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作者|宁镜诚</h1>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计划返回延安。
可就在众人准备返程前,周恩来却突然发现,原本陪同毛主席来重庆谈判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却“因故”不能陪同众人返回延安。
如果没有赫尔利和张治中陪同,飞机上只剩我们的人,那么蒋介石很有可能会对飞机做手脚,毛泽东等人必有性命之忧。
万分危急之时,周恩来挺身而出,最终安全地把毛主席一行送回延安。
此番危急时刻,周恩来是如何保护毛主席的?众人在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到底为毛主席的安全付出了多少心血?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1945年的夏天,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45年8月,重庆酷热难耐。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本是举国欢庆的好事,但此时中国的局势却波诡云谲。
蒋介石怀揣“真内战假和平”的打算,一面3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速到重庆“共定大计”;一面借助美国的军事援助,调兵遣将,为内战做准备。
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将中国共产党推向了风口浪尖。
国人皆知,蒋介石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场鸿门宴对于毛泽东来说凶险至极。张学良和胡汉民等人被长期软禁都是前车之鉴,我们不得不防。
可如果拒绝,对方就可以安然地将“不要和平、挑起内战”的罪名强加到我们身上,到时候百口莫辩,有苦说不出。
进退两难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连日召开会议,就此事进行讨论。
8月23日,延安枣园。毛主席在会议上表态说:“我是否去重庆?还是出去。出去的时机由政治局、书记处决定。”
第二天,毛泽东回复蒋介石:“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俟(sì)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此话一出,毛泽东决定赴渝谈判一事,基本敲定。
做出这一决定,毛泽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分析了赴渝的好处,那么也要做最坏的打算。毛泽东觉得,如果我们做出让步还是无济于事,那么就“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即便此行有生命危险,但为了救人民于水火,最大程度地避免生灵涂炭,毛泽东仍是决定去参加这个“鸿门宴”。
难怪后来诗人柳亚子写诗,称赞毛泽东此行堪称“弥天大勇”。
毛泽东赴渝一事,由此敲定。组织最终决定,由周恩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彼此照应。
毛泽东赴渝到底有多凶险,笔者在此寥寥几笔断然不能描述清楚。据史料记载,以戴笠为首的国民党特务当时确实制定了暗杀毛泽东的计划,可因为多方面原因,其阴谋未能得逞。诸多原因中,周恩来对毛泽东的保护尤为重要。
8月25日夜,得知毛主席即将赴渝谈判后,周恩来不顾刚刚结束会议后的疲惫,立即给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同志发去一封急电:毛主席要到重庆谈判,要求办事处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特别是保卫工作,而且要保密。
除此之外,周恩来对毛泽东此行的警卫和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做出具体安排,事无巨细。
警卫方面,由“两龙一虎”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即:颜太龙、龙飞虎和陈龙三人。众人轮流站岗,日夜轮替。
为了让毛泽东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周恩来煞费苦心。
众所周知,毛泽东向来行事洒脱,不修边幅。早在延安时期,条件艰苦,他常穿一件发皱的上衣谈笑风生,颇有一番自己的风格。
可今时不同往日,此次赴渝谈判,毛泽东的形象代表着我党的精神面貌,非同小可。思来想去,周恩来决定将自己的一顶拿破仑帽送给毛泽东。
周恩来此举背后,意义非凡。
