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上)

<h1 class="pgc-h-center-line">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h1>

  千百年來,随着中原人大量往南遷徙,西京古道兩旁平坦開闊處逐漸形成以姓氏抱團建村的宗族文化,一是可增進親情,二是可防止外族異性欺淩,匪賊擄掠、偷盜。在樂昌北面鄉鎮,就有不少頗具規模、建築精美的古村落,如梅花鎮楊家寨村和黃圃鎮石溪村。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梅花鎮大坪楊家寨村。(吳偉/攝)

  楊家寨始祖楊德華(字佩英,号萬十郎,由福建上杭知縣調任廣東惠州河源縣正堂)于1450年間(明朝)從福建上杭經廣東河源、曲江,遷居至樂昌楊家寨,至今已繁衍20餘代。村莊四面環山,峰巒疊翠,山清水秀,人丁興旺,僅大坪楊家寨祖居地一個村就有700多戶人口4000多人,是當地周圍遠近聞名獨一無二的單姓(楊姓)大村莊。大坪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時期連片建築近萬平方米。建築群以青石闆為道,高牆深巷,曲水繞舍,頗有江南的徽派風格;又以圍屋為牆,聚族而居。康熙至民國初,陸續建有文奎樓、青雲閣、文昌閣、墩素齋(又稱“新書房”)、三步齋、內建齋、賢關閣、敏求堂等書房,被稱為書香之村。這些古建築無論是祠堂、書院或民居,均釆用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配以雕龍刻鳳、梅蘭竹菊、古詩古畫,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屋面牆角均鑲嵌“泰山石敢當”,意為鎮妖避邪。經曆了500多年的滄桑洗禮,這些古建築依然保持着讓人稱道的精美絕倫,令人驚歎!

  大坪村自古書風濃郁,在村祠堂裡,大大小小的牌匾有數十塊,有“雍宮雙鳳”、進士、恩進士等。雍正年間,村裡二楊同時考中進士,尚書賜匾“雍宮雙鳳”,當時在“梅遼四地”(梅花、雲岩、秀水、沙坪)被傳為佳話。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從仁化縣董塘鎮沿着梅樂古道一路奔襲,進駐楊家寨。在此休整五天的時間裡,楊家寨的群衆宰殺了七八頭豬接待部隊。在此期間,朱德等在墩素齋策劃了湘南起義。經過周密部署,取得了“智取宜章”和“坪石大捷”的重大勝利,進而使“湘南起義”的革命烈火在湘粵之地熊熊燃燒起來,為“朱毛會師”打下了良好的群衆基礎。1931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張雲逸率領的紅七軍進駐梅花,秘密隐居在此的湘粵邊遊擊隊員和湘南特委的同志協同紅七軍一起參加了“梅花戰役”。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傷亡較大,部隊不得已撤至楊家寨,鄧小平等在文昌閣緊急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楊家寨村民則在水口祠内外端茶送水、送飯送藥,包紮、搶救400多名傷員,為革命作出了貢獻。2019年4月19日,南昌起義軍和紅七軍革命活動舊址(楊氏宗祠、墩樹齋、文昌閣)被列入廣東省第九批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12月,楊家寨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梅花鎮大坪楊家寨墩樹齋一角。(歐倫彬/攝)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梅花鎮楊家寨的高牆深巷。(歐倫彬/攝)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楊家寨村雕刻精美的門檻石。(歐倫彬/攝)

  石溪村位于黃圃鎮,村落面積約240畝,現有戶數238戶,938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為鄧氏,是粵北山區儲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宜樂古道旁的黃圃鎮石溪村一角。(歐倫彬/攝)

