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上)

<h1 class="pgc-h-center-line">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h1>

  千百年来,随着中原人大量往南迁徙,西京古道两旁平坦开阔处逐渐形成以姓氏抱团建村的宗族文化,一是可增进亲情,二是可防止外族异性欺凌,匪贼掳掠、偷盗。在乐昌北面乡镇,就有不少颇具规模、建筑精美的古村落,如梅花镇杨家寨村和黄圃镇石溪村。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梅花镇大坪杨家寨村。(吴伟/摄)

  杨家寨始祖杨德华(字佩英,号万十郎,由福建上杭知县调任广东惠州河源县正堂)于1450年间(明朝)从福建上杭经广东河源、曲江,迁居至乐昌杨家寨,至今已繁衍20余代。村庄四面环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人丁兴旺,仅大坪杨家寨祖居地一个村就有700多户人口4000多人,是当地周围远近闻名独一无二的单姓(杨姓)大村庄。大坪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连片建筑近万平方米。建筑群以青石板为道,高墙深巷,曲水绕舍,颇有江南的徽派风格;又以围屋为墙,聚族而居。康熙至民国初,陆续建有文奎楼、青云阁、文昌阁、墩素斋(又称“新书房”)、三步斋、集成斋、贤关阁、敏求堂等书房,被称为书香之村。这些古建筑无论是祠堂、书院或民居,均釆用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配以雕龙刻凤、梅兰竹菊、古诗古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屋面墙角均镶嵌“泰山石敢当”,意为镇妖避邪。经历了500多年的沧桑洗礼,这些古建筑依然保持着让人称道的精美绝伦,令人惊叹!

  大坪村自古书风浓郁,在村祠堂里,大大小小的牌匾有数十块,有“雍宫双鳳”、进士、恩进士等。雍正年间,村里二杨同时考中进士,尚书赐匾“雍宫双鳳”,当时在“梅辽四地”(梅花、云岩、秀水、沙坪)被传为佳话。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从仁化县董塘镇沿着梅乐古道一路奔袭,进驻杨家寨。在此休整五天的时间里,杨家寨的群众宰杀了七八头猪接待部队。在此期间,朱德等在墩素斋策划了湘南起义。经过周密部署,取得了“智取宜章”和“坪石大捷”的重大胜利,从而使“湘南起义”的革命烈火在湘粤之地熊熊燃烧起来,为“朱毛会师”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31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进驻梅花,秘密隐居在此的湘粤边游击队员和湘南特委的同志协同红七军一起参加了“梅花战役”。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伤亡较大,部队不得已撤至杨家寨,邓小平等在文昌阁紧急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杨家寨村民则在水口祠内外端茶送水、送饭送药,包扎、抢救400多名伤员,为革命作出了贡献。2019年4月19日,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杨氏宗祠、墩树斋、文昌阁)被列入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杨家寨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梅花镇大坪杨家寨墩树斋一角。(欧伦彬/摄)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梅花镇杨家寨的高墙深巷。(欧伦彬/摄)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杨家寨村雕刻精美的门槛石。(欧伦彬/摄)

  石溪村位于黄圃镇,村落面积约240亩,现有户数238户,938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为邓氏,是粤北山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宜乐古道旁的黄圃镇石溪村一角。(欧伦彬/摄)

