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院,自清初至乾嘉一百多年间盛极一时。不论山水、花鸟、人物,无不人才济济,就山水画种来说,出现了王麓台、张宗苍、沈宗敬等不下二三十位名家。其中张宗苍师承黄鼎,笔法沉着,多以干笔积皴,林木间多带淡墨干擦,至其侄张洽一代也沿袭此法。
关于这位张洽,我们现在对这位画家的生平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他在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时尚在,年81岁。

《雅宜山斋图》(124.5×45.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张洽的这幅《雅宜山斋图》为纸本,竖式构图,画中层岩叠翠,山峦茂郁。石崖间瀑布高悬,飞泻直下,林木阴郁繁茂,怪石点缀其中。其间几株参天高松,挺拔苍健,姿意盎然。松阴下隐有三间草舍,其中一间内设一几案,案上有古书几部,好一处隐土闲居之地。屋外一老者闲坐于岩石上,正仰观飞瀑,在他的脚下,汇集成流的溪水迁回地流淌着,那奔涌之势令人似闻其声。画家在这里就是借山水之韵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精神状态。从整幅画的表现来看,确实呈现出一派世外桃源的幽邃景象,这不但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画家体验生活得来的鬼斧神工。画的左上方有自题:“雅宜山斋。昔黄鹤山樵为雅宜生,陈惟允曾有此本,余因拟其大意于寄山居,未识有当古人神韵否耶。西苑北堂张洽。”铃印若干。
《雅宜山斋图》(局部)
这件巨构颇有黄鹤山樵稳重的遗韵,且意境幽深。布局上有张有弛,虚实运用得极其恰当。山石多运用枯、焦墨,这种墨法极难处理,然而其笔墨变化却滋润厚重,松丛的皴点也疏密有致,远山用花青渲染得隐约可见,这些都在画面的空间构成上达到了丰富的变化。画中的点景人物,寥寥几笔,神气活现,这也正是全幅画的点睛之处。纵观整幅画作,设色高古淡雅,勾染层层深入,山林之生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