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曲曲藝】平劇“前三鼎甲”及其同時期的著名老生

作者:文旅北京
【戲曲曲藝】平劇“前三鼎甲”及其同時期的著名老生

平劇在北京形成的過程中,

大批卓有建樹的宗師大家立身成名于北京,

家族親屬生活在北京,

學戲傳藝還是在北京,

自同光年間,北京成為平劇藝術家

演出、習藝、外流、切磋的中心。

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平劇影響日益擴大,

懷揣絕技的藝人也名聲日隆,

他們的名字和平劇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平劇前三鼎甲<<<

【戲曲曲藝】平劇“前三鼎甲”及其同時期的著名老生

平劇“前三鼎甲”也稱“前三傑”

道鹹年間對平劇形成的

奠基作用居功至偉

平劇“前三鼎甲”

指的是平劇形成初期

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人才

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程長庚

【戲曲曲藝】平劇“前三鼎甲”及其同時期的著名老生

程長庚在三人之中成名最晚,影響最大。楊靜亭《都門雜詠》有竹枝詞描述:“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話無媒。而今特重餘三勝,年少争傳張二奎。”

【戲曲曲藝】平劇“前三鼎甲”及其同時期的著名老生

餘三勝

湖北人

平劇“漢派”開創者

餘三勝入京搭入春台班後即成台柱,其演唱被稱為“花腔”,能夠“融會徽、漢之音,加以昆、渝之調”,講究演唱技巧,重視唱腔韻味,“其唱以西皮為最佳”,而“二黃反調亦由其創制者為多”,以行腔婉轉取勝。他精于袍帶靠把戲,安工、衰派亦能,演出的《四郎探母》《捉放曹》等“皆并世無兩”。

【戲曲曲藝】平劇“前三鼎甲”及其同時期的著名老生

張二奎

張二奎,北京人,本名勝奎(與“同光十三絕”中張勝奎同名),因行二,起藝名二奎。因演戲而丢官下海,曾為和春班班主,鹹豐年間和淨角大奎官(劉萬義)共組雙奎班。他的王帽戲最有名,如《打金枝》《金水橋》《回龍閣》等,演唱以京音為準,“嗓音洪亮,行腔不喜曲折而字字堅實,颠撲不破”,有“奎派”之稱,也稱“京派”,與“花腔”相對,也有人稱他的演唱為“幹腔”,演唱以質樸取勝,對學習者天賦條件要求很高。張子玖、周春奎、許蔭棠等,能傳“奎派”之藝。學習張二奎最為出色的當屬許蔭堂,他自幼入齊化門(今朝陽門)外的糧行,後升至二掌櫃。他極愛唱,每次騎驢去通州洽談生意或了解行情,都是一路高歌,是以同行皆知。他和楊月樓等交好,曾拜師穆鳳山、賈麗川等學戲,最終專學張二奎,天生一副好嗓子。因為京中商人都知道他,是以演出時台下棒場者很多,無形中增加了“奎派”在京中的氣勢。

和“前三鼎甲”同時的著名老生還有薛印軒,他少年進京求學,因酷愛戲曲成為“名票”,最終“下海”,道光二十五年就成為新興金钰班的領班。當時有《都門雜詠》中藝“玩票”稱贊薛印軒:“名班總仗票幫扶,全勝、新興甚可虞。不見印軒不上座,果然子弟勝江湖。”其獨有劇目《乾坤帶》《煙鬼歎》都很受歡迎。

王九齡,初習刀馬旦,後改老生,初搭四喜班時以靠把老生見長,後在舞台磨砺下,形成合乎自身條件的唱念特色。他的表演富于書卷氣,《除三害》《罵王朗》《戰浦關》,《五彩輿》中的海瑞,《宮門挂帶》中的李淵,“程長庚亦稱獨擅勝場”。“後三鼎甲”中人,都對他的表演和唱念有所借鑒。

“前三鼎甲”豪放雄壯的表演風格

讓老生行在平劇中的地位

無比顯赫

下期,講述平劇“後三鼎甲”

---------

文字參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老北京述聞——戲曲曲藝》一書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國家公共文化雲

如若轉載,請背景留言

繼續閱讀