  據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樂昌石溪鄧氏族譜》和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盧陽鄧氏族譜》記載,漢代鄧禹第十九世孫鄧平直,首辟盧陽令,始居盧陽(今汝城)。傳至少十郎,于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1194年)雲遊至此,見此處山巒環抱,森林茂密,洞野開闊,河流貫穿,水源充足,前面盧溪,如玉帶環繞,自北向南蜿蜒綿亘。山下龍泉湧冒,淙淙溪水,從疊巒的石間,流至盧溪(今黃圃河),“長溪如帶,石夾溪流,因以名焉”,故取名石溪。逐于依山傍水之處,築路建村,墾荒造田,繁衍後代。以詩書繼世禮樂傳家為傳統,過着士讀農耕和諧的安居生活,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人口有一萬多,分布廣東、湖南、四川及香港等地。經過幾朝數代人的建設,至今村中還有四十多棟純色的青磚瓦房和古色深巷的石闆巷道。以柳塘公宗祠為中心,南北橫向,東西縱深,成排成行,分布于村落古水圳的北側。自西向東的溪水貫穿村中,給村民的生活及生産防洪排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圍繞宗祠抱聚一團的青磚房屋,以堅硬的青石條石柱為基礎,打磨光滑的青磚為牆面。雕龍畫鳳 的木材為裝修,馬頭聳牆圍住的瓦背為屋頂。檐線分明,牆角清楚,輪廓硬朗,同時還鑲嵌着不同的雕石刻木,飛鳥走獸、奇花異草,栩栩如生。一棟棟古色瓦房,一塊塊青岩石闆,留下了很多曆史的痕迹,任憑多年風霜雪雨,依然屹立,甚為壯觀。文化内涵依然可見,宗祠門聯,字意深刻。“蛟騰東漢,鳳起南陽”乃世族的起點,以“何止聲馨東漢”為目标,以“詩書繼世,士讀農耕,君子三思,聖人三畏”為行為準則,激勵後人,建立“人登福壽域,民慶太平春”的和諧社會。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宜樂古道旁的黃圃鎮石溪村馬頭牆。(歐倫彬/攝)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宜樂古道旁的黃圃鎮石溪村古石闆橋。(歐倫彬/攝)

  據清代《樂昌縣志》和清嘉慶辛未年《石溪鄧氏族譜》記載,石溪村在人文方面人才輩出。據載:仕宦、舉人、拔貢、恩貢、歲貢、附貢、冠帶、國學生共198名,獲軍功23人。村中曾功名石柱林立,村前圍功坪有18對,宗祠門前大巷有15對,共33對,現僅存5對。2018年12月,石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h1>

  交通的發達,帶來了貿易的繁榮、文化的傳播、宗族的遷徙,使身處“廣東北大門”的樂昌逐漸走向繁榮。

  據史料記載,樂昌依水陸并進的地理優勢,商業異常興旺,古驿道“人流如織,商賈如雲”,每天停靠武江河道的商運船隻就達兩千多艘。1932年《樂昌縣志》載:“平石街有上、中、下三街,清道光以後開設,漸趨繁盛。”全街3道水路競流:從坪石沿武水上遊黃岑水溯流至臨武抵湘境,沿宜章水溯流至宜章均抵湘域;沿泷水南下抵韶關。陸路4道:東北沿神頭嶺上郴宜古道抵湘;西北從長岡嶺沿将軍山上古道,往湘笆籬三堡、臨武達連州、連山、陽山及湘域;東南從回龍山往挂鈎嶺、汝城、贛古道;西南逾梯子嶺往梅遼四地、乳源縣等地。上世紀四十年代,當時在坪石中山大學任教的吳尚時教授在《樂昌峽》一文中寫道:“挑夫比肩接踵,皆湘販也。南下者負豬、蛋、油、豆,北返者則肩糖鹽或其他洋雜貨,來往人數,當時日凡一、二千,夥鋪飯店,沿途皆是。”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樂昌坪石鎮西京水路武江河一景。(歐倫彬/攝)

  商業的繁盛,造就了不少商業大咖。當地民謠有唱:“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沖、羅家貫),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可知街商業執掌周域生意命脈。《樂昌縣志》載:“然清之季年有商務分會,民國成立又有商會,宜乎貿易之事,一日千裡,乃今所運售者,城市、平石兩埠,達于湘境,唯以鹽為大宗。”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樂昌西京古道上的坪石老街一角。(歐倫彬/攝)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h1>

