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則新聞讓無數網友感覺宛如吃了蒼蠅——
吸引了十幾億閱讀的羅冠軍事件。

事件經過是這樣的。
網友@加油Vicky(真名梁穎)在微網誌發文,控訴前男友羅冠軍對自己進行強奸與PUA,還羅列了男方使自己懷孕、流産,以及嫖娼、強奸其他女大學生等罪狀。
此新聞一出,立刻引爆輿論。
羅冠軍方面也很快給出回應。
8月29日到30日,羅冠軍與其姐姐分别發微網誌否認關于強奸的指控,羅冠軍的父親也手寫了“伸冤書”。
直到9月3日,男女雙方尚處于各執一詞的情況,但到3日晚,讓人懵圈的“反轉”發生了——
梁穎突然清空了自己所有的微網誌,引發了網友的猜測與讨論。
次日,羅冠軍釋出自白長文,稱自己深受此事的毒害,已然“社會性死亡”。
9月5日,梁穎托律師釋出聲明稱,羅冠軍并沒有強奸自己。
随後,羅冠軍釋出聲明稱二人的感情糾紛已經解決,但民事名譽侵權訴訟會正常進行。
至此,這場猶如過山車般的反轉劇才暫時進入了幕間階段。
目前,這一事件尚未有定論。
但羅冠軍的遭遇,卻足夠讓我們瞠目——
半年内搬家3次、多次換工作、被無數網友私信辱罵、全家電話被瘋狂騷擾……
衆口铄金,積毀銷骨。
輿論,竟可以如此輕易地摧毀一個人的生活。
近幾年,類似的反轉新聞層出不窮。
羅冠軍的遭遇讓人咋舌,但絕不是孤例。
被輿論倉促定罪的人,不在少數。
今年5月,網友@小島裡的大海發微網誌稱自己患有哮喘的女兒遭到老師的體罰及威脅毆打,導緻哮喘發作、吐血,并附上了沾滿血迹的校服圖檔。
此事一經曝光,網友立刻開始了對該老師的人肉及攻擊,警方也迅速介入。
但僅僅一天之後,事件就迎來了反轉——
教師體罰學生跑圈是實情。
但吐血、哮喘發作等情節都是該名網友編造的。
8月30日,網友@BG4VHP發帖稱,在北京野生動物園看到一名遊客将口罩喂給馬鹿,引發衆怒。
後經查證,實際上是馬鹿自己将頭探入車内,叼出了車中的口罩咀嚼。
難以規避的新聞失實,尚屬正常狀況。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事件之中,還有輿論的參與。
新聞反轉不同于輿論反轉。
後者的影響要大得多,也可怕得多。
《西西裡的美麗傳說》中,僅是因為美貌,瑪麗娜就深陷在毫無根據的流言漩渦之中。
最後,她終于如同謠言所說,淪為了娼妓。
人們的反應是:看吧!我早就說她是個蕩婦!
聚蚊成雷,謠言帶來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
來源|《西西裡的美麗傳說》
新聞的一再反轉,真相的愈發曲折。
并不在于新聞本身變得複雜。
而在于,新聞生産方式的徹底颠覆。
從前,私人情緒是新聞的大忌。
為保證客觀,新聞從業者的任何預設立場和情感都不能帶入報道中。
追求的是極力逼近事實、客觀記錄曆史。
來源|《華盛頓郵報》
但在新媒體時代, 網絡賦權使得普通大衆也有了參與新聞生産的機會。
而網絡的隐匿性,又讓網友可以心安理得地利用言論來對媒體,甚至司法系統施壓。
傳播者的多元化,稀釋了媒體的專業性。
這類事件的多數情況,是源于網友的正義和道德。
輿論也确實幫助了很多需要維權的人。
但,情緒化元素越來越多地摻雜到新聞之中,并非一件好事。
來源|《玩命直播》
2018年震驚全國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失事的客車是在撞上一輛轎車後墜江。
事故發生後,網絡上開始謠傳,是轎車的女司機逆行導緻了事故的發生。
毫不意外,當時這位車主遭受了鋪天蓋地的侮辱咒罵。