  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乐昌石溪邓氏族谱》和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卢阳邓氏族谱》记载,汉代邓禹第十九世孙邓平直,首辟卢阳令,始居卢阳(今汝城)。传至少十郎,于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云游至此,见此处山峦环抱,森林茂密,洞野开阔,河流贯穿,水源充足,前面卢溪,如玉带环绕,自北向南蜿蜒绵亘。山下龙泉涌冒,淙淙溪水,从叠峦的石间,流至卢溪(今黄圃河),“长溪如带,石夹溪流,因以名焉”,故取名石溪。逐于依山傍水之处,筑路建村,垦荒造田,繁衍后代。以诗书继世礼乐传家为传统,过着士读农耕和谐的安居生活,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人口有一万多,分布广东、湖南、四川及香港等地。经过几朝数代人的建设,至今村中还有四十多栋纯色的青砖瓦房和古色深巷的石板巷道。以柳塘公宗祠为中心,南北横向,东西纵深,成排成行,分布于村落古水圳的北侧。自西向东的溪水贯穿村中,给村民的生活及生产防洪排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围绕宗祠抱聚一团的青砖房屋,以坚硬的青石条石柱为基础,打磨光滑的青砖为墙面。雕龙画凤 的木材为装修,马头耸墙围住的瓦背为屋顶。檐线分明,墙角清楚,轮廓硬朗,同时还镶嵌着不同的雕石刻木,飞鸟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一栋栋古色瓦房,一块块青岩石板,留下了很多历史的痕迹,任凭多年风霜雪雨,依然屹立,甚为壮观。文化内涵依然可见,宗祠门联,字意深刻。“蛟腾东汉,凤起南阳”乃世族的起点,以“何止声馨东汉”为目标,以“诗书继世,士读农耕,君子三思,圣人三畏”为行为准则,激励后人,创建“人登福寿域,民庆太平春”的和谐社会。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宜乐古道旁的黄圃镇石溪村马头墙。(欧伦彬/摄)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宜乐古道旁的黄圃镇石溪村古石板桥。(欧伦彬/摄)

  据清代《乐昌县志》和清嘉庆辛未年《石溪邓氏族谱》记载,石溪村在人文方面人才辈出。据载:仕宦、举人、拔贡、恩贡、岁贡、附贡、冠带、国学生共198名,获军功23人。村中曾功名石柱林立,村前围功坪有18对,宗祠门前大巷有15对,共33对,现仅存5对。2018年12月,石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h1>

  交通的发达,带来了贸易的繁荣、文化的传播、宗族的迁徙,使身处“广东北大门”的乐昌逐渐走向繁荣。

  据史料记载,乐昌依水陆并进的地理优势,商业异常兴旺,古驿道“人流如织,商贾如云”,每天停靠武江河道的商运船只就达两千多艘。1932年《乐昌县志》载:“平石街有上、中、下三街,清道光以后开设,渐趋繁盛。”全街3道水路竞流:从坪石沿武水上游黄岑水溯流至临武抵湘境,沿宜章水溯流至宜章均抵湘域;沿泷水南下抵韶关。陆路4道:东北沿神头岭上郴宜古道抵湘;西北从长冈岭沿将军山上古道,往湘笆篱三堡、临武达连州、连山、阳山及湘域;东南从回龙山往挂钩岭、汝城、赣古道;西南逾梯子岭往梅辽四地、乳源县等地。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在坪石中山大学任教的吴尚时教授在《乐昌峡》一文中写道:“挑夫比肩接踵,皆湘贩也。南下者负猪、蛋、油、豆,北返者则肩糖盐或其他洋杂货,来往人数,当时日凡一、二千,伙铺饭店,沿途皆是。”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乐昌坪石镇西京水路武江河一景。(欧伦彬/摄)

  商业的繁盛,造就了不少商业大咖。当地民谣有唱:“转梅罗家贯(转村、黄梅冲、罗家贯),盐箩担子三百担,三天不出门,饿死人一半。”可知街商业执掌周域生意命脉。《乐昌县志》载:“然清之季年有商务分会,民国成立又有商会,宜乎贸易之事,一日千里,乃今所运售者,城市、平石两埠,达于湘境,唯以盐为大宗。”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乐昌西京古道上的坪石老街一角。(欧伦彬/摄)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h1>