首先,孙中山先生曾经戴过拿破仑帽,此举无疑是向对方释放和平的信号;其次,此帽在西方颇为流行,可打破世界对我方固有的呆板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毛主席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挥动,显示出来则是扭转乾坤的力量。”
毛泽东点点头,肯定道:“你想得周到得体。我们到重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显示出解放区万众一心、无所畏惧的力量。挥动考克帽,显示我们力量。这顶帽子,我戴了。”
毛主席一行离开延安前,延安机场上一早便聚满了前来送行的民众。毛泽东穿一身中山装,头戴拿破仑帽,和众人握手道别。
《解放日报》记者方纪这样描述当时的送别场景: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随着毛主席高大身形移动,望着毛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毛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毛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
8月28日下午3时36分,重庆九龙坡机场,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乘坐的专机缓缓降落。毛泽东走出机舱,向众人挥手致意的瞬间,被永远载入史册。
对于毛泽东的到来,《大公报》记者不无感慨地写道:“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毛泽东面对机场的中外记者,平静地说道:“现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此言一出,我党谋求和平的初心得以展露,外界对此一片好评。
众人抵渝后,毛泽东的安全问题依旧是重中之重,首先就是住宿问题。
起初,蒋介石打算安排毛泽东一行住在原先招待美国客人的招待所,毛泽东闻听消息后,笑道:“我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不住美国人住的招待所。”由此谢绝了蒋介石的安排。
所以当中共代表团正打算坐车离开重庆机场,前往宾馆休息时,周恩来叫住打算上车的张治中,问道:“文白兄,是这样,毛先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还需商量商量。”
张治中理解周恩来的顾虑,于是提出解决方案:“据我所知,除了这处招待所外,蒋先生还准备了市郊黄山和山洞林园两处,可由您选择。”
周恩来思索片刻,说道:“哦,还有这两处。我想市郊黄山距市区太远,交通不太方便。山洞林园是蒋先生的住所,与蒋先生做邻居,有他在旁保护,毛先生的安全自不必担忧。但是官宅森严,对各界人士的来访,恐是大大不方便了。这样吧,让毛先生先到化龙桥红岩村13号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工作居住,您看如何?”
张治中见周恩来主意已定,顺水推舟道:“可以,可以。如果那里住得不方便,周先生可再来找我。”
沟通结束后,两人各自乘车离开机场。
几天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应邀出席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鸡尾酒会。
酒会上,包括苏联驻中国大使彼德特罗夫和武官罗申在内,在渝的各界名流政要,共计300余人纷纷出席,众人都想一睹毛泽东风采。
酒会大厅之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一露面,掌声雷动。
人们纷纷高举酒杯,向毛泽东敬酒。毛泽东酒量有限,便幽默地说道,愿意和大家比吃辣子。虽是如此,但有些酒敬到眼前,不喝仍是有些尴尬。此时此刻,一直站在毛泽东身旁的周恩来站了出来。
他先是叮嘱警卫人员:“你们不要管我,要保证毛主席的安全。”接着,每逢别人敬酒时,周恩来总是抢前半个身位,接过毛泽东的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再将酒杯递还给毛泽东。
喝酒的过程中,我们和民主党派干杯还很和谐,但和国民党的官员喝酒,场面甚是激烈。周恩来每次不仅要喝掉敬毛泽东的,还要喝掉敬自己的酒。
推杯换盏间,毛泽东和周恩来配合默契,谈笑风生。只见周恩来一杯杯酒下肚,众人心里都明白,他简直就是在用自己的命保卫毛主席。
周恩来的所作所为,在场人无不惊艳。翌日,重庆的媒体评价说:“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酒席结束后,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心疼地问:“周副主席,你怎么连一杯酒也不让毛主席喝呢?”