直到當晚警方通報,其實是客車越過了中心實線,撞上了正常駕駛的轎車。
沉冤昭雪來得不算太遲,但輿論對當事人的傷害,卻已無法挽回。
反轉帶來的疲憊感,導緻的是社會信任的危機。
失真的新聞幹擾着大衆的判斷力,讓追求真相變成霧裡探花。
也給網絡秩序和社會秩序帶來了雙重混亂。
如今,我們正處于真相後置化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情緒表達的重要性似乎壓過了真相本身。
來源|《十二怒漢》
簡單粗暴的單面邏輯,能夠迅速搶占流量、擴大影響。
某種程度上,這有利于不被媒體看到的那些小人物的發聲、維權。
卻也讓真相總是姗姗來遲。
甚至于,謠言未經證明,就可以被預設為是真的。
由此引發的對當事人的傷害,也成了常态。
25歲的阮玲玉因為流言選擇自殺的悲劇,80載後卻仍在重演。
來源|《阮玲玉》
《家有兒女》中有一集讓飄印象深刻。
一回,夏東海與一名女子同被困在電梯中。
後來電梯門終于打開,女子興奮地親了夏東海一口,在他臉上留下了口紅印,引起了劉梅的憤怒。
為自證清白,夏東海一連數日在電梯旁尋找那名女子。
同時,劉星自作主張幫爸爸寫了一張尋人啟事——
來源|《家有兒女》(下同)
不得不說,這張尋人啟事的效果立竿見影。
所有人都以為夏東海快死了,機關還為他成立了治喪委員會。
還讓他差點被女子的男友一闆磚拍死。
飄曾覺得,這樣的劇情诙諧,但有些荒唐。
如今看來,其實相當寫實。
吊詭的點在于。
曾幾何時,媒體一直被塑造成“不可輕信”的形象。
《女友禮拜五》《倒扣的王牌》這些四、五十年代的經典電影。
來源|《倒扣的王牌》
諷刺的都是媒體職業道德的喪失。
但,這種對真相的質疑。
并未随着傳播權的下放而得到改善。
大衆面對突發新聞時理性的缺乏,為謠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而謠言傳播過程中最為可怕的,是所謂的“證明性偏差”——
人隻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因而會傾向于為自己支援的觀點找證據。
來源|《讓子彈飛》
這種心态讓謠言的受害者,幾乎百口莫辯。
2012年的兩部電影作品——
《搜尋》與《狩獵》。
都生動而殘忍地描繪了,謠言如何毀滅一個無辜者的所有。
陳凱歌的《搜尋》講的是一個謀殺案件——
隻不過兇手是流言與人肉搜尋。
來源|《搜尋》(下同)
葉藍秋(高圓圓 飾)是一家公司總裁的秘書。
在一次體檢中,她被檢查出患有晚期癌症,頓時陷入了絕望之中。
在回程的公車上,她六神無主,乘務員讓她給老人讓座也未聽見。
等到回過神來,面對一整車讨伐她的人,她拍拍大腿,賭氣地說——要坐坐這。
而這,恰好被同在公車上的一名實習記者拍攝了下來。
很快,“墨鏡姐”不讓座事件讓輿論沸騰了。
并且,網友還為她安上了小三的罪名。
葉藍秋不僅要遭受絕症帶來的折磨,排山倒海般的謾罵也讓她喘不過氣。
她的所有資訊被網友人肉出來放到網上,周圍的人無一不被牽扯其中。
在任何地方出現,都會像過街老鼠一樣被追趕。
她曾在采訪中表達過歉意。
但為了利益,媒體并沒有對此進行報道,而是任輿論繼續發酵。
一周時間裡,她從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淪為了衆矢之的。
在第七天,她相約産生情愫的楊守誠(趙又廷 飾)看完了人生最後一次日出。
之後,心如死灰地赴死。
在葉藍秋死後,真相大白,記者也終于決定播報她之前的道歉視訊。
隻是,這些對于她已然冰冷的屍身,無異于亡羊補牢。