  千百年来,西京古道留下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光辉足迹。

  公元660年,六祖惠能从广东北上学法,曾在乐昌西石岩寺“卧榻石床”,到湖北黄梅山得道往返,均走过庆云镇蔚岭关。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茶圣陆羽在广州任职期间,对所饮用的韶州茶(当时韶州茶的重点产区在乐昌)十分赞赏,便专程从广州来到韶州乐昌县考究白毛茶,亲自上山摘茶,遍访各处茶山,并在住宿地乐昌西石岩洞内壁题“枢室”二字(据《韶州府志》记载:“陆羽题名并镌枢室二字。余襄公有记”。又《乐昌县志》载:“有陆羽题名墨迹在焉”。)。陆羽在《茶经》辑录全唐名茶中记载:“岭南茶生韶州,其味极佳。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成以乐昌为贵。”这样,乐昌白毛茶便在《茶经》中占有一席之位,随后自然成为朝廷的贡品。据《广东新语》载,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经宜乐古道到乐昌韩泷祠,亦因“昌乐泷险恶,舍舟出乳源”;《乐昌县志》载,唐禧宗元符5年(公元879年),“黄巢破西衡州,是时韶境(指乐昌黄圃、秀水一带)悉被其害”;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版的《乐昌县志》卷十二和民国二十年《乐昌县志》载,“崇祯十六年癸未,逆闯(注:指李自成)极猖……”至乐昌“铜锣坪、西坑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十月初一日,李自成部冒充“曹志建”,“统贼数千,同梅辽入寇,屯营河南水。知县孙藉滋,防将李成、俞大经、训导周洪政皆被害。焚杀之惨为岭外所未有”;明朝末年,兵部左侍郎、南赣副都察御史李秉中隐姓埋名潜藏于乐昌云岩镇青莲山,祈望有朝一日重拥英主以图东山再起,死后亦葬于此,留存有《青莲山赋》诗一首;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削发为僧,名曰‘了石’”,隐居庆云镇凑云仙;清咸丰年间,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亦从古道多次往返其间。1922年6月,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亦经宜乐古道北上;1925年秋,一代伟人毛泽东,亦从老坪石乘船,勇闯九泷十八滩,到达乐昌留宿,并在义仓(今紫荆花园一带)发表演讲,第二天经韶关前往广州农讲所;北伐战争时期,十万雄狮进驻乐昌,沿着宜乐古道北乡-黄圃段挥师北上;陶铸从事革命活动多次沿着古道往返湖广。1927年,陶铸参加广州起义不久,沿着宜乐古道回湖南搞兵运工作路过乐昌沿溪山时,喝了几碗当地老百姓泡的白毛茶后,爬山涉水30公里仍不口干舌燥。于是乐昌白毛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1956年,时任中南局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建议乐昌在沿溪山办茶场,大力发展乐昌白毛茶。因而乐昌沿溪山成为乐昌白毛茶的主产地。是全国名茶之一。1928年,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利用乐昌坪石长岗岭古道险峻的地势,采取游击战术,在运动中消灭2000多敌人,俘虏1000多人,缴获武器弹药不计其数,取得了著名的“坪石大捷”;1931年,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红七军从湖南宜章栗源乡迳口辽水古道抵达乐昌梅花,“血战梅花”后,部队沿着梅乐古道往乐昌方向前进;1934年11月,红军经乐昌五山、廊田、九峰、两江、白石、梅花、坪石、庆云、黄圃等地古道,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西进湖南宜章。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宜乐古道上的蔚岭关。(龚尢东/摄)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九峰镇宜乐古道旁的沿溪山茶叶基地。(欧伦彬/摄)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陆羽镌刻的“枢室”二字。(欧伦彬/摄)

  2017年4月26日-2020年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李永洁总规划师率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第三指导组的专家、学者和“三师”专业志愿者,十多次冒着严寒酷暑或者倾盆大雨来到乐昌勘察指导古驿道保护利用和活化工作。 2019年7月15日-16日,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带领省直属各单位领导深入坪石镇古道和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旧址现场调研,认为乐昌作为“广东北大门”,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惠泽,留下了众多的历史符号和文化烙印,周围古道、古村、书院、古井、古桥等历史建筑遍及城乡,一切都显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富有魅力。强调要保护利用和活化好这些珍贵文物,倾力打造和推介这些旅游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达到乡村旅游与文物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共赢,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人民群众人心的修复、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守护。在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2018年,乐昌西京古道云岩、梅花段列入南粤古驿道示范段。2019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活化利用抗战时期粤北地区办学旧址的思路和意见,启动华南教育历史(坪石)项目建设工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修缮保护,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在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现场调研。(陈懿茜/摄)

乐昌:古道风光美如画,不辞长作粤北人(下)村庄密集 古道热肠古道热闹一时 促进商业繁盛古道名流汇聚 光耀青史

图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第三指导组在云岩镇西京古道调研。(欧伦彬/摄)

  东风劲吹,号角齐鸣。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如火如荼进行。我们坚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乐昌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能如期实现!乐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欧伦彬,韶关市乐昌市博物馆馆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