  千百年來,西京古道留下了許多重要曆史事件和曆史名人的光輝足迹。

  公元660年,六祖惠能從廣東北上學法,曾在樂昌西石岩寺“卧榻石床”,到湖北黃梅山得道往返,均走過慶雲鎮蔚嶺關。唐德宗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茶聖陸羽在廣州任職期間,對所飲用的韶州茶(當時韶州茶的重點産區在樂昌)十分贊賞,便專程從廣州來到韶州樂昌縣考究白毛茶,親自上山摘茶,遍訪各處茶山,并在住宿地樂昌西石岩洞内壁題“樞室”二字(據《韶州府志》記載:“陸羽題名并镌樞室二字。餘襄公有記”。又《樂昌縣志》載:“有陸羽題名墨迹在焉”。)。陸羽在《茶經》輯錄全唐名茶中記載:“嶺南茶生韶州,其味極佳。韶州生黃茶,産于韶州各縣,成以樂昌為貴。”這樣,樂昌白毛茶便在《茶經》中占有一席之位,随後自然成為朝廷的貢品。據《廣東新語》載,唐憲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經宜樂古道到樂昌韓泷祠,亦因“昌樂泷險惡,舍舟出乳源”;《樂昌縣志》載,唐禧宗元符5年(公元879年),“黃巢破西衡州,是時韶境(指樂昌黃圃、秀水一帶)悉被其害”;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版的《樂昌縣志》卷十二和民國二十年《樂昌縣志》載,“崇祯十六年癸未,逆闖(注:指李自成)極猖……”至樂昌“銅鑼坪、西坑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十月初一日,李自成部冒充“曹志建”,“統賊數千,同梅遼入寇,屯營河南水。知縣孫藉滋,防将李成、俞大經、訓導周洪政皆被害。焚殺之慘為嶺外所未有”;明朝末年,兵部左侍郎、南贛副都察禦史李秉中隐姓埋名潛藏于樂昌雲岩鎮青蓮山,祈望有朝一日重擁英主以圖東山再起,死後亦葬于此,留存有《青蓮山賦》詩一首;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削發為僧,名曰‘了石’”,隐居慶雲鎮湊雲仙;清鹹豐年間,洪秀全率領的太平天國起義軍亦從古道多次往返其間。1922年6月,孫中山上司的北伐軍亦經宜樂古道北上;1925年秋,一代偉人毛澤東,亦從老坪石乘船,勇闖九泷十八灘,到達樂昌留宿,并在義倉(今紫荊花園一帶)發表演講,第二天經韶關前往廣州農講所;北伐戰争時期,十萬雄獅進駐樂昌,沿着宜樂古道北鄉-黃圃段揮師北上;陶鑄從事革命活動多次沿着古道往返湖廣。1927年,陶鑄參加廣州起義不久,沿着宜樂古道回湖南搞兵運工作路過樂昌沿溪山時,喝了幾碗當地老百姓泡的白毛茶後,爬山涉水30公裡仍不口幹舌燥。于是樂昌白毛茶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1956年,時任中南局和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建議樂昌在沿溪山辦茶場,大力發展樂昌白毛茶。因而樂昌沿溪山成為樂昌白毛茶的主産地。是全國名茶之一。1928年,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利用樂昌坪石長崗嶺古道險峻的地勢,采取遊擊戰術,在運動中消滅2000多敵人,俘虜1000多人,繳獲武器彈藥不計其數,取得了著名的“坪石大捷”;1931年,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的紅七軍從湖南宜章栗源鄉迳口遼水古道抵達樂昌梅花,“血戰梅花”後,部隊沿着梅樂古道往樂昌方向前進;1934年11月,紅軍經樂昌五山、廊田、九峰、兩江、白石、梅花、坪石、慶雲、黃圃等地古道,突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西進湖南宜章。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宜樂古道上的蔚嶺關。(龔尢東/攝)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九峰鎮宜樂古道旁的沿溪山茶葉基地。(歐倫彬/攝)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陸羽镌刻的“樞室”二字。(歐倫彬/攝)

  2017年4月26日-2020年秋,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李永潔總規劃師率南粵古驿道保護利用工作第三指導組的專家、學者和“三師”專業志願者,十多次冒着嚴寒酷暑或者傾盆大雨來到樂昌勘察指導古驿道保護利用和活化工作。 2019年7月15日-16日,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帶領省直屬各機關上司深入坪石鎮古道和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培正培道聯合中學辦學舊址現場調研,認為樂昌作為“廣東北大門”,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惠澤,留下了衆多的曆史符号和文化烙印,周圍古道、古村、書院、古井、古橋等曆史建築遍及城鄉,一切都顯得色彩斑斓、生機勃勃、富有魅力。強調要保護利用和活化好這些珍貴文物,傾力打造和推介這些旅遊資源,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達到鄉村旅遊與文物保護的良性互動和發展共赢,最終實作鄉村文化的複興、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人民群衆人心的修複、精神家園的建設與守護。在省委、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援下,2018年,樂昌西京古道雲岩、梅花段列入南粵古驿道示範段。2019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提出活化利用抗戰時期粵北地區辦學舊址的思路和意見,啟動華南教育曆史(坪石)項目建設工作,先後投入上億元資金進行修繕保護,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在坪石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現場調研。(陳懿茜/攝)

樂昌:古道風光美如畫,不辭長作粵北人(下)村莊密集 古道熱腸古道熱鬧一時 促進商業繁盛古道名流彙聚 光耀青史

圖為南粵古驿道保護利用工作第三指導組在雲岩鎮西京古道調研。(歐倫彬/攝)

  東風勁吹,号角齊鳴。藍圖已經繪就,行動如火如荼進行。我們堅信,有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援,樂昌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能如期實作!樂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

  歐倫彬,韶關市樂昌市博物館館長。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自南粵古驿道網,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