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娄塘风味小吃之一。曾几何时,每到黄昏时分,“海棠糕,海棠糕……”的叫卖声总会回荡在娄塘的街头巷尾。

海棠糕要放到特制的模具中烘烤,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香甜可口,热食尤佳。如今,大街上很难再寻觅到这样专门做海棠糕的小摊了,年纪稍小的孩子恐怕根本不知海棠糕为何物。
带着这份回忆,
小嘉在娄塘镇找到一位会用传统方法
制作海棠糕的老师傅——陈阿姨。
陈阿姨是娄塘镇本地人,今年60岁。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曾拜师学习做海棠糕,并在娄塘街头售卖,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才放弃了这门生意。陈阿姨说,当年她出早晚两摊,一天要卖出三百多个海棠糕,5毛钱一个,辛苦但是很知足。
“那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做,早上三四点就要起来做准备,豆沙馅儿也都是自己做的。”陈阿姨说,馅儿的准备工作颇费功夫,豆子要先煮熟,然后搅碎了磨细,再放适当比例的猪油和糖炒熟,才能达到最佳口感。
调面浆也是门技术活。“面粉干了调不开,湿的话不成形,水和面的比例,只有靠自己琢磨和尝试。”陈阿姨说,那时候不会用现在的泡打粉,用老面做引子发酵的,面皮醇香有嚼劲。
说话间,阿姨拿出了她曾经用来吃饭的“老家当”——海棠糕模具。陈阿姨说,这套模具由生铁打造,当时花了50元,托人在厂里定制。模具分为上下两块铁板,一块铁板上七个圈圈,一个居中、六个围边,很像一朵海棠花,“海棠糕”也因此得名。
下面,快跟随小嘉
来寻觅老辰光的“幸福滋味”吧~
先在糕模上刷上油,放在炉上加热。
待铁板完全烧热后,舀起一勺面浆,小心地把面浆浇入模孔。
烘烤片刻,用铜钎挑起一块豆沙做馅心,再用面浆盖面。陈阿姨说,通常还会放上一块猪油,烤熟之后香味能飘老远。
另一块铁板也刷上油,两块铁板紧紧扣住。一面烘烤几分钟以后,翻过来。打开一看,海棠糕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香味扑鼻而来。
趁热在铁板上撒上厚厚一层白糖。遇热,白糖就化成了糖浆。再将模孔中的糕挑出来。
给海棠糕上糖浆,是最后一道工序。糖浆不能太多,当然也不能缺,糖浆让海棠糕的口感更丰富、绵密。
趁热咬上一口,先是脆脆的焦糖充盈在口腔,接着是面饼的香甜,不粘牙,还透着股奇异的香。
通讯员:唐凌斐
编辑:王安琪、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