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伐吴,为何不带马超?一年后,诸葛亮终于发现刘备的高明

刘备在准备伐吴时,为什么没有带上马超?

许多人认为,马超的勇猛和能力,理应成为刘备讨伐东吴时的得力干将,刘备却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选择。

这个选择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一年后,诸葛亮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高明之处。

马超的英雄事迹

马超原是马腾的儿子,马腾是西凉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将领,马超继承了父亲的雄才大略。

年轻的马超,有天生的勇武,更有领导能力,在西凉,马超少年时,就能够驾驭战马,征战沙场。

西凉豪杰纷纷投奔于他,马超的威名,也随之在四方传播开来。

马腾死后,曹操迅速向西凉扩张,马超在曹操的压迫下选择了反抗。

他联合各路豪杰,起义反曹,史称“马超反曹”,在与曹操的大战中,马超屡次获胜,威震一方,甚至有一度,曹操派遣大军围困马超,成功突破了围困,还击退了敌军。

战局的发展,马超的形势变得复杂,曹操在马超反叛后,派遣了更多的兵力,在战场上的优势逐渐显现。

面对强敌,马超的反抗最终失败,西凉的局势日益危急。

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马超被迫投降刘备,当时的刘备,正急需一位强有力的将领,来加强自己的力量,马超的投降,是对刘备的一次大好机会。

刘备接纳了马超,赋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和信任,马超被任命为重要的将领,并随刘备征战四方,屡次立下战功。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却在准备讨伐东吴时,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他没有将马超带上。

这一选择让所有人感到困惑,一个如此勇猛的将领,理应在关键时刻派往前线,刘备为何没有做出这样的安排?

刘备的战略布局

刘备是一个极其精明的统帅,他在军事上从不轻易做出决定。每一场战役的布局,都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和考量。

为了打击东吴,刘备在伐吴之战,前进行了细致的谋划。

在所有的将领中,马超的勇猛无可置疑,刘备却没有将马超,列入伐吴大军的队伍中。

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要知道,刘备的战略眼光远超常人,每一个将领都具有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如果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无法发挥,就可能影响战局。

马超虽然英勇无敌,但他有一个鲜明的性格特点——直率、刚烈,不善于与其他将领协调合作。

在与东吴的战斗中,若将马超派遣到东吴战线,可能会因为马超,无法与东吴的将领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反而影响整个战局的推进。

当时的东吴,孙权有着极高的军事智谋,他的将领们也各具特长。

如果马超以直接对抗的方式,与东吴的将领们展开较量,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战斗问题,还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政治和军事冲突。

马超的性格,使得他在与东吴将领的互动中,可能会产生不可预见的矛盾,从而削弱整个战争的效果。

刘备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他不是不信任马超,是深刻了解马超的性格特点。

马超更适合,在其他战线发挥力量,特别是在与曹魏的对抗中,马超能够发挥出,更强大的威慑力和作战能力。

刘备选择了将马超留在其他战场,这一决定,实际上是为了大程度地发挥马超的战斗力。

在整个战略布局中的另一个考量,便是战争的长远性。

伐吴不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行动,还牵涉到与东吴的长期博弈。

在这一场长久的博弈中,马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坚实的后盾,而非前线的先锋,马超在东吴战线上的作用,未必能够达到,他在其他战场上的效果。

刘备并非对马超的能力产生怀疑,是对整个战争的长远布局,进行了深思熟虑。

他的战略,恰恰展现了,他高明的军事眼光,在刘备看来,马超不是不可或缺于东吴战线,他在其他战线的表现,将为刘备的事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刘备的这种布局,实际上是对马超的尊重,他没有让马超去为一场,可能影响战局的大战,担任主力,选择让他继续,为整个蜀汉的长远利益出力。

诸葛亮的深思熟虑

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是刘备治国理政、征战四方的重要支柱。

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战略家,诸葛亮在许多关键决策中,提供了深刻的建议和方案。

在刘备准备伐吴时,诸葛亮的角色更加显得至关重要,刘备的决策不仅是依靠个人判断,更是经过了诸葛亮的深思熟虑。

对于马超是否应该参与伐吴的战争,诸葛亮给出的答案,和刘备的决定几乎完全一致。

马超是一个非常忠诚的将领,拥有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武艺。

他有时过于冲动、急功近利,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复杂的局面中,难以与其他将领形成合力,尤其是在一场充满政治,与军事博弈的大战中,马超的直率,反而可能成为阻碍。

在与东吴的对抗中,孙权不是单纯依赖兵力压制对手。

东吴的战争策略中,有很多需要高度协调,与深思熟虑的因素,若将马超带到东吴战场,可能会直接与东吴的谋士产生冲突,导致战略上出现不必要的分歧。

东吴的将领,如周瑜、陆逊等,个个有着极高的谋略和指挥才能。

如果马超与这些老练的将领发生对抗,恐怕不能像,与曹魏的对抗那样,简单依靠勇猛取胜。

诸葛亮的看法与刘备几乎一致——马超不宜参与伐吴。

对于诸葛亮来说,真正的战略,远远不止单纯的兵力对抗,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调动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发挥他们擅长的战术和特长。

马超若在东吴战线,可能因为性格冲突,与敌将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影响整个,蜀汉的战略布局。

诸葛亮的思考方式,与刘备的布局完美契合,二者的结合,成为了蜀汉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诸葛亮在军事上,为刘备提供了精确的谋划,还在将领使用上,进行了细致的考虑。

这种战略上的互补,使得刘备的每一次大规模战争,都尽可能发挥出了优势,确保了蜀汉政权的稳固。

通过这些深思熟虑的决策,诸葛亮确保了每一位将领,能够在合适的战线上,发挥出战力,还避免了,可能在内部分裂中,造成的战略失误。

正是因为诸葛亮看到了,马超的潜力,也看到了其性格上的局限,才更加明智地建议,刘备将马超调往其他战场。

马超在其他战线的表现

马超没有参与伐吴的前线,但他没有因此受到冷遇。

刘备并有忽视马超的实力,根据战局安排了,他在其他战线的任务,特别是在与曹魏的战斗中,马超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

马超在曹魏战线的表现,可谓是蜀汉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

在与曹魏的对抗中,马超屡次带领军队打败敌人,还多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蜀汉的危局。

马超与曹魏的将领之间的对抗,显得更加直接且富有冲突感。

马超性格直率,这种直率却能在与曹魏的对抗中,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

曹魏的军队在面对马超时,时常感到一种无法抵挡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马超那份直冲的勇气和果敢。

每当局势危急,马超总能在短的时间内,做出果断的决策,这种能力是刘备和诸葛亮,极为看重的。

马超虽性格刚烈,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能力,完全弥补了性格上的短板。

他的战术直率,往往让敌人措手不及,这种直率,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蜀汉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马超屡次在关键战役中立下战功。

正是这些战功,使得刘备和诸葛亮更加信任他。

马超没有出现在东吴战线,但他的胜利和作战能力,始终为蜀汉在其他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这也证明了刘备,选择不带马超的战略决策是明智的,这一决策令人感到困惑,结果却极大地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力量。

诸葛亮终于在一年后明白,刘备这一高明决策背后的深远考虑。

马超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他在其他战场的表现,也成为了蜀汉日后能够稳固疆域的关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