露出来——

克里斯汀其实一直对沃尔忠贞不二,她的一系列操作其实是为了救沃尔。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因作伪证被起诉,无非只是坐几年牢。

而沃尔一旦被判有罪,就会是死刑。

看出来了没?

全片的始终,沃尔一方始终没有提供有效的证据。

克里斯汀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将是否犯罪的矛盾,引到了夫妻的矛盾。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在多数人的思维里,非此即彼是重要的判断模型。

如果女的有错,那么男的就没有罪。

在情境中貌似合情理,实则荒谬得很。

在社会新闻中,大众经常会不自觉去寻找“错”的一方来归因,以协调认知的不平衡。

正如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的,群体总会把自己的情绪放大。由此,它只会被极端的情感打动。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明星大侦探》

上月,微博上有人上传了一段据称是鲍毓明与李星星的对话录音。

双方的对话内容让许多人认为,女方实际并非完美受害者。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不少人转而开始支持鲍毓明。

罗冠军事件亦是如此。

早前人们对男方进行疯狂的谩骂及骚扰。

而如今,却又一股脑开始了对女方的讨伐。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虽可以理解为梁颖愚弄舆论带来的反噬。

但,对大众而言,又多少有点从盲目走向另一种盲目的意味。

非此即彼的思维,让人们过多关注于矛盾与对抗本身。

却难以形成公正的判断。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人们始终愤怒。

导致很难停下来多思考一下。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这种对立思维,也体现在罗冠军事件中,两性矛盾的激化上。

“强奸”这一议题与女性权益息息相关。

但在迎来“反转”后,飘却看到了不愿看到的画面——

部分网友攻击梁颖的同时,也开始大肆抹黑女权运动,“田园女拳”的论调也层出不穷。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这再一次让事件落入二元对立的窠臼。

“女拳”这一论调的可怕之处在于。

其不仅加剧了男女两性对立,也让女性群体产生裂痕。

许多女性自己也认为,“田园女拳”不属于“女权”。

但,女权就是女权。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哪来的那么多定义?

人们总是喜欢捍卫群体的无瑕性,发现确实有个体有问题,就踢出去,好像这样就可以继续正确无瑕。

但事实这是不必要的。

一方面,女权运动需要发动广大群众,而多数人不可能了解晦涩的女性主义理论。

另一方面,社会运动一定会有无效角色和无效行动的存在,甚至负效果。

无效的部分也是女权无法抹去的历史阶段。

女性主义学者Camille Paglia认为,专注于抨击男性的女权主义,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 Claire Fox

但借“女拳”的说辞反过来诋毁女权,也多少有些居心叵测。

若女性自己也接受这一说法。

带来的将是女性群体的自我割席,甚至分裂、瓦解。

因为,这样宽泛的一个定义,几乎可以将任何的女性主义思想塞进去。

我们如何保证,在与“女拳”割席后,自己不会再被划入其中?

正如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所言,在战斗中,联合或许比斗争更重要。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Questionnaire (1973-1981)

为何飘反对煽动对立?

因为,在这样无意义的对立之中,事件本身的意义被消解。

甚至让我们忘记了,我们原本所期待的其实是“公平正义”。

丢失了理性,这些新闻也便失去了人性的一面。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新闻编辑室》

我们不禁要发问。

在这贫困的时代,受众何为?

若坚持为不平发声,或许会为谣言添砖加瓦。

但所有人都静观其变,是否又会导致正义的缺席?

在飘看来,选择何种态度,似乎不是关键。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秉持着尽量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矛盾。

科瓦奇与罗森斯蒂尔所著的《真相》一书中,归纳了判断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来源|《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最核心的,无非就是——

多聆听各方的证词,多花些时间考量。

我们须始终带着批判的目光。

在混乱中保有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受害者被网暴至「死」,也没等来道歉

公正并不意味着非黑即白。

即便是法律之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正义。

因而,不要太快下决断。

少一些盖棺定论,或许便没有那么多打脸与反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