而由丹麥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拔叔”麥德斯·米科爾森主演的電影《狩獵》。
雖未釀成抱恨黃泉的悲劇。
卻更讓人從骨子裡感到一種寒涼。
盧卡斯(麥德斯·米科爾森 飾)是一名事先串通的人所教師,深受孩子的喜愛。
來源|《狩獵》(下同)
特别是一個叫克拉拉的小姑娘,對盧卡斯有着深深的傾慕。
克拉拉對盧卡斯産生了異樣的情感,不僅表示親近,甚至還會對他獻吻。
對此,盧卡斯委婉拒絕。
還告訴她接吻是成人的行為。
而,他的道德感卻帶來了災禍——
出于某種心理,克拉拉編造了盧卡斯性侵自己的謊言。
這個謊言意味着什麼,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知道。
但,盧卡斯的生活卻就此走向了崩潰。
失去工作、遭受鄙視、被拘留調查,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都受到威脅。
去趟超市,會遭受毒打。
家中的愛犬,也被陌生人殘忍殺死。
更令人膽寒的是。
克拉拉其實在指認盧卡斯之後就承認了自己在說謊。
且說了不止一次。
但,所有人卻都認為,這是兒童心理對痛苦回憶的規避。
也就是說,盧卡斯陷入的,是一個沒有任何辯解餘地的深淵。
從克拉拉決定撒謊的那一刻起,他就被永恒地釘在了十字架上。
電影的結尾,盧卡斯與克拉拉的父親在聖誕夜和解。
他似乎又慢慢得到了居民的信任,兒子的成人禮還有許多人來參加。
但當他在森林中狩獵時,有人朝着他開了一槍。
我們看不清開槍的人是誰,隻看到一個逆光的模糊身影——
ta不是某一人,而是任何人。
在這個沒有反轉餘地的巨大謊言中,盧卡斯注定要在槍口的凝視中度過餘生。
自由主義者曾鼓吹觀點的自由市場。
他們相信,不同的觀點在同一空間中互相辯論和競争,有利于得出真理。
但事實情況是,強勢觀點壓倒其他一切聲音的多數人暴力,才是常态。
感情用事、有失偏頗導緻打臉越來越頻繁。
微網誌有位網友盤點了近些年的反轉新聞。
看了評論區才發現,有多少新聞已經反轉,自己卻仍信以為真。
對真相的求索似乎失去了意義,因而,有許多人不再去相信。
而成為始終将“等待反轉”挂在口邊的理中客。
等待反轉,反映的是處于混亂輿論環境下的焦慮與茫然。
而紛亂的反轉劇之後,留下的隻有懷疑、空虛和一片狼藉。
令人不安的是,在輿論反轉的時代,還有更多隐憂。
失之客觀的新聞,或許正在塑造一種定性思維——
一種強調對立的、非此即彼的心理。
考察近年來得到廣泛關注的部分“反轉新聞”。
似乎總都能提取出一些核心概念——
夫妻、情侶、師生、醫患、男女司機……
不勝枚舉。
這是典型的對抗叙事架構。
有對抗、有沖突,才容易讓閱聽人代入,達到最強的傳播效力。
新聞中的當事人被機械地劃分為正反兩方,制造沖突。
在看到新聞的一刹那,便讓人不自覺地開始站隊。
羅冠軍事件也是一個典型。
在看到“強奸”“前男友”等詞彙,尤其是沖突感如此強的标題。
許多人便毫不遲疑地站到了女方一邊。
比利·懷爾德的經典電影《控方證人》為我們示範了對抗叙事的運用——
被告人沃爾(泰隆·鮑華 飾)涉嫌殺害一位富婆。
來源|《控方證人》(下同)
而他除了妻子克裡斯汀(瑪琳·黛德麗 飾)的口供外。
沒有任何可以洗清嫌疑的證據。
與此同時,克裡斯汀卻在法庭上作證,丈夫确實殺了人。
在沃爾幾乎被定罪之時,克裡斯汀敗露了自己出軌的秘密。
陪審團一緻認定克裡斯汀作了僞證,判決沃爾無罪。
而直到片子的末尾,真相才被揭露出來——
克裡斯汀其實一直對沃爾忠貞不二,她的一系列操作其實是為了救沃爾。
因作僞證被起訴,無非隻是坐幾年牢。
而沃爾一旦被判有罪,就會是死刑。
看出來了沒?
