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戏曲曲艺】京剧“前三鼎甲”及其同时期的著名老生

作者:文旅北京
【戏曲曲艺】京剧“前三鼎甲”及其同时期的著名老生

京剧在北京形成的过程中,

大批卓有建树的宗师大家立身成名于北京,

家族亲属生活在北京,

学戏传艺还是在北京,

自同光年间,北京成为京剧艺术家

演出、习艺、外流、切磋的中心。

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京剧影响日益扩大,

怀揣绝技的艺人也名声日隆,

他们的名字和京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京剧前三鼎甲<<<

【戏曲曲艺】京剧“前三鼎甲”及其同时期的著名老生

京剧“前三鼎甲”也称“前三杰”

道咸年间对京剧形成的

奠基作用居功至伟

京剧“前三鼎甲”

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

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人才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程长庚

【戏曲曲艺】京剧“前三鼎甲”及其同时期的著名老生

程长庚在三人之中成名最晚,影响最大。杨静亭《都门杂咏》有竹枝词描述:“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戏曲曲艺】京剧“前三鼎甲”及其同时期的著名老生

余三胜

湖北人

京剧“汉派”开创者

余三胜入京搭入春台班后即成台柱,其演唱被称为“花腔”,能够“融会徽、汉之音,加以昆、渝之调”,讲究演唱技巧,重视唱腔韵味,“其唱以西皮为最佳”,而“二黄反调亦由其创制者为多”,以行腔婉转取胜。他精于袍带靠把戏,安工、衰派亦能,演出的《四郎探母》《捉放曹》等“皆并世无两”。

【戏曲曲艺】京剧“前三鼎甲”及其同时期的著名老生

张二奎

张二奎,北京人,本名胜奎(与“同光十三绝”中张胜奎同名),因行二,起艺名二奎。因演戏而丢官下海,曾为和春班班主,咸丰年间和净角大奎官(刘万义)共组双奎班。他的王帽戏最有名,如《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阁》等,演唱以京音为准,“嗓音洪亮,行腔不喜曲折而字字坚实,颠扑不破”,有“奎派”之称,也称“京派”,与“花腔”相对,也有人称他的演唱为“干腔”,演唱以质朴取胜,对学习者天赋条件要求很高。张子玖、周春奎、许荫棠等,能传“奎派”之艺。学习张二奎最为出色的当属许荫堂,他自幼入齐化门(今朝阳门)外的粮行,后升至二掌柜。他极爱唱,每次骑驴去通州洽谈生意或了解行情,都是一路高歌,因此同行皆知。他和杨月楼等交好,曾拜师穆凤山、贾丽川等学戏,最终专学张二奎,天生一副好嗓子。因为京中商人都知道他,所以演出时台下棒场者很多,无形中增加了“奎派”在京中的气势。

和“前三鼎甲”同时的著名老生还有薛印轩,他少年进京求学,因酷爱戏曲成为“名票”,最终“下海”,道光二十五年就成为新兴金钰班的领班。当时有《都门杂咏》中艺“玩票”称赞薛印轩:“名班总仗票帮扶,全胜、新兴甚可虞。不见印轩不上座,果然子弟胜江湖。”其独有剧目《乾坤带》《烟鬼叹》都很受欢迎。

王九龄,初习刀马旦,后改老生,初搭四喜班时以靠把老生见长,后在舞台磨砺下,形成合乎自身条件的唱念特色。他的表演富于书卷气,《除三害》《骂王朗》《战浦关》,《五彩舆》中的海瑞,《宫门挂带》中的李渊,“程长庚亦称独擅胜场”。“后三鼎甲”中人,都对他的表演和唱念有所借鉴。

“前三鼎甲”豪放雄壮的表演风格

让老生行在京剧中的地位

无比显赫

下期,讲述京剧“后三鼎甲”

---------

文字参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老北京述闻——戏曲曲艺》一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国家公共文化云

如若转载,请后台留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