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海棠糕,創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後逐漸成為婁塘風味小吃之一。曾幾何時,每到黃昏時分,“海棠糕,海棠糕……”的叫賣聲總會回蕩在婁塘的街頭巷尾。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海棠糕要放到特制的模具中烘烤,外層是面粉皮,裡面是豆沙餡,香甜可口,熱食尤佳。如今,大街上很難再尋覓到這樣專門做海棠糕的小攤了,年紀稍小的孩子恐怕根本不知海棠糕為何物。

帶着這份回憶,

小嘉在婁塘鎮找到一位會用傳統方法

制作海棠糕的老師傅——陳阿姨。

陳阿姨是婁塘鎮本地人,今年60歲。上世紀九十年代,她曾拜師學習做海棠糕,并在婁塘街頭售賣,後來由于身體原因才放棄了這門生意。陳阿姨說,當年她出早晚兩攤,一天要賣出三百多個海棠糕,5毛錢一個,辛苦但是很知足。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那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做,早上三四點就要起來做準備,豆沙餡兒也都是自己做的。”陳阿姨說,餡兒的準備工作頗費功夫,豆子要先煮熟,然後攪碎了磨細,再放适當比例的豬油和糖炒熟,才能達到最佳口感。

調面漿也是門技術活。“面粉幹了調不開,濕的話不成形,水和面的比例,隻有靠自己琢磨和嘗試。”陳阿姨說,那時候不會用現在的泡打粉,用老面做引子發酵的,面皮醇香有嚼勁。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說話間,阿姨拿出了她曾經用來吃飯的“老家當”——海棠糕模具。陳阿姨說,這套模具由生鐵打造,當時花了50元,托人在廠裡定制。模具分為上下兩塊鐵闆,一塊鐵闆上七個圈圈,一個居中、六個圍邊,很像一朵海棠花,“海棠糕”也是以得名。

下面,快跟随小嘉

來尋覓老辰光的“幸福滋味”吧~

先在糕模上刷上油,放在爐上加熱。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待鐵闆完全燒熱後,舀起一勺面漿,小心地把面漿澆入模孔。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烘烤片刻,用銅釺挑起一塊豆沙做餡心,再用面漿蓋面。陳阿姨說,通常還會放上一塊豬油,烤熟之後香味能飄老遠。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另一塊鐵闆也刷上油,兩塊鐵闆緊緊扣住。一面烘烤幾分鐘以後,翻過來。打開一看,海棠糕呈現出美麗的金黃色,香味撲鼻而來。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趁熱在鐵闆上撒上厚厚一層白糖。遇熱,白糖就化成了糖漿。再将模孔中的糕挑出來。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給海棠糕上糖漿,是最後一道工序。糖漿不能太多,當然也不能缺,糖漿讓海棠糕的口感更豐富、綿密。

咬一口幸福的滋味~“失蹤”的海棠糕,被我們找到了

趁熱咬上一口,先是脆脆的焦糖充盈在口腔,接着是面餅的香甜,不粘牙,還透着股奇異的香。

通訊員:唐淩斐

編輯:王安琪、徐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