全片的始終,沃爾一方始終沒有提供有效的證據。
克裡斯汀的聰明之處,就在于将是否犯罪的沖突,引到了夫妻的沖突。
在多數人的思維裡,非此即彼是重要的判斷模型。
如果女的有錯,那麼男的就沒有罪。
在情境中貌似合情理,實則荒謬得很。
在社會新聞中,大衆經常會不自覺去尋找“錯”的一方來歸因,以協調認知的不平衡。
正如法國學者古斯塔夫·勒龐指出的,群體總會把自己的情緒放大。由此,它隻會被極端的情感打動。
來源|《明星大偵探》
上月,微網誌上有人上傳了一段據稱是鮑毓明與李星星的對話錄音。
雙方的對話内容讓許多人認為,女方實際并非完美受害者。
不少人轉而開始支援鮑毓明。
羅冠軍事件亦是如此。
早前人們對男方進行瘋狂的謾罵及騷擾。
而如今,卻又一股腦開始了對女方的讨伐。
雖可以了解為梁穎愚弄輿論帶來的反噬。
但,對大衆而言,又多少有點從盲目走向另一種盲目的意味。
非此即彼的思維,讓人們過多關注于沖突與對抗本身。
卻難以形成公正的判斷。
整個事件的過程中,人們始終憤怒。
導緻很難停下來多思考一下。
這種對立思維,也展現在羅冠軍事件中,兩性沖突的激化上。
“強奸”這一議題與女性權益息息相關。
但在迎來“反轉”後,飄卻看到了不願看到的畫面——
部分網友攻擊梁穎的同時,也開始大肆抹黑女權運動,“田園女拳”的論調也層出不窮。
這再一次讓事件落入二進制對立的窠臼。
“女拳”這一論調的可怕之處在于。
其不僅加劇了男女兩性對立,也讓女性群體産生裂痕。
許多女性自己也認為,“田園女拳”不屬于“女權”。
但,女權就是女權。
哪來的那麼多定義?
人們總是喜歡捍衛群體的無瑕性,發現确實有個體有問題,就踢出去,好像這樣就可以繼續正确無瑕。
但事實這是不必要的。
一方面,女權運動需要發動廣大群衆,而多數人不可能了解晦澀的女性主義理論。
另一方面,社會運動一定會有無效角色和無效行動的存在,甚至負效果。
無效的部分也是女權無法抹去的曆史階段。
女性主義學者Camille Paglia認為,專注于抨擊男性的女權主義,存在着極大的問題。
來源| Claire Fox
但借“女拳”的說辭反過來诋毀女權,也多少有些居心叵測。
若女性自己也接受這一說法。
帶來的将是女性群體的自我割席,甚至分裂、瓦解。
因為,這樣寬泛的一個定義,幾乎可以将任何的女性主義思想塞進去。
我們如何保證,在與“女拳”割席後,自己不會再被劃入其中?
正如女性主義學者波伏娃所言,在戰鬥中,聯合或許比鬥争更重要。
來源|Questionnaire (1973-1981)
為何飄反對煽動對立?
因為,在這樣無意義的對立之中,事件本身的意義被消解。
甚至讓我們忘記了,我們原本所期待的其實是“公平正義”。
丢失了理性,這些新聞也便失去了人性的一面。
來源|《新聞編輯室》
我們不禁要發問。
在這貧困的時代,閱聽人何為?
若堅持為不平發聲,或許會為謠言添磚加瓦。
但所有人都靜觀其變,是否又會導緻正義的缺席?
在飄看來,選擇何種态度,似乎不是關鍵。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秉持着盡量客觀、公正的眼光,去看待沖突。
科瓦奇與羅森斯蒂爾所著的《真相》一書中,歸納了判斷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來源|《真相:資訊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
最核心的,無非就是——
多聆聽各方的證詞,多花些時間考量。
我們須始終帶着批判的目光。
在混亂中保有獨立思考、辯證分析的能力。
公正并不意味着非黑即白。
即便是法律之中,也不存在絕對的正義。
因而,不要太快下決斷。
少一些蓋棺定論,或許便沒有那麼多打臉與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