周恩来小声回复说:“我是怕有人在酒里做手脚,放毒……”
周恩来为毛泽东挡酒,除了考虑到别有用心之人在酒中做手脚外,还考虑到自己的酒量比毛泽东大,能多顶一阵儿。如果毛泽东不慎被灌醉,难免酒后失态,严重的话还会伤及身体,这对其个人和组织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两人多年搭档,培养出了非凡的默契,这才让毛泽东得以迅速领会周恩来的意图,并心甘情愿地让他挡酒。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个洒脱自如,一个谦虚谨慎;一个意志如山,一个变通如神;一个海纳百川,一个肚能撑船。两人几十年的合作,堪称完美。多年的战友之情,让人泪目。
其实不光喝酒,就连宴会上的饭菜,周总理都是先尝一下,确定没有异样后,再给毛泽东吃。正是这样的谨小慎微,才保证了毛主席此行的安全。
而周恩来每逢宴会,总是来不及吃饭,十几杯酒下肚,方才匆匆夹几口菜。
鲜为人知的是,酒会结束后,周恩来又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确保一切正常进行后,他才沉沉睡去。
大量的工作加上严重的睡眠不足,周恩来身体逐渐有些吃不消,但是因为心中有保护毛泽东的信念做支撑,他才没有倒下。
周恩来自知不能饮酒误事,他不光善于自我管理,建国后,他还在公开场合多次叮嘱:“我们不管哪一级领导,喝酒都要自律,而且做下级的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领导,让他们少喝酒,更不能喝醉酒。”
转眼间,重庆谈判渐渐接近尾声,山城的天气也已转凉。
毛泽东来重庆之前,穿了一件米黄色的旧毛衣,领口和袖口都已磨破,保暖效果大打折扣。离开前,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要给毛主席织一件新毛衣。
当时负责织毛衣的李静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
“大约在1945年10月初的一天,在离八路军办事处二十多里路的疗养院,来了一位办事处的同志,找到我说有紧急任务,让我回办事处,我当时身体不好,在那里养病。听到有任务,立即动身赶了回去。面见我的是机要科的科长童小鹏,他认真的对我说:‘李静同志,周副主席交待让你在这两三天的时间里,给毛主席织一件毛衣。’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心情是万分激动,心想,毛主席是我们的领袖,他老人家领导我们的党和军队,为了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翻身,南征北战,英勇奋斗;而自己的生活却是这样的简朴!我一定要完成好这个任务,让毛主席穿着新毛衣回延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前进。”
从这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人民心中始终记挂着毛主席,也能看出周恩来对毛泽东关怀之深。
毛泽东返回延安前,心思缜密的周恩来再次发现端倪。
原来,众人来重庆时,有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亲自陪同,这样就确保了毛泽东等人的安全。可是等到毛主席返程时,赫尔利计划回国,张治中又被蒋介石派到甘肃省主政。
飞机上都是我们的人,这就让周恩来怀疑蒋介石会不会借此对飞机做手脚。
于是,周恩来马上找到赫尔利,义正言辞地说道:“大使先生,你把我们的毛主席接出来了,你就必须把毛主席再送回延安。你现在想走,这是不行的,你这个时候走,将失信于天下人!”
接着,他又去找张治中:“文白兄,你不能失信于天下人,你不把毛主席送回延安,我们坚决不答应!”
最后,周恩来直接找到蒋介石强硬交涉,并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蒋介石不是要派张治中去甘肃主政么?那就先请张治中亲自护送毛主席回延安,再从延安飞去兰州。
因为巨大的舆论压力,蒋介石最后不得不做出妥协。经过周恩来的反复斡旋,1945年10月11日,在重庆待了43天后,毛泽东一行最终安全返回延安。
不得不说,周恩来此举高明无比。既没有耽误蒋介石所谓的“委派任务”,顺便又将毛泽东等人安全送回延安,可谓一举两得。
就在毛泽东乘坐的飞机起飞后,周恩来立即指示工作人员赶回红岩,要求电台保持和延安方面的联络,毛主席抵达延安后,要第一时间汇报。
那天下午1点半,当周恩来看到“毛主席已安全返延”几个字后,这才如释重负,好好地补了个觉。
众人都知道,周总理是举世闻名的外交家,可是据曾任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黄火青回忆:“长征中,打胜仗靠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方针路线,周恩来则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具体组织落实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保证了长征的胜利。解放战争中,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事实上成为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助手。”
周恩来的军事造诣,同样不可小觑。
纵观毛泽东整个重庆谈判的过程,周恩来功不可没。而对比两人的一生,其实也极为传奇。
毛泽东年长周恩来5岁,两人处于同一时代。他们一个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祖籍浙江绍兴,虽然都是南方人,性格和成长经历却大不相同。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好游学,所以对中国的农村极为熟悉,游学经历也让他养成了“凡事要调查研究再做结论”的思维;
反观周恩来,则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身为家中长子,父亲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周恩来博览群书,满腹诗书就得益于此。
毛泽东和多数湖南人一样,酷爱辣椒,性格洒脱自如,大开大合;周恩来则继承了绍兴人的内敛稳重,尤喜黄酒,做事谨慎严密。
他们都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用一生为之实践。他们既是互相扶持的战友,也是性格互补的知己。
文章最后,笔者记起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时说过:“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我想,这样的高度评价对于毛泽东和周恩来来说,同样适用。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